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DS-2000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水温15℃、16.5℃、18.5℃和22℃时虹鳟血清酶活性。结果表明: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18.5℃大比率升高,18.5℃~22℃较大比率降低;a-羟丁酸脱氨酶(a-HB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5℃~18.5℃较大比率增加,18.5℃~22℃较大比率降低;脂肪酶(LPS)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升高,16.5℃~18.5℃小比率降低,18.5℃~22℃小比率升高;淀粉酶(AIMS)活性在水温15℃~16.5℃较小比率降低,16.5℃~22℃小比率升高。本文为揭示虹鳟热致死及耐热机理提供有关数据,为冷水性鱼类虹鳟温水驯化养殖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的温度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分别以20℃、23℃、26℃、29℃、32℃、35℃六组水温对9cm左右日本对虾幼体温度适应性试验.根据对日本对虾幼体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增长率、增重率、存活率、脱皮率和摄食量的测定结果,总结出日本对虾在20℃~35℃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3℃~32℃,最适温度为23℃~29℃.  相似文献   

3.
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40.93℃和11.69℃、11.75℃、11.85℃、12.41℃、15.39℃。点篮子鱼幼鱼在19℃、22℃、25℃、28℃和31℃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4.15℃、24.58℃、25.27℃、25.46℃、22.62℃;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2~25℃区间内,为0.663;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31~28℃区间内,为0.997。19~31℃驯化区间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6.085℃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逐渐增大;随驯化温度的降低,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逐渐减小。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受到驯化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水温对东星斑幼鱼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温度设5个水平(15、20、25、30、35℃),东星斑幼鱼在玻璃蓄养槽内养殖40d。结果显示20℃组、25℃组和30℃组的鱼没有死亡,35℃组的存活率为88.9%,15℃组的存活率仅为50%;总摄食量在30℃组最高,15℃组最低;特定生长率在30℃组最高,15℃组、35℃组为负值;在可以生长的组别里,30℃组饵料系数最小。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东星斑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水温<20℃东星斑幼鱼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甚至会死亡,水温15℃时,几乎不摄食;水温>30℃,东星斑幼鱼可以正常摄食,但是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死亡。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养殖水温和酶反应温度对卵形鲳够幼鱼(体重为0.82±0.15 g)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第一组试验,将卵形鲳够幼鱼分别在19℃、22℃、25℃、28℃和31℃各温度下养殖7 d,然后在相同的酶反应温度下测定其消化酶活性;第二组试验,将卵形鲳够幼鱼在25~26℃驯养7 d,然后分别在15℃、20℃、25℃、...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微记数法和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贝克曼CX-3电解质分析仪,测定水温14℃、19℃、23℃时虹鳟(Salmoirideus Gibbons)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清中血糖与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水温从14℃升至23℃,虹鳟血液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9℃时表现为增加、在23℃时又表现为减少;铜元素含量在水温23℃时较14℃时增加84.06%,钾、磷、钙、镁、钠、氯、铁元素含量在水温23℃时较14℃时增幅为1.65%~33.66%。  相似文献   

