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黑胡椒为主要原料,研究热回流提取、索氏抽提、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等不同提取方法对胡椒油树脂得率的影响,并用HPLC分析测定胡椒粉和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及其胡椒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索氏抽提法所得胡椒油树脂的得率最低,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的得率最高,可达17.23%;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最高为42.20%;在相同提取条件下,温度对黑胡椒油树脂得率及其胡椒碱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黑胡椒为对象,采用蒸汽杀菌、紫外线杀菌和辐照杀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对黑胡椒中微生物、胡椒碱、胡椒精油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处理后黑胡椒中的菌落总数、霉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辐照杀菌效果最显著。杀菌处理对黑胡椒的胡椒碱、精油含量及其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较大,胡椒碱和精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辐照处理稍微增加了胡椒碱的含量外,其他杀菌处理下胡椒碱和胡椒精油含量均有所降低,蒸汽杀菌后黑胡椒精油和胡椒碱的含量相对最低。未经杀菌处理的黑胡椒精油中单萜烯类化合物总含量相对最低,为61.567%,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总含量相对最高,达到36.669%。杀菌处理后黑胡椒中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辐照杀菌的降低最多,但单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增加至74.511%。紫外线杀菌相对其他2种杀菌方式对黑胡椒粒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的组成影响较小,其次是蒸汽杀菌,辐照杀菌方式对黑胡椒粒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影响相对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胡椒杀菌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黑胡椒粉为原料,采用三相分离法(TPP)提取胡椒油树脂,研究了胡椒粉添加量、硫酸铵质量浓度、提取液与叔丁醇体积比、pH、温度对胡椒油树脂得率及胡椒碱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胡椒油树脂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胡椒粉添加量5%、硫酸铵质量浓度10%、提取液与叔丁醇的体积比1∶0.5、pH 4、温度20℃,在此条件下,黑胡椒油树脂得率为12.90%,黑胡椒油树脂中胡椒碱含量为30.46%,验证试验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工业化提取胡椒油树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热烫处理对黑胡椒色泽的影响,考察了热烫处理温度(70、80、90℃)、热烫处理时间(30、60、120 s)对胡椒色差和胡椒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烫处理有助于胡椒黑色色泽的形成,在同一热烫处理条件下,绿色胡椒鲜果更易形成黑色色泽。热烫处理能显著缩短胡椒果的干燥时间。热烫处理温度在70~80℃、处理120 s以内,对胡椒中胡椒碱含量影响不显著,适宜加工黑胡椒。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浓度(0、0.3、1.0、3.0、5.0、10.0 m L/L)乙烯利对胡椒鲜果采后催熟效果、脱皮率、色差及其胡椒精油、胡椒碱含量等的影响,探讨乙烯利催熟法去除胡椒鲜果果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乙烯利能有效促进胡椒鲜果成熟,脱皮后的胡椒种子无异臭味,胡椒精油和胡椒碱含量高于传统白胡椒。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地区15份杂交种质和2份野生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白胡椒粉的蛋白质、粗脂肪、胡椒碱、胡椒精油等项目进行测试与分析,基本上摸清了海南胡椒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为我国胡椒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建立我国优质胡椒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4个不同月份胡椒鲜果为原料制备成黑胡椒,通过GC-MS对4个不同月份黑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椒不同月份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不同月份黑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主要有3-蒈烯、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β-蒎烯、β-月桂烯、δ-榄香烯和α-蒎烯等8种烯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成熟度是决定胡椒采收的关键因素,亦是影响胡椒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成熟度对胡椒果实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探索其相互规律,研究了胡椒果实成熟度与胡椒碱、挥发油以及多酚类化合物的质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胡椒果实中的胡椒碱、挥发油、总多酚的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与胡椒鲜果成熟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31、-0.746。采收胡椒时宜根据产品特性来选择不同成熟度的果实。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舌技术和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评价了4种胡椒样品(白胡椒粉、鲜果直接冷冻干燥制备的绿胡椒、热烫后日晒3 d制备的黑胡椒、鲜果直接日晒干燥5 d制备的黑胡椒)水煮后对基本滋味的影响。4种胡椒样品进行直接水煮、盐水煮、水煮后添加谷氨酸钠等处理,通过电子舌测试发现,鲜味和咸味是胡椒的主要味觉指标,4种样品在鲜味和咸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2种味道趋势一致,其中2号胡椒咸鲜味均最大,其次是3、4号样品,1号样品的咸鲜味最小。盐水煮样品间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鲜味上,煮后加谷氨酸钠样品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咸味上。  相似文献   

10.
