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一套快速筛选出优良苹果品种的方法,选取伊犁河谷引种栽培的11个苹果品种,对其12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标准化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和主成分分析。11个苹果果实的各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单果重与果实纵径、单果重与果实横径、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维生素C与还原糖、果实纵径与硬度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对测定的12个果实品质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综合指标,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811%,基本概括了这些性状的总体信息量。第1主成分为外观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4.207%;第2主成分为风味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1.379%;第3主成分为营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2.841%;第4主成分为酸度因子,方差贡献率为8.906%,第5主成分为硬度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478%。以5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建立了不同苹果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品质排序结果显示,‘秦脆’、‘瑞阳’、‘伊美’、‘瑞雪’和‘锦秀红’的果实品质突出,可考虑作为适宜的优良苹果品种在伊犁河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灵武长枣’成熟期果实的形态特征,对‘灵武长枣’栽培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在采收期分别于5个‘灵武长枣’种植基地随机采集果实,测定其纵径、横径、单果重等,分析‘灵武长枣’成熟期果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成熟期果实平均单果重为13.67 g,变幅在7.65~24.83 g;平均纵径为43.54 cm,变幅在34.12~56.42 cm;平均横径为26.76 cm,变幅在21.89~33.03 cm。单果重变异最大,果实横径变异最小;单果重与纵径、横径成线性正相关。‘灵武长枣’果实形状为典型长椭圆形,果个大小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3.
探讨欧洲李在阿克苏地区的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动态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观测各品种的物候期,测量新梢长度和粗度、果实的三径、叶绿素和叶面积,分析欧洲李各品种间新梢与果实生长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各品种在物候期上相差1~2天,欧洲李的新梢快速生长期是在同一时期,‘法兰西’果实最先成熟,其次是‘斯坦勒’,‘女神’最晚;欧洲李果实发育在第1次快速生长阶段(在盛花后14~21或28天),三径日平均增长量最快,纵径>横径和侧径,在第2次缓慢生长阶段(在盛花后28~62天)和第3次快速生长阶段(盛花后62天至果实成熟)横径和侧径>纵径,单果重增加主要是在第3快速增长阶段。新梢的生长有2次生长高峰。叶面积和叶绿素快速增长都在盛花后14~42天(4月22日—5月20日)。在阿克苏地区的欧洲李果实三径和单果重生长都呈‘双S’曲线。在整个果实生长期‘女神’单果重的增长量最多。新梢的长度、粗度与单叶面积和叶绿素生长变化趋势一致。新梢和果实发育动态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出现营养竞争,中期出现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4.
了解永德县荔枝主栽品种‘桂味’与区试品种果实品质表现,为‘桂味’品质提升和品种改良提供建议。采集30个果园的‘桂味’和7个区试品种荔枝果实,测定分析果实品质,并结合品质加权分、经济效益指数对测试品种进行评分排序。调查花期授粉源和气温以分析‘桂味’焦核率低的原因。结果表明,永德县‘桂味’荔枝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分别为22.53 g、19.27%和76.61%,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焦核率仅为44.00%,低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经济效益指数评价结果显示,7个优新品种荔枝均优于‘桂味’,依据区试品种荔枝果实品质表现,除‘岭丰糯’外其他品种初步判定引种成功‘。桂味’与大核品种‘怀枝’等混种且花期相遇,推测花粉源和授粉期间长时间低温可能是当地‘桂味’大核化的原因之一,提高‘桂味’焦核率是提质增效的技术关键‘。