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某鸡场,分别饲养四批新汉雏鸡共3885只,4日龄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6、7、8日龄达死亡高峰,共死亡1281只,死亡率32.999。经剖检、组组学检查,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分析及饲养试验等,确诊为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病鸡肝稍肿大,淡黄色或灰白色,组织学病变为肝细胞急性坏死过程,胞浆内出现数个空泡,胞核稍增大,核质浓染,部分核溶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为300ppb。本文尚对广西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情况作了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新宇 《南方农业》2008,2(5):63-63,73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猪误食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的含有毒素的花生、玉米、麦类、豆类、油粕等而引起,误食后1~2周即可发病.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或保存环境湿度大,24~30℃时在饲料中繁殖旺盛,产生大量毒素,目前发现有20多种,化学性质十分稳定、耐高温,以B1、B2、G1、G2的毒力为最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现就黔江区一生猪自繁自养规模养殖场的生猪不明原因陆续发病,随后出现中毒死亡,经临床检查、剖检诊断、病史调查、血液检查,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现将诊治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9年10月,广西某动物园饲养的浣熊突然发病,经临床检查,出现中毒性症状:死亡后剖检和组织学检查,所见病理变化为中毒性病变;细菌学检查未见病原性细菌;已停用的饲料玉米粒含 AFT B 640 ppb;正在用的饲料玉米粉含 AFT B 235 ppb;用饲料加工的饲用混合饭团含 AFT B 184 ppb;死亡浣熊肝脏、肾脏残留的 AFT B_1分别为10 ppb 和2 ppb.诊断:浣熊是由于黄曲霉毒素亚急性中毒引起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4.
用于污染黄曲霉毒素花生分选的荧光信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在加工前将黄曲霉毒素超限的带衣花生米从原料中剔除,参照已有的色选系统,提出一种依据黄曲霉毒素含量超限带衣花生米的专属荧光信号进行逐粒分选的技术构想。采用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100粒外观具有代表性的带衣花生米表面的紫外-荧光规律,通过与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GB/T18979-2003)检测结果对比,判定了黄曲霉毒素超限带衣花生米的荧光光谱特征;通过绘制450/490、460/490荧光强度比值的箱线图,评估了表面荧光法判断黄曲霉毒素超限带衣花生米的准确率;在搭建的荧光成像系统上,对黄曲霉毒素超限带衣花生米进行了荧光成像。检测发现,在365 nm波长激发下,黄曲霉毒素超限带衣花生米在420~460 nm处有荧光峰;以450/490荧光强度比值为依据剔除超限值带衣花生米的判断准确率为81%;a.u.40的带衣花生米可在图像中呈现亮蓝荧光光斑。表明表面荧光信号可作为带衣花生米在线、无损、逐粒分选的专属光学信号,用于黄曲霉毒素超限带衣花生米的剔除。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义扼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详细介绍了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各种方法,指出开发研究一种简便、快速、廉价、准确的测定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是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一种以QuEChERS作为前处理方法的生鲜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的快速测定方法。生鲜牛乳以QuEChERS萃取剂提取,QuEChERS净化剂净化并浓缩后,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M。在0.1~20.0ix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20%,回收率大于80%,检测限为0.05p,g/kg。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致病性的传染病,其发病快、传播速度快、发病的概率较高,导致的死亡率也高。这类病毒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在鸭群中还没有传染病之前,对鸭子进行定期合理的注射免疫疫苗,从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还有一种方式是在鸭群中发展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时的紧急接种,紧急接种可使病毒性肝炎得到很好的控制,对发病的鸭群和受到威胁的地区也应采用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的方式,以控制鸭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前期筛选获得了可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平菇P1,为进一步提高其降解能力,通过优化平菇P1的培养条件,确定在培养温度30℃、转速200 r·min-1、培养基pH值6.0的条件下培养10d时,平菇P1发酵液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效果最好,此时790μL平菇P1发酵液可以将1 000 ng黄曲霉毒素B1降解到175.7 ng,降解率达到82.43%。除了可以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平菇P1发酵液还可有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2、G1和G2。平菇P1发酵液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是由多种酶参与的,它们之间存在累加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典曲霉毒高效降解酶的研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液态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和B_1的方法。液态奶制品样品用乙腈一正己烷提取,盐析分层,浓缩后经黄曲霉毒素专用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_1和B_1进行分离分析。在0.1~50.0μg/kg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999 6。