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淇河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淇河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消化道各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淇河鲫胃较为明显,食管、胃以及肠管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其中消化道除食管外,各段落黏膜层均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肌层由环肌和纵肌2层构成,且环肌最为发达.胃部的皱襞最多,肠段的驶襞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皱襞高度从食管到后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肌层厚度从食管到后肠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2.
2月龄绿孔雀的消化器官各段肌层发达,消化腺发达。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未出现角质化。食管腺由单层枉状上皮构成,开口处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异常明显。嗉囊的粘膜上皮和腺体与食管相似,粘膜下层不明显。腺胃有浅层单管腺和深层复管腺,浅层单管腺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绒毛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粘膜肌不明显,有中央乳糜管,无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后段,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空肠、回肠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盲肠的固有层有淋巴孤结和丰富的肠腺,肌层发达。肝小叶间界限不清,血窦中可见大量扁平的内皮细胞和多突的星状细胞。胰脏的小叶界限不清,内分泌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nch)消化道胚后发育(26~39期)的变化.结果表明,花背蟾蜍消化道结构逐渐发育完善,第26期,消化道各段具有黏膜层和肌肉层,已有黏膜下层的分化.从30期开始,胃和小肠黏膜下层出现空泡,37期以后空泡减少.在食道和直肠的黏膜下层也观察到空泡现象.另外,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观察了中华鳖消化道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层为复层扁平细胞;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等技术,观察了漠斑牙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对饥饿前后漠斑牙鲆的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食道、肠道杯状细胞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消化道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胃本体和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除胃本体外,从食道到直肠粘膜上皮中均有杯状细胞分布,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粘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胃本体、肠道及直肠肌肉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漠斑牙鲆饥饿10 d后各段消化道的褶皱高度降低,纹状缘边界不光滑,甚至局部断裂,肌层和粘膜下层连接疏松。消化道显微结构的测量结果显示,饥饿后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显著变小,胃、肠、直肠的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著下降,肠前段和中段肌肉层厚和壁厚度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形态解剖尧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研究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以期从形态结构上了解南方养殖梭鱼的摄食、消化和吸收等重要生理功能。结果显示:梭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4部分组成,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梭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黏膜层位于消化道壁的内层,主要由黏膜上皮、固有膜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含有血管尧神经和淋巴组织;肌肉层致密,外层为纵肌,内层为环肌;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消化道各部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皱褶、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肌层的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类型、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一只意外死亡朱的消化系统各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消化管均具有一般的四层结构,但食管粘膜内有密集的泡状腺,分泌物丰富;腺胃和肌胃均未见粘膜肌,但肌层很发达;小肠绒毛较长,未见中央乳糜管构造,固有膜及绒毛内有丰富的平滑肌束;盲肠亦有短的绒毛,且淋巴组织发达,可形成淋巴小结。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少,小叶界线不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斑点又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9.
谢朝晖  刘俊红  韩朋飞  韩翠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58-2259,2307
[目的]观察东方蝾螈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方法]制作组织切片,利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结果]东方蝾螈的胃壁和小肠壁由内向外依次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4层,小肠黏膜下层不明显。黏膜层向腔内形成纵褶,且较厚,肌层主要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构成。小肠绒毛由黏膜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形成,在十二指肠段密集且较高,向远端(回肠端)渐疏渐短。[结论]东方蝾螈胃和小肠的形态结构较简单,胃肠壁较薄,肌层欠发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黄缘盒龟消化道进行组织学研究.[方法]应用石蜡切片和显微照像技术,对黄缘盒龟的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消化道管壁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具有纵行皱襞,可见杯状细胞,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和一些孤立淋巴小结,未见食管腺.胃有大量的胃腺,胃腺细胞可分成2类:一类是体积较大的细胞,胞核较大,胞质嗜碱性;另一类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核较小,胞质嗜酸性.肌层特别发达.小肠的表面有大量绒毛,绒毛中未见中央乳糜管.绒毛上皮细胞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腺由柱状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构成.大肠具有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外膜较厚.[结论]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  相似文献   

11.
安哥拉毛兔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安哥拉毛兔营养需要量,笔者连续4年,共用各生理阶段的兔1465只(次),进行了106组饲养试验、79组消化试验。根据计算机统计分析后的结果,分别为幼兔(断奶—3月龄)、青年兔(4—6月龄)、妊娠兔、哺乳兔、产毛兔和种公兔制定了推荐的日粮营养(消化能、粗蛋白、可消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含硫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钙、磷、主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需要量,并制定出不同生产水平下每只兔每日消化能、粗蛋白及可消化粗蛋白需要量的计算公式,用表格形式列出了这些需要量的数字。  相似文献   

12.
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Ⅴ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表明,半同胞近交所得德系安哥拉兔的第1~3次剪毛累计量和第3次剪毛量略低于远交组,这是由于显性效应和互作效应减弱所致。但两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近交组有明显减少,说明个体间差异缩小,提高了产毛水平的一致性。只要有杰出的种公兔存在,适度近交乃是种兔场可以采用的一项育种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中系长毛兔为母本,西德长毛兔为父本,进行级进杂交试验,两批F_1代母兔的年累计平均产毛量分别为401.85克、486.97克,比我省原来中系毛兔年产毛量180克左右,分别提高了1.23倍和1.70倍,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9.64%和20.01%。F_1代母兔在70日龄、10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时,体重增长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2.57%、27.58%,11.70%和0.62%,随日龄增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革胡子鲶科学的高密度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4种养殖密度(35、65、95、125 kg/m3)下革胡子鲶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革胡子鲶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养殖30 d时,养殖密度仅影响胃和肠道中段的纹状缘厚度。35 kg/m3密度组的胃纹状缘厚度显著低于65、95和125kg/m3密度组。肠中段的纹状缘高在35、65和95 kg/m3密度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125 kg/m3密度组。养殖60 d时,35 kg/m3密度组的肠中段纹状缘显著厚于65、95和125 kg/m3密度组,但粘液细胞则显著小于65、95和125 kg/m3密度组,而65、95和125 kg/m3密度组间纹状缘高度和粘液细胞大小差异不显著。35 kg/m3密度组与65 kg/m3密度组、95 kg/m3密度组与125 kg/m3密度组肠中段和肠后段的肠壁厚和肌肉层厚无显著差异,但35和65 kg/m3密度组显著高于95和125 kg/m3密度组。[结论]养殖密度仅对革胡子鲶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少量测量指标有影响,与革胡子鲶的高耐受性和适宜高密度养殖的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全长9.70~17.48 cm唇鱼(Hemibarbus labeo)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唇鱼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肠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唇鱼消化系统特点:口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而略尖,唇厚,肉质,下唇尤为发达。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肠呈S型,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部较阔,内褶皱层很深,隐窝很窄,褶与褶相连成网状,褶的分支不发达,中肠及后肠褶的深度渐弱,肠后部末端褶层最浅。肝不分叶,呈长条形,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被肝包围,肝小叶是唇鱼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位于肝、脾及肠管之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三头林麝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的消化器官进行了比较。林麝软腭长;雄性具有发达的上犬齿;瘤胃后背盲囊伸向左下方,后腹盲囊伸向右上方;网胃粘膜形成的网格皱褶极低,不形成次级网格;瓣胃粘膜的瓣叶少;结肠初长,旋袢管径粗细不等,胆管与胰管合并成一条总的胆胰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