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主栽毛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为毛木耳选育新品种、种质资源构建保存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省内外主栽以及前期杂交的毛木耳菌株共8个,进行农艺性状以及ISSR遗传分析,农艺性状包括菌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干湿比等进行分析。【结果】供试菌株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菌株43012、漳耳43-2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耳片平均直径大,分别为11.8、11.3 cm,耳片厚,分别为0.128、0.126 cm,产量高,干耳总产量分别达到72.5、71.5 g·袋-1。菌株杂10表现耳片多,菊花状。菌株CR5表现耳片腹面浅红褐色。根据晒干后毛木耳背面的色泽,将供试菌株分为白背毛木耳和黄背毛木耳两大类,其中永耳13、781、漳平42等3个菌株为黄背毛木耳,其他菌株为白背毛木耳。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5%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菌株781和永耳13为第一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98%,菌株CR5为第二类群,漳耳43-28、杂10为第三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76%,苏毛3号、43012为第四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83%。菌株漳平42为第五类群,漳平42与其他菌株的相似性最小为53%。【结论】结合农艺性状及ISSR聚类分析,初步判断菌株781与永耳13可能为同一品种,为同种异名现象。菌株杂10、CR5、43012、漳耳4328各有优势,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出耳栽培试验,比较分析白背毛木耳菌株‘漳耳43-28’、06283与其组织分离菌株 Z43-28-1、Z06283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抗污染能力、产量等,结果表明:分离菌株Z43-28-1、Z06283比出发菌株‘漳耳43-28’、06283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3%、13.5%,污染率分别降低11.48%、38.55%,产量分别提高6.2%、2.7%。应用组织分离可以达到较好的品种复壮效果。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出菇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及一个杂交菌株和一个省外引进菌株的栽培出菇试验 ,试验通过对平均产量鲜重的统计分析、形态特征比较、出菇早晚比较以及干重含量等特性的对照综合分析 ,发现杂交种 3 5菌株是综合特性最好的毛木耳菌株 ,产量高、耳片厚、出菇期早。黄耳 1 0号、781、红大耳、上海 1号、95 1和黄背木耳也是目前比较好的栽培菌株 ,但这些菌株的每袋鲜重产量与 3 5有显著差异 ,故其产量增加的潜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白背毛木耳栽培种和四川毛木耳白色突变种为亲本,单孢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菌株杂10。杂10菌丝致密,洁白,长势好,抗性强,出耳整齐度好;耳片表现菊花状,腹面皱褶较明显,胶质多、背面绒毛密集,晒干后,黑白分明等特点;区试结果显示杂10两潮干耳产量为66.22g·袋-1,较对照漳耳43-28增产7.86%;其子实体主要营养指标优于对照,如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3.7%、27.36%、15.55%。营养不亲和性试验和RAPD标记试验表明,杂10菌株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即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研究认为,杂10产量较高、品质好,抗性强,可以进一步开展示范栽培。  相似文献   

5.
4个毛木耳菌株的农艺性状及ITS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生质体法复壮4个供试菌株,并研究其菌落形态、子实体性状等农艺性状,同时进行ITS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属于毛木耳,且性状互补,各有优势,AP2010为白色变异菌株,AP201表现产量高,漳耳43-28、43012表现耳片商品性状好,耳片平整,抗性强,稳定的特点,为毛木耳育种提供丰富的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6.
巨尾桉木屑配方对7种毛木耳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巨尾桉木屑配方对7种毛木耳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巨尾桉木屑栽培基质中,与对照菌株‘漳耳43-28’相比,新菌株43012和杂10菌丝长势好,污染率低,产量高,营养品质好,可以在福建等地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7.
