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1株耐冷纤维素降解细菌HQ产内切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通过测定菌株HQ细胞培养液和超声细胞破碎液的CMCase酶活,确定CMCase为胞外酶。以CMCase酶活为指标,运用Plackett-Burman方法初步筛选出影响CMCase酶活的3个主要因素,即初始pH、接种量和促进因子。以响应面法对菌株HQ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菌株HQ较优的发酵条件为:30.0g/L CMC-Na为培养基碳源、40.0g/L 1∶1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0.11%吐温-80作为促进因子、初始pH为5.35、最适产酶温度为40℃、接种量为6.42%。在最适条件下摇瓶培养,4d后CMCase酶活可达到32.5U,较优化前提高2.96倍。经16SrDNA序列测定及GenBank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HQ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  相似文献   

2.
平菇产半纤维素酶条件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装液量对平菇产半纤维素酶的影响及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麸皮作碳源,玉米面作氮源,接种量为4片,装液量为1/5(250 ml锥形瓶)时有利于半纤维素酶的分泌;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 ℃,最适反应pH值为5.0.  相似文献   

3.
张辉  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250-16252
[目的]探讨黑曲霉HQ-1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适条件。[方法]以1株产酶活力相对较高的黑曲霉HQ-1为出发菌株,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HQ-1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适条件进行初步研究,并测定了CMC酶(CMCase)和滤纸酶(FPAase)的活力。[结果]影响黑曲霉HQ-1液体发酵产CMCase和FPAase的因素依次是复合碳源的含量、2种碳源的比例、氮源含量和装液量。该菌产CMCase的最适培养基为:麸皮+玉米秸秆粉15‰(1:1),NH4Cl2.0‰,其他成分同Mandel’s营养液;产FPAase的最适培养基为:麸皮+玉米秸秆粉20‰(1:1),NH4Cl1.5‰,其他成分同Mandel’s营养液。2种培养基的最适pH值和装液量均分别为5.0和50ml/250ml三角瓶。在30℃和170r/min下培养4d后,CMCase和FPAase达到525.2和217.6IU。[结论]该研究为纤维素酶生产菌株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S12)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最适发酵条件,采用液体摇瓶的发酵方法,进行最适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Bacillus pumilus S12菌株合成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CMC和麸皮,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产酶;最适产酶条件为起始pH 8.5,培养温度32℃,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装70mL培养液,接种量为3%,在此条件下发酵20h,酶活力可达367.9μg/mL。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罗尔夫青霉(Penicillium rolfsii)HXL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探明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方法,对HXL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统计学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XL优化发酵条件为麸皮3%+酵母膏4g/L+KH_2PO_4 0.2%+水杨苷0.05%,接种量6%,装液量75mL/250mL,起始pH 6.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144h。在此条件下,菌株HXL产β-葡萄糖苷酶量从原来的1.32U/mL增至21.68U/mL。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为60~70℃,最适反应pH 3.5~5.0;在60℃以下及pH 3.0~6.0均能保持稳定;Mn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宁波洋沙山海域采集样品,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共筛选到23株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根据复筛结果,选择其中一株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海洋细菌MB117进行深入研究。经16S rDNA鉴定,MB117为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细菌。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MB117菌株培养的最适pH为7.0,1%接种量和10%装液量最利于产酶,低温有助于菌体生长和产酶。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酶反应的最适pH为9.0,pH 7.0~10.0范围内酶活力均可保持在85%以上;MB117菌株CMCase不耐高温,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 ℃。  相似文献   

7.
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36为研究对象,从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方面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2%的CMC-Na,最适氮源为2.5%的蛋白胨+酵母粉复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4%,最适起始pH为5.0,产酶最适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后达到产酶高峰,CMC酶活为196.33 U/mL,是优化前的3倍。  相似文献   

8.
从内蒙古腾格里沙漠红盐湖泥样中分离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 sp.),命名为Nocardiopsis sp.DN-A4.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适产酶条件:低粘度CMC 4% (w/v),明胶0.05 g/100 mL,pH=7.0,NaCl3 g/100 mL,接种量60mL/100mL,装液量80mL/250mL,优化后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25 U/mL.部分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酶反应最适温度55℃,pH=7.0,NaCl 0 g/100 mL,该酶具有较强的热、pH及盐度的稳定性,酶反应55℃保温8h,pH=6.0~10.0保温6h,NaCl(0~25) g/100mL保温12 h,酶活力仍保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降解纤维素嗜热菌的分离及纤维素酶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福州永泰温泉分离到1株降解纤维素嗜热菌,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将其命名为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sp.)TC-S8.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法)对菌株TC-S8产胞外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及酶性质进行研究.在培养基的初始pH为6.5,温度为60℃,装液量20%,接种量2%,摇床转速为12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36 h,菌株TC-S8产酶量达到最大(229 mU.mL-1).其分泌的纤维素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70℃,最适pH为7.0.纤维素酶降解产物主要为葡萄糖,并有少量纤维二糖.  相似文献   

