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C,PP2C)家族中的一员,可以靶向调控机体内多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如p53、MAPK和Chk1/Chk2等,在动物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凋亡、衰老、自噬及DNA损伤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ip1基因缺失会使小鼠生殖激素水平失衡,且该基因通过ATM、Wnt、凋亡和炎症等信号通路影响精子生成过程,导致雄性动物繁殖力下降。此外,Wip1基因还可通过动态平衡调节DNA损伤反应和去磷酸化作用来影响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从而调控雌性动物的生殖。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其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Wip1基因缺失会使病原体敏感性增强,影响T细胞、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凋亡,进而导致炎症反应。作为原癌基因,Wip1基因通过调控各种信号分子影响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进程及细胞凋亡等,参与肿瘤发生。因此,Wip1基因在动物繁殖调控和免疫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Wip1基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其调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综述了Wip1基因对动物繁殖及免疫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家畜育种、疾病防治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转录因子p53广泛参与调节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应答、肿瘤发生、发展等,但是禽类p53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扩增鸡p53基因并连入p ET-30a原核表达载体,将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p53蛋白。经SDS-PAGE分离,收集p53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免疫印记、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筛选阳性细胞株。共获得6株稳定分泌鸡p5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7、3C4、4D4、4F6、4F7和4H2,均为Ig G亚类,并鉴定了1D7的特异性。本研究成功实现了鸡源p53蛋白的重组表达,制备出特异性较好的抗体,为研究p53在鸡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Wip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为阐明Wip1基因对雄性繁殖的影响提供新的着眼点。选取相同饲养环境、同一遗传背景的8周龄左右的野生型雄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Wip1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及雄性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Wip1蛋白在睾丸组织及精子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以Wip1敲除型雄鼠为试验组,野生型雄鼠为对照组,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睾酮水平;通过体外受精试验比较两组的2-细胞率及囊胚率。结果显示,Wip1基因mRNA在野生型雄鼠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雄性生殖器官中表达量较高,其中睾丸中表达量最高,附睾体、附睾头、附睾尾次之;Wip1蛋白主要定位于睾丸组织中的长形精子细胞及附睾成熟精子细胞的头部。ELISA检测结果发现,与野生型雄鼠相比,Wip1敲除型雄鼠血清内睾酮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体外受精结果表明,Wip1敲除后2-细胞率及囊胚率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Wip1基因敲除能够引起雄性小鼠受精能力降低,这可能与Wip1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Tet-on系统和H1299细胞,建立了p53诱导表达的H1299细胞系p53-Tet H1299,p53表达受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诱导表达的p53蛋白有很好的核定位能力和转录活性,能显著上调p21、TLR3、Bax等多种p53转录激活的下游靶基因表达,同时还可显著抑制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复制,说明p53-Tet H1299可作为研究p53抗病毒作用的细胞模型。p53诱导表达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p53抗病毒作用机制、转录调控基因的筛选及其他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5.
去甲斑蝥素为斑蝥素的衍生物,与斑蝥素有类似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毒性明显低于斑蝥素。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临床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抗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可以内服治疗乙型肝炎和外涂治疗尖锐湿疣;二是抗肿瘤,对多种实体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如肝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文章重点综述其抗肿瘤机制,即抑制蛋白磷酸酶,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和增强p53功能,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抑癌、抗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构建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并对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RNA水平上的筛选,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一种动物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获得小鼠组织的cDNA,并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进行胶回收,然后进行扩增片段和空载体的双酶切,将酶切后胶回收得到的Wip1基因全长与载体pcDNA3.1(+)进行连接,获得Wip1-pcDNA3.1(+)过表达载体,最终得到Wip1过表达转基因原代小鼠,并利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小鼠进行鉴定筛选。试验获得Wip1过表达转基因原代小鼠30只,利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出阳性小鼠11只,阳性率为36.67%,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阳性率为32.84%。以上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Wip1-pcDNA3.1(+)过表达载体,并且经过Wip1基因在小鼠组织DNA和RNA水平上的鉴定筛选,成功获得了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哺乳动物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胞吞作用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通过体外生产小鼠孤雌激活胚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胞吞作用相关蛋白Cav1、Cav2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中Cav1、Cav2表达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不同时期均可检测到Cav1、Cav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其中囊胚和桑椹胚中该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4-8细胞时期次之,2细胞最低;各发育时期孤雌激活胚胎中Cav1、Cav2蛋白主要定位在胚胎细胞胞质内;囊胚中内细胞团(ICM)细胞中Cav1的荧光强度高于滋养层细胞。说明胞吞作用相关蛋白Cav1、Cav2可能参与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理调控,桑椹胚和囊胚时期可能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时期,并且在囊胚时期对内细胞团发育的调控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胞吞作用参与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     
正上海兽医所发现p53基因的作用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猪呼吸道传染病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具有抵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作用。该项研究通过比较单增李斯特菌对p53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致病性,发现p53基因敲除小鼠的死亡率和病理变化程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细胞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了p53可以抑制单增李斯特菌在细胞内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p53基因与肿瘤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已经成为继癌基因之后肿瘤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尤其是抑癌基因p53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研究表明正常的p53,又称野生型p53,在细胞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p53的功能像"分子警察"一样监视着基因组DNA的完整性。在细胞发生DNA损伤时,p53蛋白能使细胞分裂终止在G1/S期,以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恢复正常状态。若不能修复,野生型p53还能启动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引发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产生。而突变型p53基因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大多数肿瘤与p53的突变有关。文章着重阐述了p53的表达与突变、p53的稳定调节及p53的转录调控等。  相似文献   

10.
