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农学   16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种农药对蔗田杂草香附子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75%氯吡嘧磺隆WDG、25%硝磺·莠去津OD和73%甲·灭·敌草隆WP等对蔗田香附子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调查了喷施不同药剂处理的甘蔗和香附子的叶色变化情况,香附子地表植株、根和地下球茎(或芽)的死亡率。结果表明,75%氯吡嘧磺隆WDG对香附子地上部分、根和地下球茎(或芽)防效均达90%以上且对甘蔗安全;73%甲·灭·敌草隆WP可有效控制香附子地表植株和根,但对地下球茎(或芽)防效较低;25%硝磺·莠去津OD仅能使香附子地表植株变色,对香附子根和地下球茎(或芽)几乎无效。75%氯吡嘧磺隆WDG对香附子防治效果好且对甘蔗安全,可作为蔗田香附子防治的轮换药剂,使用剂量以90、135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褐条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多菌灵、苯菌灵、百菌清、嘧菌脂、吡唑醚菌脂、苯甲嘧菌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和(25%吡唑醚菌脂悬浮剂600 mL+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等3个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病指均在14.02以下,防效均达84.41%以上。本研究显示3个配方药剂是防控甘蔗褐条病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可在7—8月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7~10天喷1次,连喷2次。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过去百年间印度应用害虫天敌进行甘蔗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显著成果,分析了印度甘蔗害虫生物防治成功原因,并阐述了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对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品种抗性进行调查鉴定,在成熟期称量和测定甘蔗产量、糖分及损失率。结果表明,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有梢腐病、褐条病、锈病3种,梢腐病菌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usarium proliferatum,褐条病菌为Bipolaris setariae,锈病菌为Puccinia kuehnii和Puccinia melanocephala;‘桂糖11-1076’、‘闽糖12-1404’、‘福农09-2201’、‘福农09-71111’、‘桂糖06-1492’、‘桂糖08-1180’、‘云蔗11-1074’、‘桂糖06-2081’、‘桂糖08-1589’、‘粤甘48号’、‘柳城09-15’、‘云蔗05-51’、‘云蔗11-1204’、‘福农07-3206’等新品种高度抗病。梢腐病、褐条病和锈病实测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8.43%、25.6%、24.9%,甘蔗糖分平均降低3.54%、2.82%、3.11%。本研究明确了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2020年在广西南宁市金光农场发现‘桂糖58’和‘柳城05-136’疑似感染甘蔗赤条病,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对不同甘蔗品种进行了发病率调查,并采集病样进行了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自然发病率不同,‘桂糖58’发病率为29%~52.33%,发病严重田块平均发病率为49.67%,发病中等田块平均发病率为33.67%,发病较轻田块平均发病率为29.89%;‘柳城05-136’发病率为2%~27.67%,发病严重田块平均发病率为21.67%,发病中等田块平均发病率为21.22%,发病较轻田块平均发病率为4.67%。PCR检测分析表明:有19份样品扩增出550 bp的特异性条带,阳性检出率为95%,测序序列与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序列同源性高达100%,且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分支,证实检测样品为A.avenae subsp.avenae感染引起的甘蔗赤条病。本研究结果表明,‘桂糖58’为高感品种,‘柳城05-136’为感病品种,今后应积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防治该细菌病害扩展蔓延,确保我国蔗糖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甘蔗生产实际,系统地对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病虫发生动态、暴发流行原因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重要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注重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使用脱毒健康种苗、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切实推进缓释长效低毒农药精准高效施药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抓好抓实突发性害虫监测与应急防控等精准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融合与应用,以实现甘蔗病虫全程精准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病虫害是甘蔗生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病虫害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常发性病虫害持续处于常发态势,二是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三是病虫害混合发生,复合侵染,四是突发性危险性病虫害频发,暴发成灾。针对新特点从病源虫源、品种布局、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对策:一是严格执行甘蔗引种、调种检疫制度,选育推广抗病、抗虫健康种苗,二是完善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安全科学用药水平,三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探索优化推广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五是创新科技培训机制,宣传普及植保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In 2016-2019, sixty new varieties and 31 main cultivated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resistance to sugarcane brown stripe disease under field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2 (53.33%) of 60 new sugarcane varieties were highly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and 28 (46.67%) were susceptible to highly susceptible. Twenty-one (67.74%) of 31 main cultivated sugarcane varieties were highly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and ten (32.26%) were susceptible to highly susceptible. This work may facilitate brown stripe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provide new elite resistant varieti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 of sugarcane brown stripe.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梢腐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 为甘蔗梢腐病精准高效防控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支撑, 选用多菌灵、苯菌灵、百菌清、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生产示范验证。结果表明, 3个配方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 mL/hm2分别与磷酸二氢钾2 400 g/hm2和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复配后对甘蔗梢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其病株率均在8.62%以下, 防效均达90.73%以上, 较空白对照甘蔗实测产量平均增加15 489 kg/hm2以上, 糖分增加1.8%以上, 每公顷用药成本仅270元。本研究显示3个配方药剂是防控甘蔗梢腐病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 可在7月-8月发病初期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7~10 d喷1次, 连喷2次, 可有效控制甘蔗梢腐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更多用于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可用的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以6个高抗甘蔗褐锈病品种和6个高感甘蔗褐锈病品种为亲本,根据感病母本×抗病父本选配12个杂交组合,筛选在亲本间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Mex105×粤糖00-236亲本间的多态性引物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2.38%和47.62%;其中,10对引物(18-mSSCIR34、22-mSSCIR38、25-mSSCIR48、32-mSSCIR67、51-mSSCIR50、57-MSSCIR21、71-SMC1490CL*、73-SMC278CS*、75-SMC31CUQ*、77-SMC336BS*)在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中多态性最好,7对引物(22-mSSCIR38、25-mSSCIR48、45-mSSESTC04、51-mSSCIR50、67-mSSCIR9*、76-SMC334BS*、80-SMC486CG*)在Mex105×粤糖00-236中多态性最好,利用筛选得到的引物,更有利于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本研究结果为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和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