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峡库区万州热岛演变与城市形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峡库区万州城市热岛演变规律及其与城市形态格局的关系.利用1996-2014年夏季Landsat TM/ETM+/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来反演万州地表温度,研究其热岛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提出组团式热岛重心扩散模式;同时提取万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类型,量化热岛效应与城市形态布局的关系,指出应提倡城市组团式的发展方式,完善各组团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通勤,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1994年、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汉中市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汉中市热岛强度分级图,分析汉中市近20 a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汉中市城市热岛效应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1994-2004年为热岛效应的加速期,2004-2015年为减缓期。2)不同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1994-2005年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的山林地区;强热岛区和热岛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中心城区。3)不同热岛强度对应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山区的林地和耕地。正常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市近郊的农用地与草地,同时也包含市区周边的零散村镇居民地。热岛区和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建筑用地。4)植被覆盖度与城市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地表温度平均下降约1.1℃。可见,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城市裸地和布局城市建筑用地,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3年长春市和周围5县市区共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33a的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变化、季变化、月变化、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春市热岛强度大致呈增加的趋势,在21世纪初期最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依次减弱。平均热岛强度为0.71℃。日最强热岛强度达8.34℃;热岛强度冬季最为明显,秋季次之,最弱为夏季;城市热岛强度1月份最强,6月份最弱,1—6月份长春市热岛强度逐渐减弱,6—12月逐渐增强;长春城市的热容量大于郊区,气温日变化的降温阶段城市热岛强度大,升温阶段热岛强度小,导致夜间至早晨热岛强度大,白天弱,7月平均03:00热岛强度最大,1月平均07:00热岛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和本溪3个城市气象站及其周围各县气象站1960~2006年年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动态,以及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均表现为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但沈阳热岛强度秋季最弱。沈阳市和鞍山市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25℃/10a和0.16℃/10a,而本溪市则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44℃/10a。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是复杂的,只有城市发展指标达到一定的阈值后,才会对城市热岛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夏季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温度产品,计算出成都市2009—2013年的夏季地表温度,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等,划分出热岛区域,通过建立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成都市夏季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点,成都市夏季热岛区分布区域从成片分布逐渐形成多个小的热岛中心;从2009—2013年,成都市夏季热岛范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9—2013年,成都市夏季地表温度等级变化较大,占了95%以上,上升区和下降区变化基本持平,呈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泽能  李永华  白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64-2465,2495
为了解2006年夏季特大高温干旱期间城市热岛对城市高温的影响及分布情况,以高分辩率数值模式对城市热岛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重庆市城、郊之间的热岛分布情况,对重庆城市热岛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城区的热岛最高温均位于中梁山东侧的沙坪坝区一带,其成因主要是建筑物密集,有相当数量厂房,以及位于山脚静风区域。江北、渝中、南岸、九龙坡、大渡口这些沿江区域形成了连片的热岛高温区域,这些都是城市化水平非常高的老城区。热岛效应加重了市区夜间的高温热害。由于地形比较复杂,重庆市热岛的分布受城区、山脉、河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春雨  任国玉  王颖  严晓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51-14254
利用1961-2006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乡村站的气温变化趋势特点,重点研究了城市化对城镇站和国家站气温记录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表明:近46年辽宁省所有台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呈增温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乡村站;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近20多年更加明显;由于热岛效应增强的影响,辽宁省各类城市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影响。其中大中城市站、小城市站和国家站的年平均热岛增温分别为0.05 ℃/10 a、0.03 ℃/10 a和0.01 ℃/10 a,其热岛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4.9%、5%和3.3%。此外,城市热岛增温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2014年的Landsat8 oli遥感数据,通过遥感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合肥市热岛分布及成因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热岛分布的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对城市热场进行生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四季均存在热岛现象,热岛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最高温度达57.86℃,秋季次之,春季、冬季较弱。春、夏、秋3个季节热岛多集中在主城区,冬季热岛多分布在乡镇及裸土区,城区热岛强度较弱。热岛效应多集中在不透水面和裸土区,城市冷岛多出现在水体位置。城市热岛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改进半径法可以较好区分城市建成区,建成区与郊区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岳江  杨爱琴  郝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95-12399
