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枫香地理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来自8省(区)的20个枫香种源在上海松江进行了造林试验,2年生幼林的结果表明:枫香的树高和地径2个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且树高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2个生长性状在不同造林地段间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树高与种源地理经度和纬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地径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根据苗高和地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南丹、南平和吉安3个幼林期较速生的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三个大区:西南速生种源区,中部中速生长种源区和中亚热带东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2.
侧柏种源试验多年和多地点观测结果表明,种源间在造林成活率、幼林高、径生长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南部种源造林成活率比西、北部种源高;在无冻害区,南部种源的生长量大于北部种源。1~7年生间树高生长紧密相关,但在有冻害区,部分北部种源高生长量却大于南部种源,1~7年生间树高生长量相关性减弱。根据有冻害区和无冻害区各种源的生长表现,对部分种源作了评价,并对侧柏造林和用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3个试点的7a生长白落叶松16个种源生长性状的变量分析,多性状的综合评定,选择出白石山、和龙为吉林地区的最佳种源,其遗传增益达18.45%~34.50%.根据3个试,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子代的综合表现,采用PCA分析划分出3个种源区和6个种源亚区.通过对采种点地理坐标和气候因子的PCA分析,划分出的气候类群与种源区划结果基本相同.采用多性状聚类分析,将吉林地区划分出3个造林生态相似区,进一步确定出各生态相似区的优良种源和种源区.采用优良种源造林可获得11.75%~15.40%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4.
3个地点白桦种源试验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开展多点造林试验是对参试种源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生长特性评价的重要步骤。本文以18个白桦种源为材料,分别在帽儿山、草河口、金河3个试验点营建种源试验林,对17年生白桦树高、胸径及材积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及材积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各试验点参试种源保存率分析发现,18个白桦种源在各试验点平均保存率在4.76%~76.55%之间,其中东方红、凉水、长白和乌伊岭等种源平均保存率较好,西北地区种源如六盘山、西宁和天水等保存率较低。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种源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凉水、小北湖、辉南、东方红、露水河、桓仁、天水属于高产稳产型的种源,乌伊岭、帽儿山、汪清、草河口、清源、莫尔道嘎属于高产非稳产型的种源,昭苏、长白、西宁等属于低产稳产型种源,绰尔、六盘山属于低产非稳产型种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桦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白桦良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白落叶松种源区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凉水、帽儿山、草河口和龙江四个代表试点10年生种源试验的资料:树木生长、物候、材性、形态、种子品质、适应性和抗性等性状,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的方法,参考了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区划的结果,将长白落叶松天然分布区域划分成四个种源区,即白刀山种源区(编号Ⅰ)、小北湖种源区(编号Ⅱ)、白河种源区(编号Ⅲ)和桓仁种源区(编号Ⅳ)。  相似文献   

6.
侧柏种源试验苗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北京的3个不同海拔高度,对来自31个地区的侧柏种子进行了种源试验。对一年生苗的分析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一年生苗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高3.6倍。通过根系调查及苗高生长量与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林子代比人工林子代的适应性强。初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选择适宜的侧柏种源和侧柏的种源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西伯利亚红松是材果兼优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境内的寒温带地区,种内变异丰富。开展不同种源引种试验,选出优良种源,为后期的大规模引种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依据该树种的种源区划,在主要种源区的7个采种点采集种子,育苗及造林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7年生和9~18年生的树高,以及7、15和18年生的胸径,也调查了18年生时的保存率。针对调查的性状进行了种源间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分析,估算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开展了性状与造林地的温度、降水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进行了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分析等。【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差异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在17%~65%之间,大多在25%左右,树高性状变异系数基本呈现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各项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大多数在70%以上。当年高生长量与造林地的温度、降水相关分析表明:造林地的温度是影响高生长的主要因子,较高的年均温、3月及7月均温,不但促进西伯利亚红松当年高生长,尤其明显促进第2年的生长。树高曲线模型拟合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均表明:在引进的各西伯利亚红松种源中,托木斯克种源、乌兰乌德种...  相似文献   