黄曲霉毒素M_1和B_1在低、中、高3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69.5%~81.6%和73.0%~87.9%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3.3%。在最优条件下对5种不同的液态奶制品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用于各种液态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和B_1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掌握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食用菌SJ-1的特性,考察了温度、pH以及金属离子对食用菌SJ-1漆酶酶活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该漆酶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曲线和降解方程。结果表明,食用菌SJ-1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3.0。Cu~(2+)对该漆酶酶活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Fe~(2+)、Ca~(2+)、Mg~(2+)、Na~+、K~+对其酶活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食用菌SJ-1漆酶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方程为y=-0.1712x~(2+)20.107x-76.587,其中x为反应时间,范围为0~48 h,y为黄曲霉毒素B_1降解量(ng),该方程在0~48 h内,能够推算出食用菌SJ-1漆酶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量。本研究结果为食用菌漆酶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对该毒素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方法对发展中国家保障农产品及食品消费安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及其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绿色免疫分析是黄曲霉毒素等剧毒生物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及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该文就黄曲霉毒素的功能、危害、限量标准及去毒方法和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拮抗黄曲霉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治菌株,以烟台黄曲霉污染区域土壤为材料,采用稀释分离法和琼脂扩散法,筛选到一株对黄曲霉有抑制作用且可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Y-17-3。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菌株 Y-17-3 为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该菌株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的抗菌活性及稳定性试验,发现7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蛋白粗提物抑制黄曲霉活性最强,可降低黄曲霉孢子的萌发率,抑制菌丝的生长和菌丝球的形成,且该蛋白粗提物对温度、pH值和蛋白酶敏感。菌株Y-17-3能够降解黄曲霉毒素B1,培养6 d时的降解率达90%。综上,所分离的空气芽孢杆菌Y-17-3菌株能够通过产生拮抗蛋白来抑制黄曲霉生长,且具有较强的黄曲霉毒素降解能力,在农业生物防治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臭氧降解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设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高效降解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研制了一套臭氧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设备。以人为污染的花生为试验材料,利用此设备研究了臭氧处理时间及其相对湿度对花生脱毒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能有效降解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且臭氧处理时间和相对湿度显著影响其降解效果(P<0.05)。在臭氧浓度89mg/L、流速1L/min、搅拌速度70r/min条件下,黄曲霉毒素的较佳降解工艺为:臭氧相对湿度50%,处理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含量分别从87.53、21.99、9.71和4.38μg/kg降低到15.23、8.31、2.81和2.11μg/kg,降解率分别为82.6%、62.2%、71.1%和51.8%。研究结果可为花生贮藏和加工企业降低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确保花生食用安全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曲霉毒素B1是农副产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诱变、致畸、免疫抑制和致癌的作用。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B1带来的危害,开发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农副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十分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中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而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便于携带、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强等特点,因而备受关注。根据识别元件的不同,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基于适配体的传感器、基于免疫反应的传感器、基于分子印迹的传感器。研究者们又根据不同的感知策略、纳米材料研发了多种类型的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该研究综述了近5年来(2019—2023年间)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讨论了基于不同识别元件的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和不同的信号产生策略,对这些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识别元件的优缺点,探讨了基于不同原理的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如需要开发新型的识别元件、研发新的纳米材料并提高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不同传感策略的联合应用、研发多种毒素同时检测的传感器、简化修饰步骤提高传感器稳定性等,以期为实现黄曲霉毒素B1电化学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双水相法从云芝CZW11发酵液中直接萃取漆酶的最佳条件及其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活性,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聚乙二醇(PEG)分子质量和浓度、盐的种类和浓度、pH值等因素对漆酶萃取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萃取条件,最后应用HPLC法测定漆酶作用后黄曲霉毒素B1的残留量。