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达氏鳇与施氏鲟为杂交亲和,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正反交后代,不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不同胚胎发育期鲟的4种主导抗氧化酶类型及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在特定发育时期,达氏鳇(♀)与施氏鲟(♂)正交子代(大杂交鲟)的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接近或高于两亲本中较高的一方;而达氏鳇(♂)与施氏鲟(♀)反交子代(小杂交鲟)介于两亲本之间,特别是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其父母本。施氏鲟胚胎心脏搏动期SOD的活性最高,达氏鳇胚胎在卵黄栓期SOD的活性最高,而杂交子代的SOD活性均在囊胚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4种鲟胚胎发育时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物种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   

4.
同塘生长差异常常导致鲟养殖产量受损,而肠道菌群是影响鱼类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肠道菌群与鲟科鱼类个体生长差异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同批次繁育、同条件养殖的生长速率差异大于体重50%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群体进行了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鳇和施氏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在种属间及生长差异群体间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生长快速达氏鳇群体(L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67.0%),生长慢速达氏鳇群体(S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29.5%)和狭义梭菌属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 54.2%);而生长快速施氏鲟群体(L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33.5%)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38.1%),生长中速施氏鲟群体(M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42.6%)、狭义梭菌属1(14.3%)和鲸杆菌属(33.0%)。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细菌是不同生长速率鲟肠道中的主要差异类群。综上可知,鲟...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相似文献   

6.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相似文献   

7.
以施氏鲟(Huso 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及未知鲟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8.
达氏鳇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达氏鳇的生物学特性1.1达氏鳇的地理分布达氏鳇又称鳇鱼、黑龙江鳇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干流,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兴凯湖也有栖息,但数量稀少。在结雅河、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鄂嫩河、音果达河、奥列列湖、博隆湖也有零星分布。达氏鳇也进入日本海和鄂克霍茨海域。在自然水域中存在两个类群———分河口半洄游性和河道定栖性。1.2形态特征达氏鳇鱼体呈延长圆锥形,腹面扁平,吻呈三角形比较尖。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的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其口位于头腹面,口裂大,呈半月形,口前吻…  相似文献   

9.
郑玥  吴善福 《河北渔业》2019,(8):56-59,61
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枯竭。近年来,国内外对达氏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开发达氏鳇资源,促进达氏鳇产业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概述了有关达氏鳇的分布、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达氏鳇的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及利用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人工饲养的达氏鳇和欧洲鳇的杂交繁殖技术,利用工厂化养殖车间人工驯养达氏鳇和欧洲鳇.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于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与1尾欧洲鳇雄鱼进行杂交,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共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为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11.
达氏鲟幼鱼形态特征及其同工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测定样品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30尾达氏鲟4种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达氏鲟幼鱼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头较小呈楔形,口下位,背部、体侧及腹部共具骨板5行,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鳍式为背鳍D. 43~45和臀鳍A. 25~39;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24~43; 2)达氏鲟幼鱼的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和肝脏中的LDH酶带条数分别为7~9、2~6、4~7和7条; MDH酶带数均为5条,未检测到苹果酸脱氢酶酶带(s-MDH)。达氏鲟的2种同工酶系统具有组织特异性,眼睛晶状体组织MDH可作为鉴定达氏鲟种质的特征生化遗传参数。本研究可为达氏鲟增殖放流中种质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任华  蓝泽桥  兰大华 《河北渔业》2011,(6):44-45,53
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利用工厂化车间培育达氏鳇、欧洲鳇亲本,经过多年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和1尾欧洲鳇雄鱼杂交成功,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和区分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采集到的兼具翘嘴鳜和大眼鳜的"中间类型"样本。比较测定"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的可数性状(鳍条数目和鳃耙数目)和形态框架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STRUCTURE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间类型"在眼睛大小、上颌骨后端是否伸达眼后缘、头背部隆起程度3项分类鉴别指标上介于翘嘴鳜与大眼鳜之间;"中间类型"可数性状(鳍条数目、鳃耙数目)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均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显示,"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明显差异的性状表现在上颌骨与眼睛的相对位置、眼径、头背部隆起程度、尾柄长度方面;主成分分析显示,头后及背前部的框架性状和体高是"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形态差异的主要成分;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3个群体的判别方程,翘嘴鳜、大眼鳜和"中间类型"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81.8%、85.4%,综合判别率为85.6%;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间类型"形态特征介于翘嘴鳜和大眼鳜之间,偏向大眼鳜。以上结果可为研究长江水系鳜鱼种内变异或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而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鲟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之一。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即欧洲鳇和达氏鳇。达氏鳇作为黑龙江流域的特有经济鱼类具有繁殖周期长,性成熟晚,经济价值大的特点。近些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达氏鳇也作为经济鱼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推广养殖。而作为原产地的黑龙江由于气候水温的原因,达氏鳇作为经济鱼类养殖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因此在2017  相似文献   

