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收集贵州省不同来源的35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样品及其生长地土壤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植株样品中多酚、总黄酮、总绿原酸、山奈酚-3-O-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的土壤酶活性,并用SPSS软件对化合物含量与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多酚、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有显著差异;多酚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均分别与磷酸酶和尿酶、多酚氧化酶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样品中山奈酚-3-O-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含量有显著差异,除磷酸酶、尿酶活性与山奈素和异鼠李素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外,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相关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引起的土壤代谢性能可揭示土壤代谢作用强度及其适应外界环境和维持植物生长条件的能力,植物生长条件反过来作用于土壤代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其酚类物质通过根系分泌影响酶的活性作用,单个化合物代谢主要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蘖洋葱伴生缓解了番茄连作障碍,酚类物质积累是产生连作障碍原因之一,伴生对土壤酚类物质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采用盆栽的方法,对分蘖洋葱与番茄伴生土壤中pH、EC值、多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伴生番茄地上和地下干重显著增加,伴生显著地提高了番茄根际土壤p H、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复合态酚含量,却显著降低了土壤中EC值、土壤总酚和水溶性酚含量。与单作相比,伴生分蘖洋葱地上和地下干重显著降低,同时伴生分蘖洋葱根际土壤pH、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显著升高,土壤中EC值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植株干重与土壤p H及水溶性酚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土壤EC值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综上,分蘖洋葱伴生促进了番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却抑制了分蘖洋葱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伴生有效地减少土壤中酚类物质积累、土壤酸化和盐碱化,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NO作为氧化还原信号分子在植物抵抗干旱、寒冷胁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探究外源NO对核桃叶多酚积累及其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揭示外源NO的施用对核桃潜在抗逆功能的影响,以1年生‘香玲’核桃幼树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硝普钠(SNP)对其进行处理,测定核桃叶总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及核桃抗氧化酶(SOD、POD等)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外源NO供体SNP处理后,核桃叶总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均有一定提升,在SNP浓度为150 μmol/L时,核桃叶总多酚含量达最高值,DPPH·和ABTS·的清除率达最高值,核桃抗氧化酶(SOD、POD等)的活性同时增强,变化趋势与多酚积累一致。可见适宜浓度SNP能正向调节核桃叶片多酚积累,提高植株抗氧化能力,为今后施用外源NO在核桃抗逆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酚类物质引起植物中毒的植物生理原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连栽杉木中毒的原因一直认为是土壤酚类物质积累的结果。实际上是不同种类酚类物质导致生长素氧化酶的活性不同,并进一步致使生长素(吲哚乙酸)分解或积累,从而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土壤养分(N)缺乏,酚积累,最终导致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品种抽穗期穗部的总酚含量和初花期穗部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赤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经接咱材料的酶活性普遍显著高于未接种的,总酚含量、酶活性与相对病指的二元回归结果表明:接种后的达到显著水平,没接种的没达到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总酚达负的显著水平,酚酶活性为正,但没达显著水平。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是共同作用于赤霉菌的。  相似文献   

6.
组织培养过程中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该文研究了阿月浑子、枣树和葡萄组织培养苗生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培养材料的褐变指数相关性不明显,总酚含量与材料褐变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褐变严重、褐变指数高的材料多酚含量特别高.说明褐变发生的条件是复杂的,不只是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ies and Phenol Contents in Tissue Cultur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研究了阿月浑子、枣树和葡萄组织培养苗生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培养材料的褐变指数相关性不明显,总酚含量与材料褐变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褐变严重、褐变指数高的材料多酚含量特别高.说明褐变发生的条件是复杂的,不只是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抽穗期小麦抗赤霉病与酚类物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丽华  吴兆苏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250-251,253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抽穗期穗部的总酚含量和初花期穗部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赤霉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经接种材料的酶活性普遍显著高于未接种的。总酚含量、酶活性与相对病指二元回归结果表明:接种后的达显著水平,没有接种的没达到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是总酚含量达负的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为正,但没达显著水平。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是共同作用于赤霉菌的。  相似文献   

9.
