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光合效应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槟榔胡椒间作体系中胡椒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2009~2012年在海南胡椒与槟榔间作优势区,研究4种间作和单作条件下,胡椒不同生育期完全展开叶的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光合参数以及叶面积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胡椒与槟榔间作明显提高胡椒产量,偏土地当量比(PLER-M)高于其所占面积比例的134%~189%,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分析胡椒光合参数与产量相关关系,发现胡椒灌浆期光合参数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气孔导度对产量的正效应最大,以气孔导度为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产量做回归分析,发现灌浆期对产量的贡献率达52%。胡椒与低密度槟榔间作提高或显著提高了胡椒灌浆期叶片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可能是胡椒产量间作优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胡椒园间作槟榔优势及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胡椒园间作槟榔的优势,并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对比了单作与间作以及不同间作种植密度之间的产量及纯收入。结果表明,胡椒园间作槟榔具有明显产量优势,平均间作优势达2 466 kg/hm2,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78%;间作体系优势主要来自胡椒;间作体系中槟榔密度对间作优势具有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密度胡椒园间作槟榔以833~1 000株/hm2为宜,其中槟榔密度为833株/hm2时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椒园间作槟榔是海南胡椒间作体系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模式,为探明其间作优势来源,以海南胡椒优势种植区4个试验点的胡椒单作与胡椒/槟榔模式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09~2011年各点胡椒产量与养分投入状况,测定2011年土壤养分与胡椒植株叶片养分含量,从而对比了间作模式与胡椒单作模式下胡椒产量、土壤养分状况、肥料产量贡献率和胡椒叶片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试验点不同产量水平下,同一地点间作模式的胡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单作。间作模式土壤氮、磷、钾全量含量略低于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作模式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单作,且速效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养分投入相同的条件下,间作模式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均极显著高于单作。间作模式下胡椒叶片磷、钾养分含量周年大于单作。上述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促进了胡椒对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了其肥料利用效率,并最终提高胡椒产量。胡椒/槟榔的间作优势可能与二者地下部互作有关。  相似文献   

4.
选用胡椒与槟榔种子苗为材料,比较胡椒与槟榔间作和二者单作条件下,胡椒与槟榔的根系形态、地上部和根系的养分浓度和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椒与槟榔间作显著提高了胡椒根系有效形态及地上部氮、磷、钾、钙和镁的养分含量,胡椒对磷的利用效率和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分析胡椒根系形态参数与养分效率相关关系,发现胡椒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与磷的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其中比根长对磷利用效率提升的贡献率达94%,胡椒/槟榔体系显著提高了胡椒的这3个根形态参数和生物量,所以,胡椒/槟榔体系通过改变胡椒根系形态,增加了对养分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了胡椒的生物量。间作还提高了槟榔根系氮和磷的养分含量,提高了槟榔对氮和磷的利用效率。间作体系中槟榔对氮和磷的利用效率增加,有利于提高槟榔抵抗病虫的能力,还可以改善槟榔黄化现状和防止其发生。可见,间作体系通过改变胡椒和槟榔的根形态,提升了二者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和胡椒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橡胶与胡椒间作栽培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热区橡胶和胡椒2大产业的发展,以及改善长期单作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橡胶和胡椒2种间作物的生物学和养分吸收特性,评价2种作物间作的空间资源利用、小气候环境条件和土壤资源利用的适宜性和生产效率,并对橡胶与胡椒间作栽培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橡胶间作胡椒栽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橡胶用于胡椒活支柱栽培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为生产上橡胶胡椒间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槟榔-咖啡间作槟榔冠层的遮荫度对咖啡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在海南省琼海大陆基地设计3种不同间作模式的大田试验:(1)高密度种植(H):咖啡、槟榔株行距均为2.5 m×3.0 m;(2)中密度种植(M):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4.0 m×3.0 m;(3)低密度种植(L):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株行距6.0 m×6.0 m。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咖啡植株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以及咖啡单株产量,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间作模式下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作处理中除低密度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外,其余指标并无显著差异;相较于M,H和L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0.06~0.97 μmol/(m2·s)、0.49~0.97 μmol/(m2·s)和0~0.04 mol/(m2·s)、0.01~ 0.08 mol/(m2·s)。M叶片的蒸腾速率年变化除了夏季低于H 0.11 mmol/(m2·s)左右,高于L 0.47 mmol/(m2·s)左右。其他时期M曲线分别高出H和L 0.33~0.78 mmol/(m2·s)、0.17~0.92 mmol/(m2·s)。在水分利用率方面3种种植模式之间全年变化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咖啡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指标响应于种植模式;中密度种植处理下的咖啡单株鲜果产量相较于高、低密度种植处理分别增产19.41%和18.69%,咖啡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显著增产50.62%和41.67%。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密度种植模式表现较好,在咖啡不同生长时期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均为第一。以上结果表明,在槟榔-咖啡间作体系中,适当密植咖啡以及增加槟榔行间距有助于提高咖啡总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中密度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间作模式的综合优势,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胡椒主花期适宜光照强度,以确定胡椒主花期与搭配作物适宜间作密度,研究分析4种荫蔽度条件下,胡椒主花期完全展开叶的光合作用、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等的积累,相关代谢酶活性及成花量,探究光照和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开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荫蔽度处理下胡椒主花期开花量没有被显著抑制,而且在树体恢复期和主花期前期可溶性糖积累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花枝上叶片糖积累对随后的成花有极显著正效应,而糖积累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在树体恢复期和主花期前期,搭配作物对胡椒遮荫的荫蔽度为30%左右时,可以促进糖积累,为花芽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以保证胡椒与搭配作物间作时主花期花量。  相似文献   

8.