毛木耳栽培基质替代原料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毛木耳栽培主要原料棉籽壳和木屑玉米芯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实问题,在主产区现有栽培料配方(对照配方CK1和CK2)基础上,设计了16个毛木耳栽培料配方,以稻秆、玉米秆、油菜秆、棉花秆、桑枝屑和菌渣部分或全部替代棉籽壳和杂木屑,进行毛木耳(黄耳10号)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的生长速度(1.08 mm/d)快于CK1(0.92 mm/d)、菌丝生长势表现一般,菌丝长满菌袋较快(82 d)、子实体原基形成较早(96 d)、鲜耳百片重较高(4576.5 g/百片)、鲜耳片厚度较厚(2.00 mm/片)、子实体泡发率高(961.54%);鲜耳产量最高(0.918 kg/袋),高于CK1(0.807 kg/袋)13.75%但差异不显著、高出CK2(0.608 kg/袋)50.99%,且差异显著。笔者认为毛木耳生产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广使用栽培料配方1(30%棉籽壳、30%玉米芯、30%桑枝屑和10%固定辅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方法]按不同树种(油桐)、木屑粒径、有无淋洗以及是否添加杏鲍菇菌渣,设计14个处理,观察毛木耳菌丝体生长情况。[结果]尾巨桉粗木屑耳袋菌丝密度大、长势好,前期生长速度快、中后期略显后劲不足;木屑不淋洗处理菌丝的生长速度总体较快,前期生长速度慢、中期快、后期明显减慢,与淋洗处理相反;尾巨桉木屑添加杏鲍菇菌渣后,生长速度总体较慢,生长后期后劲不足;油桐木屑菌丝生长总体优于尾巨桉。[结论]该研究可为毛木耳栽培基质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新品种 13.川耳1号(国品认菌2007033) 子实体丛生,胶质,不规则形,干后收缩。耳片紫红褐色,片大而厚,深褐色。无柄,背面有短、细、密绒毛。子实体致密程度中等,柔软,无明显气味。产量高,抗逆性强。 14.川耳7号(国品认菌2007032)黄耳10号×781单孢杂交育成。耳片大型,散生,耳片片状,浅紫红色。耳片颜色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光线暗时为红褐色,光线强时为紫红色。  相似文献   

11.
《当代农业》2010,(11):23-23
川毛木耳8号品种来源于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毛木耳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子实体胶质.耳片形状呈浅杯形、耳形或不规则形。从引进至今进行了大面积生产示范.累计栽培面积达到6700万袋.生物转化率110%-1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方法】由采自新疆阿勒泰的桦褐孔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HS819,利用Biolog FF微孔板表征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利用GC-MS分析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菌株HS819与桦褐孔菌菌株PAT29027(OP019327)的相似性为99.73%,结合菌核、菌落、菌丝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桦褐孔菌;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表明其对D-核糖、甘氨酰-L-谷氨酸、水杨苷、β-甲基-D-半乳糖苷、α-酮戊二酸、D-纤维二糖、L-谷氨酸等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强;GC-MS在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出43种、39种和38种成分,烃类、酸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醛类与醇类,其中酸类是菌核及菌丝体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成分的66.07%和60.03%,在发酵液中,烃类为主要成分,占54.01%。【结论】桦褐孔菌可利用的碳源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占主要成分;该菌株在自然环境下和液态发酵过程中检测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明显,两者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生物胁迫、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葡萄枝屑为主料,筛选出适合毛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开拓食用菌栽培原料应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比例的葡萄枝屑为主要原料,甘蔗渣、米糠等为辅料配制成3个培养基配方,以常规配方为对照,通过袋栽方式栽培毛木耳,比较不同葡萄枝屑添加比例对毛木耳菌丝生长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葡萄枝屑添加比例培养基对毛木耳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不同,其中毛木耳平均产量以配方1(葡萄枝粉72%、甘蔗渣18%、米糠7%、石灰2%、石膏1%)最高,生物学效率达60.9%,其次为配方2(葡萄枝粉54%、甘蔗渣36%、米糠7%、石灰2%、石膏1%),生物学效率为53.3%,且菌丝生长旺盛、前端整齐、洁白浓密、粗壮有力。【结论】经主辅料合理搭配,以葡萄枝屑作为主料栽培毛木耳完全可行。生产中毛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以葡萄枝粉54%~72%、甘蔗渣18%~36%、米糠7%、石灰2%、石膏1%较好,毛木耳菌丝长势旺、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紫红木耳,又名紫红毛木耳,是罕见的两朵特大耳片连体,鲜重达 416克的紫红色野生毛木耳,驯化培育成功的食用菌新品种。经大面积推广栽培,表明其性状稳定,耐粗放栽培。其抗杂、抗逆、抗病、抗高温的能力均优于普通毛木耳和黑木耳,质地比黑木耳脆硬,却明显比毛木耳柔软,吸水性比毛木耳强,产量比黑木耳高,栽培比毛木耳简单易成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紫红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1、紫红木耳的形态特征 紫红木耳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是由许多横隔膜及分枝的菌丝组成,其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子实体呈胶质,群生或丛生,初期杯状,后为耳状或叶片状或扇贝壳状。耳片宽大肥厚,耳片直径 10- 25厘米,最大耳片可达 40厘米以上。成熟的耳片分腹背两面,腹面光滑,颜色紫红,半透明,有脉状皱纹,干后变成紫褐色。背面生有柔软细短绒毛,多为紫红色,干后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孢子呈腊肠型,约 10- 15微米× 5- 6微米,孢子印白色。 2、紫红木耳的生活条件 ⑴温度紫红木耳菌丝生长适温 10℃- 38℃,高于 35℃,菌丝生长缓慢,超过 40℃时, 4小时死亡。紫红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15℃- 37℃,以 22℃- 28℃为宜。