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陆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后人奉其为茶神、茶仙、茶圣,并且根据自己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成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但是流传至今的有关茶神陆羽的形像却极为罕见。最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整理文物过程中,发现一尊河北唐县出土的白瓷陆羽瓷像,“此像上身着交领衣,下身着裳,戴高冠,双手展卷,盘腿趺坐,仪态端庄……。”这件瓷像是与风炉、茶壶等一组邢窑茶具同出,故可推测为茶神陆羽像,其手中所捧书卷可能代表《茶经》一书。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生于唐玄宗开元15年(727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是怎样一跃而为茶神的?或者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奉为茶神的?《新唐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麟先生,在1991年第2期《农业考古》上标题为《茶神─陆羽》一文中说:“陆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后人奉其为神……但是流传至今的有关茶神陆羽的形象却极为罕见。最近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整理文物过程中,发现一尊河北唐县出土的白瓷陆羽像。据1989年第9期《文物》上说:‘此像上身着交领衣,下身着裳,戴高冠,双手展卷,盘腿趺坐,仪态端庄……’这件瓷像是与风炉、茶壶等一组邢窑茶具一同出土,故可推知为茶神陆羽像,其手中所捧书卷,可能代表《茶经》一书”。另外,1963年夏,河北顺义县南关,辽代塔…  相似文献   

3.
德化瓷观音     
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三大瓷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的烧制。唐代开始制瓷,德化瓷器“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自古以来,享誉中外。最著名的有“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八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赞誉过:“中国瓷都德化”的瓷器。经他实地考察而带回的德化瓷至今仍保存在意大利博物馆里。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棉蚜已有较长的历史,且采用的药剂品种也比较多。致使棉蚜对有机磷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解扬州市郊棉蚜的抗药性状况,作者于1986~1989年进行了棉蚜抗药性调查与监测。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棉蚜 每年采集扬州市郊木槿树上的棉蚜,连同木槿枝叶一起放在白瓷盘中,待棉蚜自行爬出后,挑取健壮的无翅成蚜作为试虫。  相似文献   

5.
正千年古村落南横口村地处井陉县绵河、甘陶河交汇处,是历史上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古窑"。南横口村拥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井陉古瓷窑遗址。千百年来,村民将废弃瓷器用在建筑墙体上,形成别具风格民居特色。2016年,南横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经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大城市发展各具特色,古代大城市是权力制造的产物,权力决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近代大城市在屈辱历史中负重前行,很多城市在这个时期与西方文明接轨,融合,冲突,发展;新中国城市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但是政府对大城市的高层设计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无力于城市病的泛滥;所以顺势而为是大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顺势而为意即:顺市场之势、顺全球之势、顺人文之势;能顺势而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将有更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生态是分析我国金融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将其引入到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中,从论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历史发展、产生原因和产生环境入手,探讨非正规金融能顺利扎根于我国农村的原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外销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广东茶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一口通商”时期到“五口通商”时期,广东茶商精于商、勤于作,为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探讨了清后期广东茶商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方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与茶文化的发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洪升 《古今农业》2006,1(4):89-100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异军突起,获得了快速发展,茶业遂成为传统社会中新兴的、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茶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商品茶,满足了社会城乡居民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促使自唐代以来的饮茶风习日炽,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唐宋茶叶消费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由此发端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15.
茶托作为饮茶时的辅助物,虽不起眼,但一直伴随着饮茶历史延续至今。学界目前对茶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分其作为茶具和酒具的使用,而对其本身随着饮茶法流变、使用功能的增加,导致自身形制变化的论述着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唐至清饮茶法流变对茶托形制的影响和茶托功能性的变化,通过地上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经研究发现:茶托至今留存于茶具中的原因与其贴合饮茶所需、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密不可分,并由此总结出一些对当代茶具设计的启示、探索。  相似文献   

16.
肖正广 《农业考古》2021,(2):118-121
生于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才华横溢,一生著述颇丰,同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茶史资料丰富,填补贵州茶史记载空白;撰写的茶诗反映茶事生活状态,表现对茶农的关怀;茶联集取于唐诗宋词,并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总之,于历史、文化方面,他为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9.
万源茶区历史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宗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821-14822
结合宋代石刻和清代品茗诗作等史料,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对万源茶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北的秦巴山区已选育出春分前可采摘的特早生省级优良品种"巴山早"。  相似文献   

20.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