结果表明,选用PEG-(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EG 4000浓度18.51%、(NH_4)_2SO_4浓度19.63%、pH值7.12,在此条件下漆酶的萃取率为90.39%。经3 min的反应,80U·m L-1的漆酶对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率可达46.32%。本研究结果为云芝漆酶的纯化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并为酶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解析种植至储藏期花生受黄曲霉侵染及黄曲霉毒素B1(AFB_1)污染的规律,揭示花生AFB_1污染的源头及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种植湛红2号和湛油75的花生田,采集种植期花生果和土壤及储藏1~4个月的花生果,分析花生和土壤真菌菌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AFB_1含量。结果表明,种植期黄曲霉侵染花生果主要发生在成熟期,但黄曲霉污染率均在8%以下;湛油75花生田土壤黄曲霉菌落数显著低于湛红2号,但花生果黄曲霉污染率显著高于湛红2号,表明湛红2号具有一定的黄曲霉抗性;湛油75和湛红2号分别在110 d和120 d检测到AFB_1,含量分别为3.37μg·kg~(-1)和2.08μg·kg~(-1),表明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与污染率呈正相关。储藏期花生果中未检测到黄曲霉和AFB_1,这主要是由于花生晾晒后水活度(aw)降低至0.70以下,不适合黄曲霉生长繁殖和毒素生物合成。综上,黄曲霉在荚果成熟期开始侵染花生果导致产生AFB_1,而储藏期保持较低的aw可有效预防黄曲霉及AFB_1污染。本研究结果为制定种植至储藏期花生黄曲霉毒素全程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2007年3月间,对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的86个养鸭场(户)多个品种的鸭群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 iem erella ana tip estif er,RA)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从186羽具有浆膜炎病变的死鸭及其同群病鸭的肝和脑中分离到62株RA可疑菌株,通过生化试验证明它们基本符合RA的特征;应用建立的PCR技术均可从这些菌株扩增到RA的特异性基因片断;通过与阳性血清所做的玻片凝集试验证明,分离出的RA菌株全部属于血清1型;在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病料中,RA单一感染的占25.81%(16/62)、RA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率56.45%(35/62)、RA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率17.74%(11/62);病例中大肠杆菌单独感染占6.99%(13/186);2~5周龄雏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最易感染;药敏试验表明,大多数RA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表现高敏,但总体上耐药性比较严重;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A的致病力比较强,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的致病力更强。本研究证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已成为百色肉鸭养殖业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ROS在柠檬醛抑制黄曲霉产毒过程中的作用,对柠檬醛作用下黄曲霉细胞释放ROS的含量、胞内ROS水平、抗氧化酶类活性和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柠檬醛会使黄曲霉细胞内ROS含量明显增多,并部分释放到胞外。与甘油处理组相比,柠檬醛处理组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明显较低,柠檬醛作用下的黄曲霉胞内抗氧化酶(CAT、SOD和GSH-Px)活性明显增强,胞内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明显增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柠檬醛处理组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高于甘油处理组。综上,黄曲霉在柠檬醛作用下产生ROS,造成黄曲霉氧化损伤,从而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本研究结果对粮食仓储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聪  王平  常鹏  靳婧  刘阳  马龙雪  杨庆利  邢福国 《核农学报》2019,33(10):2033-2039
为了解析不同培养温度和水分活度对稻谷和大米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揭示温度和水分活度(aw)调控稻米上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分子机制,以湖南黄华占稻谷和黑龙江稻花香大米为原料,分析稻谷和大米的真菌菌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谷和大米AFB1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稻谷和大米水分活度及温度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w降低至0.75以下,稻谷和大米上不适合黄曲霉生长繁殖和产毒。在33℃、aw为0.96条件下大米黄曲霉产毒最多,33℃、aw为0.90条件下大米黄曲霉的生长最好;稻谷则是在温度37℃,aw为0.94和0.92条件下分别为最适产毒和生长,可见黄曲霉在稻谷和大米上生长和产毒的最适条件并不统一。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低温25℃可以促进黄曲霉产毒基因表达,但毒素在转录合成过程中受到了阻抑,高温37℃则抑制部分结构基因的表达,但菌的生长受到极显著影响而导致毒素量极低。因此,稻谷和大米储藏期及加工时,保持较低的aw是有效预防黄曲霉侵染及AFB1污染的关键。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储藏及加工期稻谷和大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