无核荔’‘、贵妃红’‘、冰荔’‘、仙进奉’引种区试表现较为优异,适合作为永德县荔枝的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油蟠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紫月’、‘新月’、‘美月’油蟠桃为试材,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单果重、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淀粉含量和落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月’、‘新月’、‘美月’果实发育规律基本符合核果类果实双“S”型曲线。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新月’、‘美月’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果实淀粉含量呈递减趋势。落果波相观察‘美月’有3次落果高峰;‘紫月’、‘新月’分别有2次落果高峰,且第一次落果期时间较长,可能与‘紫月’、‘新月’果实发育期比‘美月’短有关。总体看来,油蟠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主要品质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与普通桃、油桃相似。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京白梨’品质退化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京白梨’结果树为试材,比较不同秋子梨授粉品种、坐果序位和立地条件(丘陵和平地果园)对‘京白梨’果形和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子母梨’、‘山梨’、‘鸭广梨’、‘金香水’和‘寒红’分别给‘京白梨’授粉,‘山梨’、‘寒红’授粉效果最佳,获得的‘京白梨’果重分别为113.60、110.80 g,果形指数均为0.82;3~5序位坐果率高、果重大,优于1~2序位和6~9序位坐果;山地丘陵果园‘京白梨’果重100.77 g、果形指数0.82,而平地果园果重125.08 g、果形指数0.87,果形指数受立地条件影响。综上所述,为保证‘京白梨’果形的典型性,可配置‘山梨’和‘寒红’为授粉品种,疏果保留3~5序位,并在冷凉山区环境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荔枝果实的成熟特性,以‘糯米糍’和‘桂味’2 个花期和成熟期较一致的荔枝品种为试验材料,当‘桂味’果皮首先开始转黄时,定期测量2 种果实的纵横径和果实各部分质量,测定果实固形物(TSS)、糖、酸和Vc等含量,从果实外观成熟度变化、果实的生长情况和果实品质等方面探讨荔枝的成熟特性。结果表明,‘糯米糍’果实的初始缓慢生长期较‘桂味’长,果皮推迟转黄约13 天,但后期大部分时间内生长速度更快,两者果径和单果重的差异在缩小,成熟度趋于一致;后期果径的生长以横径为主;当果实的鲜食品质趋于最佳时,果径有暂时收缩的趋势;‘糯米糍’和‘桂味’的果肉分别以积累蔗糖和还原糖为主,过熟时还原糖含量增加;可滴定酸持续下降,当可滴定酸含量位于0.23%~0.69%、糖酸比位于20.93~61.75 时,果实鲜食品质较佳;‘糯米糍’可食率较高,维持在约80%,过熟时‘桂味’可食率下降,单果重的增加以果皮和果核增重为主;2 种果实过熟时继续生长,‘糯米糍’生长速度较快,但果实TSS 下降,Vc含量较低,果实品质劣变更加严重。2 个荔枝品种的果实具有独特的成熟特性。可滴定酸和糖酸比可作为判断果实成熟度的参考指标。‘糯米糍’成熟果实衰退快速,维持适宜含酸量和糖酸比的时间较短,宜鲜食的品质保持期和适宜采收期较短,‘桂味’果实衰退速度较慢,适宜保质采收期较‘糯米糍’长,这也是‘桂味’品种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核桃优良性状选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2年对‘西林3号’、‘香玲’、‘西扶1号’和‘契可’的物候期进行观察,并于9月采集果实后对这4个品种的单果重、坚果横径、坚果纵径、缝合线径、硬壳厚度和仁重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契可’是雌先型核桃品种,‘西林3号’、‘香玲’、‘西扶1号’都为雄先型。通过对经济性状综合指标研究发现,‘香玲’品种的经济性状较其他3个品种更适合推广销售。以性状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971%确定了3个反映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并通过计算品系的重要主成分值,对供试品系进行比较,进而选择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系,其结果与品系的实际表现型相近似。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综合评选较科学、简便。  相似文献   

9.
草莓果实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草莓杂交组合F_1的181个株系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和探讨了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果实一级序果果重、二级序果果重、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F_1果实一级果重、二级果重、最大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都呈现出趋小变异,果实硬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趋向变大.  相似文献   

10.
