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温24~26℃下,将体质量(34.05±8.23)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饲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5T的桶中,投喂添加0.5%、1.0%、1.5%和2.0%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提取液的饲料,分析其对大黄鱼成活率、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太子参粉末置圆底底烧瓶中,加80%乙醇,水浴90℃回流提取3h,趁热过滤,残渣用95℃超纯水浸提4h后过滤,两次滤液混合、浓缩,去除水分,即为太子参提取液(浓度为40mg/mL)。120d的饲养结果显示:太子参提取液显著提高了大黄鱼养殖成活率(P0.05),1.0%组的养殖成活率(88.1±5.3)%最高;太子参提取液对大黄鱼有促生长和改良形体指标的功效,后期更为明显,试验120d时,0.5%组大黄鱼体重绝对增加率[(0.25±0.004)g/d]、绝对增长率[(0.026±0.006)cm/d]和增积量(0.0067±0.0004)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肥满度(1.43±0.49)%和肝体比(1.54±0.3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脏体比[(1.00±0.14)%]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太子参提取液能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食物的消化吸收率,添加量在0.5%~1.0%之间为宜,且投喂时间越长,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2.
以刺五加、藿香、党参和五味子组成中草药复方一(添加量0.4g/kg);茵陈、大黄、黄芩等组成复方二(0.75g/kg);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根等组成复方三(1.86g/kg),水煎剂拌饲。在水温(15.5±1)℃下,将体质量(115±4)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饲养于室内半径为1m的圆形水泥池中2.5个月,饲养试验期间每月前15d投喂上述药饵,后15d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全程投喂基础饲料,日投喂量为2%,并于试验第16d、46d和76d测定鱼体质量、血清、肝脏、脾脏及头肾中免疫酶的活性,探讨三个中药复方对施氏鲟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中草药均能促进施氏鲟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复方Ⅱ组促进施氏鲟生长显著(P0.05)。实验第16d,复方Ⅰ和Ⅲ组中草药可显著提高施氏鲟头肾中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复方Ⅱ组和Ⅲ组施氏鲟脾脏中AKP及血清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实验第46d,复方Ⅰ和Ⅲ组施氏鲟脾脏和头肾中LZM、AKP和CAT活性、血清中AKP活性及复方Ⅰ组肝脏中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实验第76d,复方Ⅰ和Ⅱ组施氏鲟肝脏中AKP活性和脾脏中LZM活性及复方Ⅱ组施氏鲟脾脏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合比较,中草药复方Ⅱ在间断性给药方式下提高施氏鲟生长及免疫能力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投喂中草药对大黄鱼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中草药配制的药物饵料投喂大黄鱼,比较大黄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对致病性假单胞菌人工感染抵抗力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中草药饲料28 d内,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随饲料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投喂28 d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党参组大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假单胞菌人工感染中,黄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保护力,其他中药组没有明显保护效果。本研究提示,饲料中添加黄芪、黄芩和党参能有效提高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不足以保护免于特异性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2 次/d、3 次/d、4 次/d)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成分、肠道消化和肝脏组织结构及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基因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 选用平均体重为 (5.0±0.4) g 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 在池塘工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120 d 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频率对鱼体全鱼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而 2 次/d 组体脂肪含量低于投喂 3 次/d、4 次/d 组, 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 4 次/d 投喂组(P<0.05);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影响不显著 (P>0.05), 4 次/d 组肠道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且肌层厚度显著低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P<0.05)。肝脏组织学显示, 投喂频率越高肝脏脂肪堆积加重, 相对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 4 次/d 组肝细胞偏移、空泡化的现象较明显。在第 60 天和 90 天, 2 次/d 组 LP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 而在第 120 天时, LPL 的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 次/d 组 H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综合分析, 在饱饲投喂条件下, 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为 2 次/d。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0.06)g]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差异显著(P〈0.05);0.2%组和0.8%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的肝蛋白酶和肝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1%组和0.4%组的肠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2%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呈现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0.4%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适宜添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热应激蛋白70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2组,第1组喂食基础饵料辅以1%的复方中草药,第2组喂食基础饵料作为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进行HSP70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并以18SrRNA为内参照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第1组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HSP70基因的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第2组(P〈0.05),说明复方中草药可提高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7.