对电热鼓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胡椒梗主要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两种干燥方式下胡椒梗中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胡椒梗中胡椒碱含量0.07~0.10 g/hg、脂肪含量约0.9%、粗蛋白含量17%~19%、总酚含量2.5%~2.8%、维生素C含量2.8~5.6 mg/hg。胡椒梗中鉴定出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δ-榄香烯、古巴烯、石竹烯、律草烯、杜松烯含量较多,以石竹烯含量最高(≥52.55%)。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子鼻技术分析4种不同加工方式胡椒粉(黑胡椒粉、白胡椒粉、脱水青胡椒粉和真空冷冻青胡椒粉)的气味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4种不同加工方式的胡椒粉风味。在模式识别中,主成分分析法(PCA)的识别结果优于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电子鼻技术具有客观、快捷、重复性好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新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胡椒衰退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胡椒根部分离到的腐皮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人工接种结果,可以侵染离体的胡椒白色嫩须根和气生根;也能侵染盆栽椒苗近地表的黑色表层组织、外表呈黑色的须根、浅黄色的根系表层及原气生根  相似文献   

13.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various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ommercial importance in black pepper berries of two cultivars has been studied. Oleoresin, piperine, essential oil and starch show a manifold increase, one to two months before complete maturity of the berrie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胡椒园间作槟榔体系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小气候因子,在海南胡椒园间作槟榔优势区开展4种间作模式与单作胡椒园小气候因子对产量影响的为期4 a的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密度下,对胡椒产量有主要贡献的灌浆期的叶片光合作用参数、每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析胡椒园间作槟榔体系小气候因子对胡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间作可以提高胡椒产量,其中间作槟榔株数为765株/hm2的T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胡椒产量38.71%,为增产效应最大的处理。分析T2处理增产的原因,发现光强影响的关键光合参数气孔导度对产量有极显著正效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对产量有显著正效应,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这三个光合参数;高温干旱的灌浆期胡椒园日最高温和升温幅度与产量负相关,T2处理显著降低了这两个参数,使胡椒产量增加;表层土壤温度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T2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温度,对胡椒根系有保护作用。综合分析,发现光合有效辐射、日最高温、升温幅度和表层土壤温度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小气候因子,所以,这几种小气候因子是用来确定间作模式是否合理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根箱试验,对胡椒/槟榔间作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生态位有重叠现象;间作系统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导致了胡椒根系向下生长,而槟榔根系生长空间缩小;间作系统中胡椒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GC-MS法,研究了以‘班尼约尔1号’和‘热引1号’胡椒为杂交亲本的6个杂交种白胡椒(‘PC003’、‘PC008’、‘PC009’、‘PC011’、‘PC033’、‘PC036’)精油的化学成分,其化学组成成分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个杂交品种白胡椒精油中共检测出烯类、醇类、酯类、酚类等8大类7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有石竹烯[(30.93±0.00)%~(53.81±0.01)%]、可巴烯[(0.83±0.00)%~(10.09±0.00)%]、δ-毕澄茄烯[(0.08±0.00)%~(7.64±0.01)%]、石竹烯氧化物[(0.10±0.00)%~(5.86±0.00)%]、α-红没药醇[(0.18±0.00)%~(5.51±0.01)%]、蛇麻烯[(0.55±0.01)%~(6.64±0.00)%]、异丙二醇[(2.56±0.00)%~(4.12±0.00)%]。不同杂交品种白胡椒精油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和总的百分含量都不同,部分品种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今后胡椒新品种选育和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