细胞凋亡是生物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动性细胞死亡方式,它受细胞外微环境和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调控.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维生素E缺乏雏鸡免疫细胞具有典型的凋亡特征[1],但其凋亡机制尚不清楚.p53是一种促凋亡基因,bcl-2是一种抗凋亡基因,二者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维生素E缺乏对雏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基因p53和bcl-2mRNA表达的影响未见有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维生素E缺乏雏鸡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内p53和bcl-2mRNA表达水平,旨在揭示维生素E缺乏雏鸡淋巴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多房棘球蚴(E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为探索非编码RNA在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小鼠肝枯否氏细胞(KCs)极化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用多房棘球蚴原头蚴感染BALB/c小鼠,分离感染2月小鼠肝KCs,通过RNA测序分析,构建与多房棘球蚴感染引起的KCs M2型极化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调控网络,并通过qPCR和miRNA过表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2月后,KCs M1型标志分子均显著下调,而M2型标志分子均显著上调。5个circRNA和9个miRNA参与M2型标志分子IL10、IL13、Arg1基因的表达调控,而且其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及circRNA-miRNA-mRNA调节关系基本一致。另外,miR-466c-5p过表达导致了circ_0000372和IL13的表达下调,说明可能存在circ_0000372-miR-466c-5p-IL13轴的调节关系,并在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小鼠肝KCs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多房棘球蚴调控宿主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感染DF-1细胞后错配修复相关基因MMR、BRCA1和p53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本研究将ALV-J NX0101株接种DF-1细胞,感染7 d后检测ALV-p27抗原,确定病毒感染是否成功。然后提取细胞中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对MMR(MSH2、MSH3、MLH1和PMS1)、BRCA1和p53基因的mRNA转录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病毒感染细胞中的MMR(MSH2、MSH3、MLHl和PMSl)和p53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升高,而BRCA1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降低。表明在ALV感染宿主细胞后MMR(MSH2、MSH3、MLHl和PMS)、BRCA1和p53参与了宿主细胞DNA损伤的识别及修复过程,这一结果为ALV的致瘤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将40只未成年雌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处理组小鼠分别连续2 d腹腔注射铅10、20、40 mg/kg(按体质量给药),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注射后24、72 h分离卵巢,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率,同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凋亡基因p53、Bax、Bc1-2mRNA表达.结果表明,铅可促进颗粒细胞凋亡,且随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颗粒细胞中p53、Bax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而Bc1-2基因表达量则逐渐减少(P<0.05或P<0.01);表明铅可通过上调促细胞凋亡基因p53、Bax基因表达量,下调Bc1-2基因表达量,诱导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4.
研究转运蛋白(TSPO)在高尿酸引起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高尿酸体外处理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运蛋白,ATP结合膜转运蛋白(ABCG2)、闭锁蛋白Occludin、上皮紧密连接相关蛋白-1(ZO-1)和IL-1β等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p65和IL-1β表达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的变化,从分子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的角度研究尿酸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机制。最后研究高尿酸血症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肠渗透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尿酸处理的肠上皮细胞TSPO、ABCG2、IL-1β等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表达量降低(P<0.05),p65蛋白和IL-1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活性氧(ROS)产生增高(P<0.05);高尿酸小鼠的肠渗透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P<0.05)。说明高尿酸可以通过转运蛋白引起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增加肠渗透性。  相似文献   

15.