利用大同市气象站近49年和阳高县气象站近38年逐月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大同市1990—2009年城镇人口数和建城区面积的数据资料,对大同市城市化因子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1972—2000年间,汛期降水量以准3年周期为主,同时存在7年的周期;2000年以后以准7年的周期为主,3年的高频周期基本消失;大同市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略接近热岛状况,20世纪90年代热岛中心强度达到极值;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通过计算贡献率可知,城市化因子对气候改变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占影响当地气候变化的37.99%,温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因子占29.73%,其他因子占0.29%~9.26%不等。各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基本保持当前的趋势,但趋势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10.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重庆地区桔小实蝇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桔小实蝇遗传分化情况。【方法】以8对微卫星引物对重庆地区6个桔小实蝇种群155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在8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6个种群在各位点的平均表观杂合度Ho为0.1731—0.295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1311—0.6796,经卡方检验,各种群在大多数位点上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对多态位点百分率P、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Shannon信息指数I的分析表明,本文所研究的6个桔小实蝇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0777,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武隆种群和永川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2367),江津种群和北碚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667)。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重庆地区桔小实蝇大致分为两个亚群,北碚、江津、万州、秀山、永川5个种群为一个亚群,武隆种群单独为一个亚群。【结论】重庆地区的桔小实蝇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桔小实蝇在重庆地区的入侵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重庆都市经济圈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重庆都市经济圈所包含的11区土壤中的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重金属污染以Cd的污染最为严重。重金属污染的顺序为Cd>Ni>Cu>Cr>Zn>Hg>As>Pb。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区污染顺序为九龙坡区>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南岸区>长寿区>大渡口区>渝中区。研究区西北部污染情况最为严重,轻污染区主要分布在都市经济圈的西南、东南和东北。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选用SO2,NO2,TSP,PM10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计算污染因子权重、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对重庆市主城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权重系数分析.得出SO2,N02,TSP,PM10的权重系数在主城区分别为0.230,0.110,0.410,0.250,在万州区分别为0.240,0.160,0.350,0.250,在涪陵区分别为0.380,0.010,0.280,0.240,在黔江区分别为0.520,0.070,0.260,0.150;主城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对重庆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系数依次为0.366,0.177,0.296,0.161;且在主城区、万州区TSP影响最为严重,在涪陵区、黔江区SO2则为主要的污染因子。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重污染水平,涪陵区、黔江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污染水平,万州区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及抗性水平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和2001年从壁山,沙坪坝采集番茄晚疫病病叶和病果,北碚,云阳,开县,万州和忠县采集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共分离得136株致病疫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抗性和抗性水平,结果表明:49.3%的菌株表现为抗性,9.5%的菌株表现为中抗,41.2%的菌株表现为敏感;以菌株PBB-1102为敏感对照,所测定的4株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达10^6倍以上,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密切相关,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小花型夏菊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花型夏菊品种“奥运火炬”为材料,通过不同定植期获得不同的温度条件来研究温度对小花型夏菊花芽分化及开花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花型夏菊在日平均温度达到16℃以上时即可开始花芽分化;平均温度在15-25℃之间时,随温度升高,花芽分化速度加快,花芽分化各阶段持续的时间变短,尤其是总苞鳞片分化前期和后期最明显。平均温度25-30℃适宜花朵开放,但随着温度升高开花速度有减缓的趋势,花期一般长30-40 d,温度高于30℃时,花朵衰败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北碚地区冬季低温冷害分析及其对花木的影响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世刚  吉莉  陈欢  苟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32-15733
利用1960~2006年重庆市34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高温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35℃以上高温天气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重庆40℃以上的特别严重高温日数变化趋势前期不明显,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急速上升趋势。重庆市2~4年高温日数振荡周期最强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庆市2~8年特别严重高温日数振荡最强时段出现在2000年后。  相似文献   

19.
易佳  高阳华  杨世琦  田永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93-20095,20122
选取重庆市2000~2009年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BISE去云处理方法,首先进行EVI时间序列的变化矢量分析,研究了EVI对干旱的响应情况;再选取4个典型区域,研究了2006年在干旱严重发生时EVI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状态指数(VC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了2006年重庆大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6年重庆夏季EVI明显低于其他年份相应时间EVI的平均值;重庆市夏季旱情发生期间主要以高温少雨天气为主;除东南部外,其他大部分区域均处于严重干旱状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