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在广东省肇庆市设置诱虫灯监测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全年高峰有些年份是早稻高峰,而有些年份则是晚稻高峰.末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24年发生高峰日的日诱获数量、旬平均诱获数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背飞虱的发生严重,而9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规律,对贵州省惠水县1984~2013年30年间褐飞虱灯光诱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惠水县的始见日主要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日集中出现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末见日为9月中下旬;惠水县褐飞虱为害表现为双峰型,且第二次峰为害较为严重,30年间1994~2003年是褐飞虱灯下种群沉寂时期,1984~1993年和2004~2013年为灯诱种群猖獗时期;始见日和始盛日到高峰日时间间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36**)。  相似文献   

4.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以前灯下种群数量较少,5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增多,5月下旬至9月下旬形成1个或若干个种群数量高峰期,10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年内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单峰型、双峰型或多峰型。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灯诱结果表明 :在贵州塘头稻区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混合发生 ,始见期分别为 4月 11~ 18日和 2 1~ 2 4日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年度间均较一致 ,同期年度间诱虫量变化大 ;4、5、6月诱虫量少 ,7、8、9月诱虫量多且出现 4次成虫高峰 ,10月诱虫量明显减少 ,到 10月 14~ 19日和 17~ 2 0日成虫种群分别终见。  相似文献   

7.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相似文献   

8.
灯光诱集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出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在惠水县的动态变化规律,更有效地进行白背飞虱的预报及防治。采用普通白炽灯灯诱法对惠水县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根据近五年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始盛日、高峰及末见日。结果表明:惠水县白背飞虱始见日为4月中、下旬,始盛日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末见日为8月中、下旬或9月下旬。始见日、末见日的早晚与各年气候差异有关;通过对贵州和邻近相关省份始见日、末见日的比较分析认为,惠水县为我国白背飞虱春夏随西南气流向北迁飞及秋末随偏北气流向南回迁的经由地,但回迁途中并不在惠水降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稻飞虱种群在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区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根据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灯下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9年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高峰期、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年混合发生。稻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和年度间差异较大,白背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比灰飞虱和褐飞虱多,成为近年宝山区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不同年度间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值(2012年)是最低值(2018年)的137.84倍,且近年来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灰飞虱9年平均灯下始见日在5月17日,比白背飞虱早12 d,比褐飞虱早17 d;其平均发生期为119 d,比白背飞虱长5 d,比褐飞虱长13 d;三种飞虱的平均灯下终见日均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灰飞虱灯诱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