神经元死亡是朊病毒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朊蛋白多肽PrP106-126能够对神经细胞表现神经毒性,引起细胞凋亡。细胞表面蛋白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的胞外区域可以与PrP106-126结合并产生促凋亡作用。作者以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为细胞模型,应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以及DNA Ladder和AnnexinV-FITC/PI双重染色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p75^NTR介导的PrP106-126神经毒性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PrP106-126诱导的N2a细胞凋亡过程中,p75^NTR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以p75^NTR多克隆抗体sc-6189阻断PrP 106-126与p75^NTR的相互作用后,减弱了PrP106-126诱导的N2a细胞凋亡效果。该研究揭示了PrP106-126诱导的N2a细胞毒性中p75^NTR受体的表达变化,为解释朊病毒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壬基酚(nonylphenol,NP)亚慢性中毒诱导小鼠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40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中毒组(NPG)、番茄红素对照组(LCG)和番茄红素干预组(LNG)。对照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重复操作;中毒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番茄红素对照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0.1 mL玉米油;番茄红素干预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各组连续进行相应灌胃处理30 d后,记录小鼠体重,颌下静脉采集血样,并对小鼠进行安乐死,剖解后采集小鼠脾称重,分析小鼠日均增重以及脾体系数的组间差异;检查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变化;检测脾氧化与抗氧化指标MDA、T-AOC、CAT、GSH-Px和SOD的差异变化;检测凋亡通路p53/Bcl-2各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PG相比,经过LYC干预后NP暴露小鼠日均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清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和脾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LYC干预后小鼠脾凋亡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5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YC对NP诱导的小鼠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LYC增强脾抗氧化能力,抑制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壬基酚(nonylphenol,NP)亚慢性中毒诱导小鼠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40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中毒组(NPG)、番茄红素对照组(LCG)和番茄红素干预组(LNG)。对照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重复操作;中毒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番茄红素对照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0.1 mL玉米油;番茄红素干预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各组连续进行相应灌胃处理30 d后,记录小鼠体重,颌下静脉采集血样,并对小鼠进行安乐死,剖解后采集小鼠脾称重,分析小鼠日均增重以及脾体系数的组间差异;检查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变化;检测脾氧化与抗氧化指标MDA、T-AOC、CAT、GSH-Px和SOD的差异变化;检测凋亡通路p53/Bcl-2各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PG相比,经过LYC干预后NP暴露小鼠日均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清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和脾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LYC干预后小鼠脾凋亡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5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YC对NP诱导的小鼠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LYC增强脾抗氧化能力,抑制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性,本研究将微小根毛霉孢子悬液以6×107cfu/mL剂量感染昆明小鼠,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弓背、站立不稳等症状,死亡率为20%;剖检发现心肝脾肾肿大、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结节、肺脏多处出血灶。小鼠感染7 d后眼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下降(p0.01),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感染小鼠肝脏功能受到损伤;尿素(UREA)、尿酸(UA)和肌酐(CREA)含量均显著性增加(p0.05),提示感染小鼠肾脏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同时剖杀小鼠,制作各脏器的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心肌中有霉菌侵入,心肌纤维变性;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脾组织中可见菌丝和大量的孢子,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肺泡膈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肾组织发现少量菌丝,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和坏死,肾小球萎缩;小肠组织发现霉菌孢子,黏膜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浸润。进一步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的超微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肝细胞肿胀,染色质稀少,线粒体增生、肿胀,胞浆电子密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变小,胞核碎裂,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断裂且模糊不清,胞浆多处空泡。采用TUNEL染色法染色感染小鼠肝肾组织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大量肝细胞和肾细胞均发生了凋亡。综上所述,微小根毛霉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本研究首次为阐明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机制提供系统的组织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Wip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为阐明Wip1基因对雄性繁殖的影响提供新的着眼点。选取相同饲养环境、同一遗传背景的8周龄左右的野生型雄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Wip1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及雄性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Wip1蛋白在睾丸组织及精子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以Wip1敲除型雄鼠为试验组,野生型雄鼠为对照组,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睾酮水平;通过体外受精试验比较两组的2-细胞率及囊胚率。结果显示,Wip1基因mRNA在野生型雄鼠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雄性生殖器官中表达量较高,其中睾丸中表达量最高,附睾体、附睾头、附睾尾次之;Wip1蛋白主要定位于睾丸组织中的长形精子细胞及附睾成熟精子细胞的头部。ELISA检测结果发现,与野生型雄鼠相比,Wip1敲除型雄鼠血清内睾酮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体外受精结果表明,Wip1敲除后2-细胞率及囊胚率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Wip1基因敲除能够引起雄性小鼠受精能力降低,这可能与Wip1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究miR-487b-3p对小鼠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具体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为研究对象,利用qRT-PCR检测miR-487b-3p在小鼠各组织和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转染miR-487b-3p mimics和miR-487b-3p inhibitor后,利用qRT-PCR检测转染效率,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标记基因PCNA和分化标记基因MYOD、MYOG和MYHC的表达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iR-487b-3p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qRT-PCR检测小鼠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PITX2的表达情况,并检测过表达(抑制)miR-487b-3p后PITX2的表达差异,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487b-3p和PITX2的靶标关系。结果表明,miR-487b-3p在小鼠骨骼肌中相对表达最高,在C2C12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miR-487b-3p的表达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推测miR-487b-3p参与调控骨骼肌发育。过表达miR-487b-3p后,极显著上调miR-487b-3p的表达(P0.0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CNA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MYHC、MYOD和MYOG基因的表达(P0.05),同时显著下调MYHC(P0.05)、MYOD(P0.01)和MYOG蛋白(P0.05)的表达;而抑制miR-487b-3p后,极显著下调miR-487b-3p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PCNA基因的表达(P0.05),极显著下调PCNA蛋白的表达(P0.01),显著上调MYHC、MYOD和MYOG蛋白的表达(P0.05),上调MYHC、MYOD和MYOG基因的表达,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C2C12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PITX2与miR-487b-3p表达趋势相反;过表达miR-487b-3p能极显著下调PITX2mRNA的表达(P0.01),相反,抑制miR-487b-3p的表达则极显著上调PITX2mRNA的表达(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PITX2是miR-487b-3p的直接靶基因。综上表明,miR-487b-3p通过靶向PITX2促进C2C12细胞增殖而抑制其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