15.
2011年9月底至2012年5月,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E)和编码金属标(CWT)标志全长为(28.06±1.79)cm的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检验了VIE和CWT的标志保持率及其对达乌尔鳇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210 d实验,VIE标志达乌尔鳇吻部腹面,CWT标志达乌尔鳇背部前(第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中(第6~7块后背骨板间下方肌肉)、后(第11~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的标志保持率分别为:95.83%、92.00%、92.59%、92.59%。实验中VIE出现破碎、脱落或迁移致使标志可识别性下降;CWT背部中这一标志部位操作最为简便。标志30 d,VIE标志组的保持率较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组及对照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此后31~210 d并无显著性差异。VIE和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对达乌尔鳇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VIE和CWT均可用于标志达乌尔鳇。进行短期大规模达乌尔鳇的标志放流可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VIE标志。  相似文献   

16.
达氏鳇(♀)×西伯利亚鲟(♂)杂交幼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择性封闭达氏鳇(Huso dauricus)稚鱼不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侧线感觉、电感觉、嗅觉+触觉、嗅觉+触觉+电感觉),研究其在达氏鳇稚鱼摄食行为中的作用,旨在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鱼受精卵采自黑龙江抚远江段,经过开口饲养56 d,随机选择120尾体质健壮的稚鱼用于实验。实验鱼体长为(13.98±1.27)cm,体重为(17.32±4.31)g,在实验开始前暂养适应15 d,实验设计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持续12 d,期间水温维持在25.2~27.5℃;1 h摄食实验显示,封闭视觉、侧线感觉或触须后稚鱼的摄食量与正常稚鱼(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封闭嗅觉、嗅觉+触须、电感觉、电感觉+嗅觉+触觉时,平均每尾达氏鳇稚鱼摄食量分别为正常水平的69.1%、63.0%、54.3%与43.9%,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感觉和嗅觉在达氏鳇稚鱼期的摄食中起重要作用;延长摄食实验时间时,达氏鳇稚鱼可能产生了摄食定势与习惯,电感觉和嗅觉的摄食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辛玉文 《海鲜世界》2005,(3):48-48,50
达氏鳇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越来越成为理想的养殖对象.但苗种培育技术并不成熟,苗种成活率不高,特别是仔稚鱼阶段.笔者对达氏鳇仔稚鱼培育做了研究,并取得了76%的成活率.现把达氏鳇仔稚鱼培育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光 《河北渔业》2020,(5):22-24
达氏鳇俗称鳇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最多。2018-2019年,我们对达氏鳇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熟化与完善,共开展达氏鳇苗种培育6批,获得20 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102万尾,水花至20 cm苗种阶段平均成活率75%以上。现将2019年第一批的试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在阜平县旺泉淡水鱼繁养场进行。苗种来自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十渡鲟鱼良种场繁育的达氏鳇水花,共20万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