预处理对板栗总酚含量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褐变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酚类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褐变又是制约板栗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板栗总酚含量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采样时间、水冲洗时间处理板栗离体组织.测定了其总酚音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4月25日所采样品,其总酚古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到最低值;板栗叶片经水冲洗1h后,其总酚音量、多酚氧化酶活性降到最低值.因此,在进行板栗的组织培养时。采用4月下旬所采样品会有效地减轻外植体的褐变;采回的叶片先用水冲洗1h后再进行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将会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烟株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对不同黑胫病发病程度的响应差异,选择云南烟草黑胫病危害严重的3个植烟区,比较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抗氧化酶和光合特性的变化差异。随着烟株黑胫病发病情况加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烤烟植株黑胫病发病程度加重,植株光合作用各项指标均受到较大程度抑制,进而影响了烤烟光合作用与有机物积累。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黑胫病侵染干扰了烟株正常的细胞膜功能和光合作用,且随发病程度加重干扰作用加强,最终影响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结果]与单作相比大豆/玉米混作在0.05水平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养分的含量。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的动态变化是前期低,中期高,后期又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呈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无机氮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和土壤无机氮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未达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豆/玉米混作模式的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苗期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在前茬作物为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上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结果表明,①与大豆-玉米轮作相比,大豆连作降低了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玉米连作降低了脲酶活性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种植方式下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②与大豆-玉米混作相比,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都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③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大豆-玉米轮作。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④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及其碳氮比都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的种植方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在进展演替过程中(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土壤各发生层(A1、B和C层)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进展演替中A1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B和C层。而在A1层中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发展阶段较形成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呈递减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与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此外,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达到显著相关,与溶解性有机碳不显著相关。而蔗糖酶与3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12种不同种植模式的6个土壤酶活性和7个土壤肥力因子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阐明沿江丘陵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密切相关,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综合土壤酶活性因子”与“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存在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其中过氧化物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淀粉酶与有机质和全氮关系密切。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群  庄舜尧  孙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66-868,1025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中微生物量和几种与有机质分解转化有紧密联系的酶活性的变化。[方法]测定了0、1、5、10、15年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和蔗糖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的活性。[结果]水稻田改种雷竹后的前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所降低,后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微生物量随之增加;土壤中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的活性随着雷竹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雷竹种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随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增加,而分解酶活性却下降,说明雷竹林土壤中快速积累的有机质较易被保存在土壤中。[结论]该研究为雷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w(Pb)(0、50、120、180、230mg/kg)对冬小麦幼苗期根微域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幼苗期,Pb对土壤脱氢酶产生极显著(P<0.01)抑制作用,对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的作用,土壤酶活性对Pb的敏感程度为脱氢酶>脲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麦苗生长24d时,土壤微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强度与未处理土壤相比有所增加,随后则降低,土壤代谢商与土壤微生物量C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w(Pb)在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时仍会显著影响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生理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盆栽试验方式研究了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盐碱土等不同类型土壤对小粒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棕壤和黑土壤育的小粒大豆在株高,植株鲜重,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鲜重,有效根瘤数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土壤,单株产量以暗棕壤培育的小粒大豆最高,达12.65g/株,黑土培育的小粒大豆次之,为12.32g/株,蛋白质含量,脂肪 蛋白质含量以暗棕壤培育的小粒大豆最高,为44.22%和59.93%,脂肪含量以白浆土培育的小粒大豆最多,达15.72%,黑土培育的小粒大豆脂肪 蛋白质含量为59.81%,仅次于暗棕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在土培条件下,以石灰性紫色土为供试土壤进行了硼、锰及其配合对苧麻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硼、锰和配合施用均可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增大苧麻各部位~(14) C 的放射强度,有利于光合产物从叶片输出和运输到其他部位,并提高原麻纤维素的合成能力,其中硼的作用优于锰。施硼或锰均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硼还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锰则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促进早熟。硼与锰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酚、木质素含量的互作均呈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