我国南北区域可根据紫红木耳适温范围广的优良特性,在春、夏、秋季安排栽培出耳。 ⑵湿度紫红木耳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 60%- 65%。若含水量过高,培养料透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甚至窒息死亡;含水量太低,营养物质的输送受到阻碍,也不利于菌丝生长。因此,紫红木耳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5%左右。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出耳场地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85%- 95%。 ⑶空气紫红木耳属好气性真菌,足够的新鲜空气是保证紫红木耳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其生长代谢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如果栽培场地空气不流畅、氧气不充足,将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因此,栽培紫红木耳的场地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栽培场地空气新鲜,满足紫红木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葡萄枝屑栽培毛木耳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葡萄枝屑为主料,筛选出适合毛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开拓食用菌栽培原料应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比例的葡萄枝屑为主要原料,甘蔗渣、米糠等为辅料配制成3个培养基配方,以常规配方为对照,通过袋栽方式栽培毛木耳,比较不同葡萄枝屑添加比例对毛木耳菌丝生长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葡萄枝屑添加比例培养基对毛木耳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不同,其中毛木耳平均产量以配方1(葡萄枝粉72%、甘蔗渣18%、米糠7%、石灰2%、石膏1%)最高,生物学效率达60.9%,其次为配方2(葡萄枝粉54%、甘蔗渣36%、米糠7%、石灰2%、石膏1%),生物学效率为53.3%,且菌丝生长旺盛、前端整齐、洁白浓密、粗壮有力。【结论】经主辅料合理搭配,以葡萄枝屑作为主料栽培毛木耳完全可行。生产中毛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以葡萄枝粉54%~72%、甘蔗渣18%~36%、米糠7%、石灰2%、石膏1%较好,毛木耳菌丝长势旺、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粗放,产量高,适合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从栽培季节、栽培场所的选择、培养料的配制、栽培包的制作、接种与发菌培养、出耳阶段的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白背毛木耳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生长迅速、性状优良的蜜环菌菌株,对所选优良菌株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碳氮源筛选和优化,为蜜环菌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以工业发酵和生产中常用的菌株A9为对照,从本实验室分离与收集的20个蜜环菌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并设置不同的供试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碳氮源含量,对其液体培养基的碳氮源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供试的20个蜜环菌中,菌株M41和M57生长迅速,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菌株A9,其中M41菌索粗壮、性状优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后续研究。供试的7种碳源和5种氮源中,菌株M41和A9液体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分别为玉米粉和麦麸,最佳氮源分别是菜籽饼和酵母浸粉,最佳碳氮源组合分别为玉米粉+菜籽饼、玉米粉+蚕蛹粉,最佳碳氮源含量分别为2%和4%。菌株M41和A9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菜籽饼(M41)或蚕蛹粉(A9)4%、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恒温振荡(121 r/min,25℃)培养18 d后,菌株M41的菌丝体产量达16.71 g/L,显著高于对照菌株A9(10.76 g/L)(P0.05)。【结论】筛选出的优良菌株M41可用于后续生产,优化液体培养基显著提高了蜜环菌菌株M41和A9的菌丝体产量。  相似文献   

18.
22个毛木耳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2个毛木耳菌株进行分析,应用NTSYSpc2.1生物软件进行遗传聚类,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12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22个毛木耳菌株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0~0.846,遗传差异较大,在相似系数为0.421时,22个菌株聚为聚为4个类群,其中在四川广泛栽培的主栽品种黄耳10号、琥珀、781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9.
广西云耳耐高温菌株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云耳菌丝进行耐高温比较及高温锻炼,以期获得相对耐高温的种质资源,为进一步选育适合广西高温地区栽培的优良云耳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测定指标,结合菌落生长情况描述,对采集自广西田林、天峨等地的野生云耳分离菌株及广西目前主栽品种916进行不同生长温度、40℃下培养不同时间后的菌丝恢复能力及高温锻炼(40℃培养5 d,28℃培养7 d,42℃培养3 d,28℃培养7 d,45℃培养3 h,28℃培养7 d)后的菌丝生长情况比较。【结果】在高温区(31~37℃)菌丝生长速度及菌落生长较好的菌株为:HME2、TY026、YE1、TY041、YE2、YE(b);经40℃培养不同天数后,菌丝恢复较好的菌株为:YE1、TY071、TY041、TY026、HME2;经高温锻炼处理后,在28℃条件下培养仍能很好生长的菌株为:TY041、TY026、TY071、HME2、TY073。【结论】初步鉴定云耳菌株TY026、TY041和HME2为菌丝体耐高温品种,TY071和YE1耐高温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正>毛木耳是一种易栽培、产量高、易储藏的食用菌。其产品在国内销量巨大。但在毛木耳菌袋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生长不良及出耳产量低等情况,现将毛木耳生产中常见问题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