孙盛明  苏艳莉  潘方艳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20,44(11):1777-1791
为研究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神经肽Y(NPY)基因在团头鲂幼鱼应答饥饿与再摄食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 PCR技术首次克隆了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设置正常对照组(control,体质量3%持续投喂4周)、饥饿再投喂组(F/refeeding,饥饿2周+3%再投喂2周)、饥饿过量投喂组(F/excessive refeeding,饥饿2周+8%再投喂2周)和饥饿组(fasted,持续饥饿4周)4个处理组,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团头鲂在脑和肠道组织中这两种基因在饥饿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组织学分析表明,持续饥饿组肠道黏膜下层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浸润现象。(2)团头鲂AGRP和NPY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770 和557 bp,其中有5’非编码区77和101 bp以及3’非编码区315和120 bp,开放阅读框为378和336 bp,共编码了125个氨基酸和11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团头鲂的AGRP和NPY基因分别与其他鲤科鱼类聚类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qRT-PCR分析显示,AGRP和NPY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均在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肠道。(4)饥饿再投喂处理对团头鲂脑和肠道中AGRP和NPY基因表达影响显著,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AGRP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第28天,饥饿再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团头鲂AGRP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但饥饿过量投喂组能够显著上调AGRP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持续饥饿组团头鲂脑和肠道组织NPY基因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饥饿组脑和肠道组织中NPY表达量在28 d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上述结果表明,AGRP和NPY基因在团头鲂摄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脑和肠道组织具有不同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共计4个处理.养殖试验进行9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均能提高黄鳝成活率和增重率,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BUN)(P<0.05),且D4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OC)、溶菌酶(LSZ)活力(P<0.05),D2和D4组补体C3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鳝脂肪酶活力(P<0.05),除D2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黄鳝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除D2组能显著提高黄鳝粗蛋白含量外(P<0.05),其他组对黄鳝体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当中草药添加量为1.0%时,连续投喂在各方面均优于间隔投喂,而间隔投喂2.0%的中草药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黄鳝肝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与MT投喂对比,探究一种新型的调控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方法。以foxl3重组质粒注射以及MT投喂3月龄的石斑鱼幼鱼,观察性腺发育状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初期性腺注射组卵巢较对照组小,体细胞较多,存在向雄性方向发育的趋势(存在睾丸间质细胞),且质粒注射初期的雄性相关基因—amh,激素生成相关基因—cyp11b、11β-hsd2,精子发生相关基因—rec8和sycp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MT投喂组后期的性腺组织处于明显的兼性发育期,而对照组仍处于O2期卵母细胞期;MT投喂组,amh、cyp11b、11β-hsd2、rec8和sycp3基因相对表达量趋势与质粒注射一致,但投喂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较质粒注射更显著。在本实验条件下,MT投喂调控性腺雄性化的效果较foxl3质粒注射的效果明显。以上结果表明,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对斜带石斑鱼幼鱼性腺发育具有明确的雄性化调控作用,且这种调控可能具有剂量依存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与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取144尾重量相近的许氏平鲉幼鱼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2尾鱼。将黄芪、当归、红枣、干姜、甘草、白术六种中草药等比例混合后超微粉碎,分别按质量百分数0(对照组)、1%、2%、3%加入到许氏平鲉基础饲料中进行投喂,试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许氏平鲉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1%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明显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及3%组(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许氏平鲉生长和免疫功能有显著提升作用,建议的最适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和抗疲劳等作用。在水温23℃下,给饲养在水族箱中平均体质量85.88±2.45g的鲤(Cyprinus carpio L)投喂添加了复方中草药AB(由甘草等组成)、CD(由茵陈、板蓝根等组成)的配合饲料和一个对照组,连续饲喂28d后,停食一天,采集实验鱼血清和组织(肝胰脏、脾、鳃)样本,测定溶菌酶含量。结果显示,29d时,CD组血清及各组织溶菌酶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AB组除肝胰脏组织外,血清和其余组织中的溶菌本科含量也和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种中草药之间溶菌本科含量除肝胰脏组织外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这两种复方中药均有不同程度促进鱼类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复方中草药对其肌肉和肝胰脏中几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添加复方中草药的饲料60 d后,与对照组相比,青虾肌肉和肝胰脏中溶菌活性、抗菌活性、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肌肉中的血凝活性敏感度低以至无法测出,肝胰脏中的血凝活性试验饲料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复方中草药对增强青虾免疫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复合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生石膏=1∶1∶1∶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生长与免疫试验设7个处理,试验虾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9%、1.3%、1.7%、2.1%、2.5%的饲料,凡纳滨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10 g,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之增加,但仅最高组(2.5%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用二次回归曲线得到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有显著影响,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的增加,这4种酶的活力出现先显著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酶活力最高的组是2.1%组;而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攻毒试验设3个处理组,不添加中草药的对照组、间隔投喂组和连续投喂添加了2.1%中草药制剂组,养殖试验结束后采用注射和投喂病毒两种方法攻毒(1.4×108cfu/mL弧菌病毒)。结果表明:注射和投喂后连续投喂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和79.19%,比对照组(试验Ⅰ组)高27.1%和17.2%。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连续投喂添加2.1%复方中草药制剂的饲料,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并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章倩  张木子  黎明  王日昕 《水产学报》2020,44(2):289-299
