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以小麦幼苗为材料,分别用0.15、0.30、0.45 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采用滤纸培养的方法,研究0.1 mmol/L精胺(Spm)对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增加,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于第4天达到峰值;施加0.1 mmol/L精胺明显提高了小麦幼苗叶片SOD、POD、CAT活性,降低了叶片MDA的含量。外源精胺可提高小麦幼苗抵抗盐胁迫能力,缓解盐胁迫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平菇产半纤维素酶条件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装液量对平菇产半纤维素酶的影响及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麸皮作碳源,玉米面作氮源,接种量为4片,装液量为1/5(250 ml锥形瓶)时有利于半纤维素酶的分泌;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 ℃,最适反应pH值为5.0.  相似文献   
3.
香蕉皮改性材料对废水中二价Cd离子的吸附特性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究农业生物质制备绿色吸附材料处理含Cd~(2+)废水方法,以香蕉皮为原料,制备改性吸附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改性工艺条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结合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其对Cd~(2+)吸附过程。利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runner-emmet-teller)、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能谱仪(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等手段对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改性和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较佳工艺条件为Na OH浓度为0.25 mol/L,改性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香蕉皮改性后,对水中Cd~(2+)的理论饱和吸附量由37.61 mg/g提高到87.15 mg/g,平衡时间由60 min缩短到45 min。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R~2=0.998)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改性后的香蕉皮对水中Cd~(2+)的吸附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改性制备绿色吸附材料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平菇半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菇产半纤维素酶条件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酶的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无机离子、反应时间对酶活性的影响.该酶底物浓度效应和米氏常数(Km)值测定结果表明,酶液在50℃以下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值在4.4~5.4范围内剩余酶活较大,Mn2+、Mg2+对半纤维素酶有激活作用,Cu2+、Zn2+对半纤维素酶有抑制作用,米氏常数为7.39×10-2g·L-1,最少反应时间为25min.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