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野火病和角斑病是烟草细菌性病害中最常见的两种,分布十分广泛,危害性较大。这两种病害往往与赤星病同时发生,病状容易混淆,而他们的防治方法相差很大,因此准确诊断野火病和角斑病对于有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烟草野火病和角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草野火病与角斑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害,两种病在病源菌特性、侵染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都很相似.在田间这两种细菌性病害经常混合发生,在全国各烟区发生较为普遍.野火病在黑龙江、辽宁、山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发生较重,而角斑病在山东、福建、河南、贵州、吉林、云南较重.下面对这两种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作一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野火病和角斑病是烟草细菌性病害中最常见的两种,分布十分广泛,危害性较大。这两种病害往往与赤星病同时发生,症状容易混淆,而它们的防治方法相差较大,因此准确诊断野火病和角斑病对于有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和稻曲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而生产上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稻瘟病和稻曲病在发生时期较为一致,因此生产上应同时对这两种病害进行防治。本实验对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常规药剂进行筛选,旨在从防效及产量这两个方面筛选出对这两种病害具有高效的药剂,从而真正实现农药的减量控害。结果显示:9%吡唑醚菌酯和75%肟菌戊唑醇对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效,可以作为田间防治这两种病害的主要轮换药剂。325克/升苯甲嘧菌酯对稻曲病的防效达到90.5%,增产达到56.4%,三环唑对水稻稻瘟病防效达到90.5%,田间可用325克/升苯甲嘧菌酯与75%三环唑进行复配来防治这两种病害。  相似文献   

5.
枣锈病和枣煤污病是枣树常见的两种病害。其分布范围广、危害重。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病害症状及发生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杏疔病和细菌性穿孔病症状、发生规律的详细介绍,总结出这两种杏树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减轻果农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茄子病害有褐纹病、绵疫病、黄萎病、灰霉病、菌核病、枯萎病、病毒病等。其中近几年普遍发生且造成严重减产的是绵疫病和褐纹病,这两种病害常常是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穿孔病是桃树叶片的主要病害,主要有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和细菌性穿孔病。比较3种穿孔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介绍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树溃疡病和腐烂病是杨树干部主要病害,发生比较普遍,多数情况下二者混合发生、同时危害,具有病株率高、危害重和防治难的特点。杨树一旦染病,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大量死亡,损失巨大,已严重影响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成为林业生产发展的障碍。根据多年的防治经验,总结出防治杨树干部病害要采取综合治理新措施,抓住主要矛盾,系统考虑,防治好杨树溃疡病,兼治腐烂病,就能很好地控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保护树木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0.
棚室茄子两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温室、大棚茄子病害有褐纹病、绵疫病、黄萎病、灰霉病、菌核病、枯萎病、病毒病等。其中近几年普遍发生且造成严重减产的是绵疫病和褐纹病,这两种病害常常是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11.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 , 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 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 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 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 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甘蔗白叶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 disease,SCWL)是一种由植原体寄居甘蔗韧皮部筛管引起并对甘蔗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的检疫性病害.文章综述了SCWL的病症、致病植原体、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等;阐述了几种病原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指出DNA生物传感器将发展成最简便高效且能实现大田实时评价的诊断方法;重点介绍了SCWL几种防控措施的应用情况和防控效果,指出利用传播虫媒体内共生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的共生控制方法将成为未来阻断SCWL病源传播研究的新方向.提出加强蔗区间引种、调种时对SCWL的检疫监测工作,并应根据各地气候环境条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等建议,以避免SCWL植原体在蔗区间扩散蔓延,确保蔗糖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蔗区甘蔗花叶病流行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云南蔗区甘蔗花叶病大发生流行,主要原因是存在复杂性病毒病原;田间多个主栽品种高度感病;气候异常、高温少雨天气较突出以及植期多样化、引种频繁、长期连作、宿根栽培和无性繁殖等不良气候和不适栽培条件。文中提出云南省今后甘蔗抗病育种目标和甘蔗花叶病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宿根矮化病(P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摸清蔗区RSD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关键.对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60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5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85%,9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双江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RSD发生状况,为双江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蔗黄叶综合症的RT-PCR检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12月采自南宁的4个田间症状程度不同的样品作RT-PCR检测,结果表明,A1(粤糖93/159)、A2(粤糖93/159)、B1(CP88/1508)3个样品为阳性,确认田间发生的是甘蔗黄叶综合症(YLS),是我国甘蔗新病害。建议尽快对病害加以控制,并加强甘蔗引用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浸泡法测定了32.5%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甘蔗凤梨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期使用32.5%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1500倍液浸泡蔗种茎5min.对甘蔗凤梨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8.93%,显著优于25%SC嘧菌酯1500倍液、50%WP多菌灵1000倍液的。该药对蔗种安全、高效.是防治甘蔗风梨病较为理想的新一代农药,使用剂量,以15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17.
广西甘蔗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而螟虫是影响甘蔗产业最重要害虫。因此,螟虫防治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对螟虫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几十年以来还是依赖化学防治为主,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对螟虫种类、分布、为害特点等进行简述,重点分析广西甘蔗虫害预测预报、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差异,并对现阶段螟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望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接种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菌后甘蔗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甘蔗与RSD病菌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汤脱毒后的甘蔗品种桂糖1 1号(GT11)为材料,设RSD菌液浸种为处理,ddH2O浸种为对照,测定甘蔗茎、叶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均有所变化,茎中除APX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均表现为在90 d时低于对照,180d时高于对照;叶中除POD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在90 d时高于对照,180 d时低于对照.[结论]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CAT、SOD、POD、APX及GR活性均有所提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茎中出现逐渐高于对照的趋势,叶片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具有拮抗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及促进植物生长特性的细菌,为甘蔗黑穗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和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出现黑穗病甘蔗株的根际土壤,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离纯化获得拮抗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并分析其促生长特性;采用桶栽试验,研究筛选获得的优良拮抗菌株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分离纯化获得68株细菌菌株,其中7株(G1、G10、G12、G14、G20、G21和G23)对甘蔗黑穗病菌具有抑制效果。7株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产几丁质酶、分泌吲哚乙酸(IAA)、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脱氨酶)、嗜铁能力、溶解有机磷、产蛋白酶及产氢氰酸(HCN)等不同程度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特别是3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菌株G1、G10和G23的综合效果更好。用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G1、G10、G12和G23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桶栽试验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株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和生物量,其中以菌株G23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结论】分离获得7株对甘蔗黑穗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其中以菌株G23的综合效果最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