8.
对来自8个省(区)的25个南酸枣种源在浙江余杭和福建邵武进行了造林试验。4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南酸枣的树高、胸径、分叉高和分叉数4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和胸径在2地点均有中等以上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分叉高3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并且种源与地点间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邵武点树高、胸径和分叉高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分叉数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间以及与树高、胸径和分叉高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余杭点则只有胸径与经度刚达显著相关,树高、胸径与种源地理纬度以及树高与经度均未达显著负相关。根据树高和胸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上犹、乐昌、贺州3个在2地点幼林期均表现较速生和在邵武点表现突出的容县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2个大区:亚热带中南部速生种源区和亚热带中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9.
乐昌含笑种源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观测数据作为种源地理变异研究材料,通过多点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种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种源地理变异真实存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存在负相关、与经度存在正相关,种源的生长和形质性状呈现随纬度降低、经度增加性状值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特点(除叶片大小外),来自纬度越低、水热条件越好的种源,其生长表现越好;参试种源可划分成丰产种源区、普通种源区和低产种源区,基本呈现纬度越低、丰产性越好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满归参试点16种源生长、气候资料的主分量分析(PCA)和模糊聚类(FUZZY)的综合分析,对我国境内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划分成5个种源区。它们是:①大兴安岭中北部种源区(编号为Ⅰ),包括两个亚区:满归亚区(Ⅰ-1)和根河亚区(Ⅰ-2);③大兴安岭南部种源区(编号为Ⅱ),包括两个亚区,阿尔山亚区(Ⅱ-3)和绰尔亚区(Ⅱ-4);③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编号为Ⅲ);④小兴安岭北部种源区(编号为Ⅳ),包括桦皮窑亚区(Ⅳ-5)和三站亚区(Ⅳ-6);⑤小兴安岭中南部种源区(编号为Ⅴ)经7年生幼树高生长的显著性测验(SSR测验),选出了满归及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即小兴安岭的三站种源。利用最佳种源育苗造林,其高生长的遗传增益将为当地种源的12.55%。 文章还对兴安落叶松8年生树高生长及其节律的地理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红松的早期生长表现与初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17个产地的红松生长性状的早期表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产地间的树高变异系数最大,为0.73%~17.39%,平均值为9.96%,辽宁省本溪县人工林变异性最小。Duncan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树高生长较快的前7个产地为辽宁省草河口、本溪县清河城的种子园,本溪县、宽甸县、东港市、草河口、桓仁县的人工林,树高均值为61.64 cm,超过总体均值21.31%,超过辽宁省凤城市人工林对照20.72%,超过吉林、黑龙江地区人工林均值48.06%,超过生长较慢的8个产地林分均值48.96%,而地径生长的排序情况同树高生长的排序基本一致。前7个产地的树高、地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0.73%和7.75%。利用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初步筛选出辽宁省本溪县人工林和辽宁省草河口种子园为入选产地林分。  相似文献   

12.
红松改良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七五”期间在国内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9个产地选择优树采种营造子测定林。对108株优树子代12年生高生长测定分析表明,北亚区带岭优树子代表现最好,从9个产地中选择带岭一个产地的优树入选率为0.11,遗传增益达20.7%。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地内家系选择,由经过改良的繁殖材料采用新法高接建立的改良代种子园遗传增益可达28.1%,提前成园5~10a。  相似文献   