2个杏品种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金太阳(Prunus armeniaca‘Golden-sun’)和魁金杏(Prunusarmeniaca‘Kuijin’)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机理,利用常规品质指标测定方法,研究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三个成熟期杏果实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不断升高,在完熟期均达到最高,‘魁金’高于‘金太阳’;果实硬度和有机酸含量均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完熟期达到最低,‘魁金’低于‘金太阳’,‘魁金’果实品质优于‘金太阳’。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均与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杏果肉颜色的变化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精良小果型西瓜品种,对春季设施条件下10个不同品种小果型西瓜进行品质分析和综合评价。依据品鉴标准由品鉴人员品尝后对西瓜打分,依次对西瓜的外观品质、内在营养品及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及记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含品鉴得分在内的18项指标进行分析,获得10个西瓜品种的综合得分及最终排名。从品鉴结果看,‘苏梦107-446’的评分最高,表现最好;从西瓜果实经济性状方面比较,‘苏梦108-020’的单瓜重和横径最大,‘早春红玉’的果实纵径、果皮厚度和果形指数表现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内在品质中可溶固形物方面‘,苏梦107-446’的中心和边际可溶固形物含量最大;其他内在品质指标方面,‘早春红玉’的蔗糖含量最高,‘苏梦111-034’的柠檬酸含量最高,‘苏梦107-409’的莽草酸含量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项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取5个主成分,5项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7%,能够解释89.7%的原始数据信息。10个供试小果型西瓜的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苏梦107-409’‘、苏梦111-032’‘、苏梦111-034’‘、苏梦108-020’‘、早春红玉’‘、...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生物有机肥与‘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品质、化学品质及风味之间的影响,为德宏瑞丽地区‘东试早’柚适宜生物有机肥施用量提供参考。以11年树龄‘东试早’柚为试材,测定‘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化学品质,并对果实进行感官风味品尝鉴定。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施用量30 kg/株,单果重、果肉重、纵径、横径最佳,此时还原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最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最高。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0 kg/株,单果重下降,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升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有机肥与还原糖、总糖、Vc和感官风味评价呈显著相关;感官风味评价的综合满意度与还原糖、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东试早’柚的品质,生物有机肥用量以30 kg/株为宜。  相似文献   

13.
探讨生物有机肥与‘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品质、化学品质及风味之间的影响,为德宏瑞丽地区‘东试早’柚适宜生物有机肥施用量提供参考。以11 年树龄‘东试早’柚为试材,测定‘东试早’柚果实物理、化学品质,并对果实进行感官风味品尝鉴定。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施用量30 kg/株,单果重、果肉重、纵径、横径最佳,此时还原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最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最高。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40 kg/株,单果重下降,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升高,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分数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有机肥与还原糖、总糖、Vc和感官风味评价呈显著相关;感官风味评价的综合满意度与还原糖、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东试早’柚的品质,生物有机肥用量以30 kg/株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高产、耐高低温、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紫红长茄,从国内收集茄子种质资源15份,对株高、熟性、果色、单果重、单株产量和果形等主要性状进行描述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单性结实性鉴定。茄子资源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产量与果实纵径、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0和0.880;株高与果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0);熟性与花冠色呈显著正相关,即当花冠色较深时,熟性就较晚。综合来看,比对照显著高产的是‘庆丰二号’,但‘庆丰二号’主茎有刺,果萼也有少量刺,这给果实采摘带来不便;且‘庆丰二号’不具有单性结实能力。‘春秀’和‘公牛长茄’的单株产量与对照相当,但‘春秀’和‘公牛长茄’都具有单性结实能力,即使遭遇高低温障碍也能正常结果,而对照不具有单性结实能力。因此,‘春秀’和‘公牛长茄’优于对照,在华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杏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综合评价不同杏品种果实营养品质,选择具开发利用前景的品种,测定11个杏品种果实的3项外观品质(果形指数、单果重、可食率)和8项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类胡萝卜素、Vc、固酸比、糖酸比),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所测杏品种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显示,11个杏品种果实的营养成分等各项指标均存在差异,但变异程度不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杏果实单果重与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与Vc、可溶性糖与糖酸比、固酸比与糖酸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滴定酸与固酸比、糖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与Vc、Vc与固酸比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002%,表明影响杏果品质的主要指标为糖酸比、固酸比、可食率、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等。根据这几项指标数据杏农可以进行品种选择,杏育种者可以确定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前景。‘金荷包’、‘凯特’、‘兰州大接杏’、‘晚红杏’、‘新疆杏晚熟’5个品种的营养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16.