7.
利用容积为500ml的微流水装置,放入50个同一批三庞梭子蟹(Portunus,trituburculatus)蚤状幼体(Z1~Z1)和大眼幼体(M),温度控制在室温(18.0℃~27.5℃)、20℃、23℃、26℃、29℃和32℃,光周期控制在室温0h、6h、10h、14h、18h和24h,常规管理观察幼体成活率.结果表明,Z1、Z2、Z3、Z4和M在温度和光周期分别为20℃、18h~24h;21℃~23℃、18h ~22h;23℃~26℃、14h~24h和23℃~26℃、18h时,变态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19℃、23℃、27℃、31℃)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温度组幼鱼存活率(SR)均达到95%以上,19℃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在19~31℃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WG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31℃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1℃27℃24℃19℃,31℃和27℃温度组体质量呈二项式增长,23℃和19℃组呈线性增长;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R)逐渐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29.89℃时达到最小值;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曲线分析得其在31.74℃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对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随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9℃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7℃和31℃组(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23℃时达到最大值。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点篮子鱼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9.89~31.74℃,在此温度范围内点篮子鱼幼鱼可获得较大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鲫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鲫(Carassius auratus)在9 ℃、16 ℃、25 ℃、30 ℃四个温度条件下的血液学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鲫血清无机成分中的镁、磷以显著差异在16 ℃时存在最大值,而其他成分变化不显著。在9~25 ℃水温范围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均随水温上升而上升,并在25 ℃时达到最大值,而超过25 ℃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含量均随水温升高而下降。在9~30 ℃水温范围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水温上升先上升后有下降,在25 ℃时达到最大值。鲫肠道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9~25 ℃阶段升高,25~30 ℃时下降,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在25 ℃时最高;而肝胰脏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温对克氏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的控制和自然水温条件下克氏螯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4℃和自然水温组没有幼体孵化出,在17℃ ̄32℃水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水温低于22℃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低,只有在24℃ ̄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最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为试验起始温度,分别对星洲红鱼进行温度渐变(每天升温或降温1℃/d,速度控制在每12 h升或降0.5℃)和突然升高(2℃、4℃、6℃、8℃、10℃、12℃、14℃、16℃、18℃、20℃)以及突然下降2℃、4℃、6℃、8℃、10℃、12℃、14℃)实验,逐渐升温和降温实验表明:星洲红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8~40℃,生存温度14~36℃,临界死亡低温为(7.82±0.21)℃,致死低温为(5.67±0.16)℃,临界死亡高温为(38.36±0.21)℃,致死高温为(39.83±0.15)℃。突然升温和降温实验表明星洲红鱼对高温的适应性强,可适应突然上升16℃的升幅(20℃→36℃),对突然下降仅能适应8℃的降幅(20℃→12℃)。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鲫(Carassius auratus)在9℃、16℃、25℃、30℃温度条件下的血液学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鲫血清无机成分中的镁、磷在16℃时存在最大值,而其它成分变化不显著。在9~25℃水温范围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均随水温上升而上升,并在25℃时达到最大值,而超过25℃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含量均随水温升高而下降。在9~30℃水温范围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水温上升先升高、后下降,在25℃时达到最大值。鲫肠道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9~25℃阶段升高,25~30℃时下降,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在25℃时最高;而肝胰脏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组合的过渡驯化对褶皱臂尾轮虫低温保存存活率的影响。将25℃下培养的轮虫预先在10℃或15℃下分别经过24、48、96h驯化后,在4℃或0℃保存10d,观察轮虫存活率的变化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轮虫在25℃培养温度下,经24h驯化比48h或96h驯化,其在低温保存下(4℃或0℃)最终存活率都高(P0.05);将轮虫由25℃降至15℃驯化24h后,再放入0℃保存10d,轮虫最终存活率最高,平均达42.7%,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持续性降温(在海水中从)和突发性降温(在-1℃下的冷海水中冷处理1h)对翡翠贻贝进行冷处理,然后在室温下复苏,观察其复苏情况:采用持续性降温(在海水中,从21℃持续性降沮10h 9℃,从21℃持续性降沮18h 3℃)和突发性降沮(在-1.5℃、0℃、5℃、9℃的冷海水中冷处理10min)后进行冰藏,然后,每隔24h随机取出部分样品检定其存活情况,并观察其复苏情况,对翡翠贻贝的耐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翡翠贻贝具有较强的耐冷性,在≤0℃时,仍能存活,通过冰藏可达到保活保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立秋之后,我省降雨量略有增加,与8月比气温稍有下降,月平均气温为26℃~2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4℃~36℃,局部37℃~38℃,养殖水温在27℃~32℃之间。在此环境条件下,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同时池塘养殖生物存池量增大,水中污染物积累,易出现多种疾病同时  相似文献   

16.
网箱养殖牙鲆的度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波 《中国水产》2010,(10):50-51
牙鲆俗称牙鳎鱼、左口、扁口鱼、牙片、比目鱼等。我国养殖的牙鲆品种主要有褐牙鲆、漠斑牙鲆、大西洋牙鲆,但以本土品种褐牙鲆(Temmincket Schlegel)最多。本文提及的牙鲆仅指褐牙鲆。牙鲆属温水性鱼类,在水温2℃仍能存活,水温在33℃成鱼能短时间存活。成鱼生长的适温为8℃~26℃,最适水温为16℃~22℃。海水网箱养殖牙鲆在水温5℃以下、28℃以上不太摄食,水温在13℃~25℃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摄食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鱼道是一项重要的生态补偿措施,研究鱼类游泳能力可为鱼道等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以四大家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梯度下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在10℃~30℃温度范围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  相似文献   

18.
将发育积温242℃.d的山女鳟发眼卵置山溪中进行流水孵化。在日均水温4.8℃环境下,发育积温达382℃.d时开始有少数鱼苗孵出。此后在日均2.3~1.5℃,最低0.2℃环境下历时36d,发育积温达456℃.d时全部孵化出膜,孵化率90.2%。最早出膜的孵化稚鱼在日均水温1.5~3.7℃,最低0.2℃环境下历时93d,发育积温达668℃.d时开始上浮。受精后172d发育积温达762℃.d时全部上浮,上浮率77.3%。驯饲一个月的稚鱼育成率63.2%。雏鱼孵化及形态机能发育正常,表明山女鳟在日均水温4.8~1.5℃,最低0.2℃的低温环境中可以正常地进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9.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不同水温下这三种贝类的潜沙时间和12h的潜沙率。结果表明:随水温的升高,三种贝类潜入沙中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潜沙率升高。毛蚶、文蛤、青蛤分别在水温25℃、21℃和17℃时潜沙所需时间最短。不同水温下,毛蚶12h的潜沙率非常接近,为86.7%~100%。文蛤在21℃下12h的潜沙率最高(69.3%),25℃次之(61.7%),5℃最低(31.3%),5℃与17℃、21℃、25℃相比,潜沙率差异显著(P0.05)。21℃时青蛤的潜沙率最高(83.3%),17℃次之(72.4%),均显著高于5℃和9℃下(P0.05)。  相似文献   

20.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