10.
以康氏木霉RW-1为材料,采用固体发酵方法,对所产纤维素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6.0的条件下,最适培养温度为28℃,固体发酵最佳培养时间为108 h,最适接种量为8%,CMCase酶活、FPA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分别达14.2、9.2、4.8 U/g.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内外关于纤维素酶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根瘤菌中已报道的纤维素酶基因、蛋白性质、在共生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兔消化系统中内源性纤维素酶及其酶学性质。[方法]取兔子消化系统中的胃、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底物浓度均是0.625%,最适显色时间5 min,最适pH值分别是4、6、7、6,最适温度是48℃。[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兔饲料及其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陶恒  覃益民  郑丽珍  张静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737-5738,5762
[目的]筛选产纤维素酶辅助蛋白的菌种,测定该辅助蛋白作用条件。[方法]从纤维素降解菌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到产纤维素酶辅助蛋白的菌株,通过Sephadex-G75分子筛层析对产纤维素酶辅助蛋白菌株胞外培养液进行蛋白分离纯化,分析辅助蛋白的增效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增效作用适宜的温度及pH条件。[结果]从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环境中分离得到80余株菌株,经液体培养、胞外蛋白检测筛选出3株产纤维素酶辅助蛋白的菌株,分别命名为BAP1、BAP2、BAP3。经Sephadex-G75分子筛层析纯化,获得了最大增效率分别为35%,27%及47%的辅助蛋白。测定其中辅助增效作用最明显的BAP3峰2蛋白增效作用条件为温度40~60℃、pH 4.0~6.0。[结论]该研究为通过菌体诱变和培养条件优化等手段获得高效纤维素酶辅助蛋白提供了较好的原始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4.
纤维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纤维素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目前这类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及能源的巨大浪费。为了更好地利用纤维素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愈来愈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研究,期望能将地球上最丰富(占全球总生物量80%)、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转化为能直接利用的能源和资源。综述了国内外纤维素生物降解的多方面研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纤维素酶对大黄成分析出的影响。[方法]以大黄素和大黄酚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在提取过程中纤维素酶的酶解时间进行试验观察,并考察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大黄的提取过程中,纤维素酶的加入对大黄素、大黄酚的溶出无明显促进作用,而pH值则对其溶出影响较大。[结论]适当的pH值有利于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溶出。  相似文献   

16.
苏忠亮  张伟  于世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490-10491,10511
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该酶在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粮食、环境污染等危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纤维素酶活性不高、对天然纤维素分解能力弱等问题已经成为该酶进一步应用的瓶颈,提高纤维素酶活力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笔者综述了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复合酶在饲料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饲养、平衡、代谢、生产、模拟瘤胃、感观评定、电镜扫描、“VanSoest”纤维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瘤胃瘘管、经济效益分析等试验方法和分析方法,共进行23项试验,系统研究了纤维素复合酶在蛋鸡、肉仔鸡、猪、绵羊、奶牛饲粮中的作用,纤维素复合酶作为青贮添加剂,利用纤维素复合酶提高玉米秸秆和干羊草的饲用价值,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相关因素等。根据研究中发现的现象,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为纤维素复合酶在饲料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株产纤维素酶真菌的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筛选得到的1株产纤维素酶的优良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观察、18SrDNA和序列的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对1株分离自腐败水葫芦中产纤维素酶真菌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产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各种指标鉴定表明其为青霉属真菌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ns)。该菌株经发酵培养120h,产酶酶活达到最高;活性在pH值4~6内稳定;pH值为5时酶活最高,50℃处理1h活性稳定。[结论]该研究为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和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毓  吴一书  吴业颖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02-17203
[目的]从自然界分离纯化产纤维素酶的放线菌,并测定影响该菌酶活的因素。[方法]利用刚果红变色圈法从特定土壤中分离出产纤维素酶最高的单菌落,通过对其菌落形态及菌丝观察,判断其为放线菌,命名为A1。用DNS分光光度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其所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该菌在50℃,pH值5的条件时,酶活性较高,且适量添加Mg2+、Fe3+能明显激活酶活,而微量的Ag+,Cu2+能抑制酶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类别及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菌种。研究了不同菌株通过各种方法诱变选育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旨在为更好地利用产纤维素酶高的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