13.
红松优树子代多点测定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9个产地、108个家系优树子代3个试验点10年生树高测定表明,亚区间、产地/亚区间差异显著,家系/产地/亚区×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北亚区优树子代在带岭和露水河两地表现最好,南亚区在草河口表现最好。9个产地综合评定带岭优树子代表现最好。108个家系有87个超过对照,占参试总数80.5%;达显著水准有5个,占参试总数4.6%,超过对照34%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蒙古栎的优良种源,在辽宁省7个蒙古栎种源地(丹东市,西丰县,弯甸子镇,碱厂镇,草河口镇,朝阳县,普乐堡镇)采优树种子,测量种子长径、短径、千粒重(质量,下同)以及幼苗的苗高、地径、侧枝数、叶脉数、顶芽体积、生物量进行方差显著性分析及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蒙古栎的种子和苗期的所有表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P<0.05),种子长径、千粒重、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碱厂镇,种子短径、苗高、侧枝数、叶生物量的最大值为西丰县。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苗期,种内变异最大的性状为顶芽体积,变异系数74.70%,种内变异最小的性状为千粒重,变异系数0.18%。对蒙古栎生长表现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排序:碱厂镇>西丰县>弯甸子镇>朝阳县>丹东市>普乐堡镇>草河口镇。初步评价结果:7个种源之中,碱厂镇为辽宁地区蒙古栎最优种源,西丰县种源表现次之,可作为备选种源。  相似文献   

15.
收集8个种源地7个栎属树种(蒙古栎、栓皮栎、短柄抱栎、槲栎、锐齿槲栎、辽东栎、橿子栎)在保定市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栎属不同树种在出苗时间、出苗率及高生长过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出苗最早的雾灵山蒙古栎与出苗最晚的武安栓皮栎相差15 d,帽儿山蒙古栎出苗时间比原产地提前37 d;不同种源地栎属树种出苗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雾灵山蒙古栎出苗持续时间最长,为65 d,而宝天曼短柄抱栎的持续时间只有30 d;不同种源地栎属树种的高生长过程基本一致,都经历一个慢-快-慢的生长节律,多数都在40 d以内完成高生长,但高生长持续时间有较大差异。出苗率及苗期高生长量与种子千粒重相关关系显著,千粒重越大,高生长量越大,千粒重中等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千粒重较小和较大的种子出苗率都比较低。综合幼苗期各方面的特征来看,雾灵山蒙古栎在保定地区表现较好,适用于该地区造林。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以4个种源的169个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家系选择。结果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4.00%~37.37%和24.89%~26.48%)和遗传变异系数(1.94%~20.93%和8.93%~13.68%)均随树龄的增加而上升。树高和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881~0.972和0.877~0.879,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406~0.664和0.301~0.410。各性状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均属于较高水平,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分析表明种源内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17个入选家系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1.10 m和13.82 cm,现实增益分别为11.68%和17.98%,遗传增益分别为11.35%和15.80%。以5%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内优良单株的选择,25个入选单株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2.58 m和17.7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8.54%和12.50%。结论在本研究中,种源和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可以进行优良种源、家系和单株的选择,为建立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提供育种材料,也为日本落叶松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松种子园子代变异和遗传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0个4年生油松优树子代家系在3个试验点的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各试点油松家系间高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陇县、黄陵平均生长量大于对照30%以上;3个试验点家系遗传力为0.562~0.783,遗传变异系数为6.938%~9.682%,遗传增益显著;家系×地点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根据Eberhart-Russell模式对油松家系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生长表现将参试家系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高产稳定型家系30个,平均遗传增益在17%以上.  相似文献   

18.
红松适宜采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河口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支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经方差分析,不同采种期的主要种子质量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9月15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其千粒重、种仁重和出仁率分别提高了13.68%.56、65%和8.34%,9月15日后增加不明显;不同采种时期对种粒大小无影响;从采种效率看,9月20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球果鲜重降低了27.84%,种子重增加了156.92%,出种率增  相似文献   

19.
从形态上调查了海南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试验基地2年生19个种源195个实生家系的田间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家系平均成活率为93.65 %,树高为1.97 m,地径为6.85 cm,结实枝数为1.38个,结实数量为20个;变异系数介于11.50%~60.70%.不同省份、种源的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只有成活率在家系间有差异显著,但上述5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在1.14%~13.64%之间,表明家系间某些性状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活率与其他各性状相关性不明显;而树高、地径、结实枝数及结实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间无明显相关性,种源聚类结实也未发现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说明中国境内麻疯树的变异为随机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