ALA叶面肥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和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含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叶面肥对春小麦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宁春1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喷施稀释2 000倍(T1)、1 500倍(T2)、1 000倍(T3)、500倍(T4)的ALA叶面肥和清水(CK)5个处理对春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喷施一定浓度的ALA叶面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但以T2处理增幅最大。ALA叶面肥能够提高春小麦灌浆中前期的灌浆速率,以T2处理的效果最佳;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T3处理成穗数、产量最高,与CK差异显著,较CK增产10.74%。综上所述,一定浓度ALA叶面肥能够改善春小麦的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以稀释1 000~1 500倍施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 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根箱试验,对胡椒/槟榔间作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生态位有重叠现象;间作系统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导致了胡椒根系向下生长,而槟榔根系生长空间缩小;间作系统中胡椒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花穗数目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胡椒花穗数目,但是增穗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揭示赤霉素调控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机理,选用幼龄胡椒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赤霉素(20、40、60、100 mg/L)和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1500 mg/L),以清水为对照,进行喷施试验。研究测定胡椒的产量、花量,叶片的形态、光合生理、糖类物质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浓度为60 mg/L时,胡椒产量相对于对照显著提高了1.46倍,花穗数目增加了1.26倍。分析花穗数目增加的原因,发现喷施60 mg/L赤霉素提高了胡椒叶面积、促进了胡椒叶片光合作用,这有利于源器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该处理还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源叶中的淀粉分配,降低叶片蔗糖淀粉比。海藻糖代谢的反馈调控可能是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淀粉分配的原因之一,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能是促使淀粉累积的又一原因,所以,喷施赤霉素可以适度降低胡椒叶片海藻糖含量,提升淀粉合成酶活性,使淀粉累积实现促花。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促进成穗,获取高产胡椒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赤霉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胡椒寒害气象等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寒害发生年份气象数据及胡椒发生寒害临界温度,提取胡椒寒害的初始气象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等计算后,结合胡椒实地寒害调查情况,建立以寒害气象综合指标为分类标准的胡椒寒害等级。结果表明,由因子分析降维获取的两个因子可分别解释为低温累积因子和温度降幅因子,并可将其作为分析寒害形成原因的量化指标;寒害气象综合指数可以有效表征不同寒害程度,与寒害实地调查的结果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评估胡椒寒害风险提供依据,对胡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源氯化钙对低温胁迫下胡椒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胡椒主栽品种‘热引1号’胡椒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浓度氯化钙(7、14、21、28 mmol/L)处理,以去离子水为对照,低温胁迫4 d(10 ℃/5 ℃,12 h/12 h),恢复培养6 d(28 ℃/20 ℃,12 h/12 h),观察表型并测定各处理的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7 mmol/L氯化钙处理胡椒可以改善寒害表型,随氯化钙浓度升高寒害表型逐渐加重;外施7 mmol/L氯化钙能够显著改善胡椒的净光合速率,随氯化钙浓度升高,净光合速率越来越低,氯化钙浓度过高时(达到28 mmol/L)净光合速率低于CK;与CK相比,外施7 mmol/L氯化钙能够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随处理浓度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越来越低,丙二醛含量越来越高。本研究结果为胡椒生产上抗寒技术指导和抗寒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黑胡椒为主要原料,研究热回流提取、索氏抽提、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等不同提取方法对胡椒油树脂得率的影响,并用HPLC分析测定胡椒粉和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及其胡椒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索氏抽提法所得胡椒油树脂的得率最低,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的得率最高,可达17.23%;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最高为42.20%;在相同提取条件下,温度对黑胡椒油树脂得率及其胡椒碱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