为了比较牛磺酸对急性氨中毒的鲫和草鱼缓释作用的差异,实验分别构建了4个处理组,组1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2注射醋酸铵(鲫7 mmol/g,草鱼9 mmol/g),组3注射醋酸铵和牛磺酸(100μg/g),组4注射牛磺酸。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显示,组2鲫肝脏中SOD、CuZnSOD和CAT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和组3;组2和组3鲫肝脏中GPx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组1鲫大脑中SOD、CuZnSOD、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组2草鱼肝脏中SOD、CuZnSOD、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组2和组4草鱼大脑中SOD和CuZnSOD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和组3;组3草鱼大脑中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此外,组2鲫和草鱼肝脏及大脑中TNF和IL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鱼类氨中毒会扰乱机体的抗氧化酶系统和免疫应答,引起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草鱼通过提高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以应对氨中毒;牛磺酸能够有效缓解氨中毒对鲫和草鱼造成的氧化伤害,但牛磺酸并不能降低氨中毒对鲫和草鱼造成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饲料中添加几种自拟中草药复方药剂,研究其对平均体重0.08—0.10kg的1+龄哲罗鱼(Huchotaimen)增重率、死亡率以及血液组织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组30尾,饲养在室内水族箱(0.90m×0.50m×0.45m)中,每天按照鱼体重的2.O%投喂饲料,对照组投喂不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每组设平行组。实验结束后,对各组的增重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并对鱼体进行采样,进行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方五对鱼体的增重效果显著;所有复方实验组鱼皆没有死亡;生化指标方面,复方二明显提高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的含量;复方一能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复方二组、复方三组尿素氮在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余几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中草药方剂对哲罗鲑血液中部分生化指标的改变与药物种类和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自噬是维持真核细胞稳态的重要过程,在细胞分化、发育、免疫等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人们对于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related gene,ATG)在鱼类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克隆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5(LcATG5),其开放阅读框(ORF)全长828个核苷酸,编码27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2.3 kD,等电点为5.7。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cATG5与其他物种ATG5之间的序列一致性较高,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G5结构域,并且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ATG5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LcATG5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LcATG5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系LYCK细胞中也均有表达,在原代粒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巨噬细胞中相对较低;病毒类似物poly(I:C)刺激后,这4种免疫细胞中LcATG5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其在LYCK细胞中变化最为显著,刺激后12 h上调了3.93倍。过表达LcATG5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细胞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48 h后,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 CPE)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VCV的滴度为1013.82 TCID50/Ml,高于对照组109.27 TCID50/mL,同时细胞内SVCV标志基因SVCV-G、SVCV-M和SVCV-P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3.77倍、15.72倍和11.39倍,表明LcATG5过表达促进了EPC细胞中SVCV病毒增殖,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在鱼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与3次/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溶菌酶、皮质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第60天和第120天时, 2次/d组肝脏IGF-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第90天时各组间肝脏IGF-I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因此,基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效应及肝脏GH、IGF-I基因表达丰度的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初始体重为(5.0±0.4)g的大口黑鲈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胞藻(SA)、配合饵料(AF)、轮虫(BP)和卤虫幼体(BS)4种饵料,设计了SA+AF、SA+AF+BP、SA+AF+BS和SA+AF+BP+BS 4种饵料组合并用于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投喂SA+AF饵料的受精卵分设“碘伏”消毒及未消毒组,投喂其他饵料的受精卵均为“碘伏”消毒组。分析各期幼体成活率、P10体重及WSSV携带量,结果表明,N-Z期间,受精卵消毒与否及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国对虾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Z-P期间,投喂BP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未投喂BP组(P<0.01);投喂SA+AF+BS的幼体在M-P期间成活率与其他饵料组差异极显著(P<0.01);投喂SA+AF+BP 饵料组P10幼体的平均体重小于投喂SA+AF+BP+BS组的幼体(P<0.01);SA+AF消毒组P10仔虾WSSV携带量为10.52±3.3 copies/ng DNA,低于其他饵料组仔虾的WSSV携带量(P<0.05)。在P11-P60培育期间,分别投喂菲律宾蛤仔足肌(CF)+配饵(AF)、60Co γ辐照菲律宾蛤仔足肌(RCF)+配饵(AF)、高锰酸钾消毒菲律宾蛤仔足肌(DCF)+配饵(AF)和配饵(AF)4种饵料组合。结果表明,CF+AF组对虾体重和体长增长最大,但与AF组差异不显著,而CF+AF组和AF组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4组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WSSV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4种饵料投喂的对虾累积死亡率都在90%以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中华鳖生长、体组成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初始体质量为(3.28±0.15)g的中华鳖稚鳖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0%、0.5%、1%、2%复方中草药的试验饲料60d,研究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生长、体成分和某些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1%添加组中华鳖的体质量增加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0.5%和2%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1%添加组中华鳖的肝体比最低,2%添加组中华鳖的脏体比最低。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升高,中华鳖的体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对中华鳖体水分和粗脂肪无显著影响(P0.05)。1%与2%复方中草药组鳖体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高于对照组。中华鳖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随中草药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组中华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提高中华鳖的生长性能,添加量以1%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