黄连木优树种实性状指标通径及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木是重要的能源树种之一,优树种实性状指标通径及遗传参数分析对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果宽、果厚与单果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6和0.7999;种长、种宽和果宽的遗传力方差分别为0.003 6、0.003 1和0.0029.宽大的果和种对单果重贡献较大.果宽和种长的直接遗传通径系数为正向效应,果长、果厚和种宽主要通过果宽和种长对单果重产生正向遗传效应.绿粒率、单果重和单种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963、0.989和0.995.果重/穗、出仁率及单仁重的相对遗传增益分别为105.55%、53.59%和56.82%.通过指标比较得出对种子、果实性状直接选择比果重/穗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Y-1’矮砧‘富士’最佳栽植密度模式,以4年生‘Y-1’矮砧嫁接‘富士’为试材,通过3种栽植密度(0.8 m×4 m、1 m×4 m、1.2 m×4 m)处理,探讨其对树体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0.8 m×4 m与1.2 m×4 m的树体高度、干径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栽植密度下树体冠径、新梢生长量、枝类构成差异不明显;栽植密度1 m×4 m的日平均光合速率高于其余2种栽植密度;冠下和株间的光合间接辐射、光合直接辐射随栽植密度的减少而增大,叶面积指数随栽植密度的减少而减小,栽植密度1.2 m×4 m的光合间接辐射、光合直接辐射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小;栽植密度1 m×4 m的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硬度、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2种栽植密度,果实品质最佳。综合考虑树体生长势、光能利用率、果实品质等因素,1 m×4 m为‘Y-1’矮砧‘富士’的适宜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调查渝东南地区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因素对‘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及‘长林53号’油茶生长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长林’系列油茶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影响油茶植株生长,抑制茶果纵径、横径生长,降低油茶鲜出籽率,减少单果质量和单株产果量。在高温、干旱双重逆境胁迫下,苗木和成林以‘长林53号’抗旱能力最强,果实经济性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籽质量、鲜出籽率及单株鲜果产量)表现最好;幼林以‘长林3号’抗旱能力最强,果实茶籽数量最多。综上所述,‘长林53号’在极端高温干旱情况下,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较好,抵御高温干旱胁迫能力突出,建议作为该区域的优良品种进行培育、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南疆日光温室油桃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南疆干旱区日光温室油桃果实发育以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中油5号’油桃为试材,在果实发育期定期取样测定果实外观、内在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中油5号’油桃果实发育基本符合核果类果实发育的“双S”型曲线。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可滴定酸、可溶性糖、蔗糖、Vc、可溶性固形物都在接近成熟前发生快速累积或变化,糖酸比逐渐增大,提升和改善了果实风味。设施油桃果实成熟前15天是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生产中应注重果实发育后期的营养供应和水肥调控,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索杂交品种‘苏帅’表观优良性状遗传的生理机制。[方法]以杂交品种‘苏帅’和父本‘金冠’、母本‘印度’为材料, 通过分析 ‘苏帅’和‘金冠’、‘印度’等苹果品种的节间数、节间长度以及叶片内源激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叶绿素的含量; 采用石蜡切片法、扫描电镜等方法比较其叶片结构, 测定了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结果]结果表明, ‘金冠’和‘印度’的节间长度显著大于‘苏帅’苹果的节间长度,‘苏帅’苹果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金冠’和‘印度’;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金冠’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可滴定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金冠’苹果; ‘苏帅’苹果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吲哚-3-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与‘金冠’和‘印度’相比均呈显著差异。‘苏帅’苹果叶片下表皮气孔长度大于‘印度’, 且差异极显著,但小于‘金冠’,气孔宽度显著宽于‘印度’,与‘金冠’苹果没有明显差异, ‘苏帅’苹果气孔密度极显著小于‘金冠’和‘印度’;‘金冠’和‘印度’栅栏细胞组织排列较紧密,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界限明显,而‘苏帅’苹果的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相对杂乱,细胞大小也不一致, 与海绵组织界限不明显; ‘苏帅’苹果叶片、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显著高于‘金冠’和‘印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也显著高于‘金冠’和‘印度’。[结论] ‘苏帅’苹果与父母本相比表现出节间短、叶片变厚、光合作用增强等性状多样性, 为苹果生产提供了新品种,也为苹果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