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湿度对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两种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的饲养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45%~85%区间内,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达96.67%;而菜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最高羽化率达92.33%。烟蚜茧蜂在相对湿度85%时,寿命最长,约9.6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寿命最长,约6 d。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分别在相对湿度75%~85%和45%~55%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2%~95%和89%~92%。相对湿度为65%~85%时,烟蚜茧蜂寿命最长,可存活9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存活时间最长,约6 d。两种蚜茧蜂在同一湿度下,雌雄寿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桃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挑蚜,进行了放蜂量、放蜂时期、放蜂次数以及控蚜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烟蚜茧蜂控制温室桃蚜放蜂量(蜂蚜比)在桃蚜发生初期以1:200为宜,连续多次放蜂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温室黄瓜桃蚜发生初期,每隔5d释放1次,连续7次释放烟蚜茧蜂,有效控制期可达50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烟蚜茧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不采用任何防治方法 3种处理对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大田环境下利用繁蜂大棚持续性放蜂可有效缓解烟田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进行烟蚜防治后,平均有蚜株率由放蜂前的14.4%减少至3.5%,有蚜烟株平均单株蚜量由104.0头/株降至18.7头/株,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虫口减退率为74.82%,防治效果达86.04%,蚜传病毒病(PVY+CMV)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指减退率为73.07%,防治效果显著。[结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及蚜传病毒病效果显著,并且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4.
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比较了在不同接蜂量和蚜量范围条件下的僵蚜数量及其羽化情况。接蜂量和接蜂时的蚜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以接蜂时的蚜量对繁蜂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接蜂量为蜂(♀)蚜比1∶100、蚜量范围2 000~3 000头/株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僵蚜的数量可达到8 000个/株以上。在繁蜂前期僵蚜的质量较高,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在繁蜂后期受重寄生蜂的影响,僵蚜的质量明显下降。应用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时,重寄生蜂是影响后期繁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攀枝花烟区烟蚜茧蜂对烟蚜的田间控制效果。[方法]在攀枝花米易县坪山镇对田间烟蚜的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田间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控制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 2016—2017年田间蚜虫种群数量消长均为双峰型,不同年份间烟蚜种群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日期和种群密度却有所差异,2016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4日左右,单株蚜量为21.3头; 2017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9日左右,单株蚜量为33.7头。2016、2017年烟蚜第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14日、7月4日,单株蚜量分别为50.2、58.9头;释放烟蚜茧蜂7 d后,田间烟蚜的被寄生率明显升高,放蜂后15 d烟蚜的被寄生率达到最大值,放蜂21 d后,寄生率有所下降,且2017年的最高寄生率较2016年有所增加,平均寄生率高达60.51%,放蜂后,烟蚜数量减少,虫口减退率逐渐升高。放蜂后21 d烟蚜的虫口减退率高达76.90%~86.88%,显著高于对照烟田。[结论]烟蚜茧蜂对烟田烟蚜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进一步在攀枝花烟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更好地为吉林省优质烟叶生产服务,并逐步的向大农业进行推广,以玉溪市烟草公司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为基础,吉林省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项目组经过3a(2014-2016)的努力,总结出一整套适宜吉林省冬季寒冷地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涉及繁蜂设施、具体繁蜂操作(冬季蚜种、蜂种的保育,一级种蚜、种蜂的扩繁,烟蚜及烟蚜茧蜂的大量繁育)、放蜂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更好地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进一步明确不同散放次数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方法]从不同烟蚜茧蜂散放次数对烟蚜的控制、防治效果以及烟叶田间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散放次数对烟蚜的控制效果表明,多次散放及提早散放烟蚜茧蜂僵蚜,有利于茧蜂早期繁殖,对烟蚜种群控制相对较好。在药剂防治与放蜂防治烟蚜的效果对比中,蚜茧蜂对烟蚜在长期作用和防治稳定性方面对烟蚜有明显效果,且在放蜂总量一定条件下,以3次放蜂处理防效表现最好,稳定性强,田间调查表明,烟叶破损率和烤后经济收益表现均以3次放蜂处理最佳。[结论]烟蚜茧蜂作为重要的烟叶绿色防控手段,在确保烟叶品质和促进烟农增收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调查潍坊地区烟田烟蚜种群发生情况,开展人工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地区烟田烟蚜主要发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接蜂时烟蚜量和接蜂量是影响烟蚜茧蜂繁殖的重要因素;大田放蜂生物防治效果达764%,防效显著;大田放蜂应在田间蚜量发生较少的5月中旬,同时随着放蜂次数和放蜂量的增多,防治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测定了大蒜、薄荷、紫娇花等7种非寄主植物对蚜虫、小菜蛾和菜青虫3种甘蓝主要害虫的有效驱避距离及其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蓝大棚入口处种植大蒜、薄荷后,甘蓝上蚜虫发生量分别减少了5835%和5617%,小菜蛾发生量分别减少了5204%和4052%;种植大蒜和紫娇花后,菜青虫发生量分别减少了5536%和4152%。大蒜对菜青虫的有效驱避距离为30 m,对甘蓝上蚜虫为10 m,对小菜蛾为05 m;薄荷对甘蓝上蚜虫的有效驱避距离为30 m,对菜青虫为10 m,对小菜蛾驱避效果不显著;其他处理对3种害虫的有效驱避距离均在05 m以下。总体驱避效果为:大蒜>薄荷>狭叶薰衣草、迷迭香、碰碰香、鼠尾草、紫娇花。  相似文献   

12.
 为对丽江滇西高原烟蚜茧蜂繁殖技术作出评价和适合当地提供基础,采用蜂蚜同接技术,在18个简易温室塑料小棚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并进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试验。结果表明:(1)烟蚜繁殖较快,接蚜15d后与20d后,数量分别达到接蚜时的10倍与20倍,寄生率为7.83%与9.15%。在烟蚜繁殖的同时,寄生蚜数量也在增加,且寄生率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为单株饲养烟蚜茧蜂创造条件。(2)接蚜15d,烟蚜数量达到994头/株,是接蚜时的8倍,僵蚜数量61头/株;接蚜20d,烟蚜达到1344头/株,是接蚜时的11倍,僵蚜数量284头/株。烟蚜的快速繁殖为烟蚜茧蜂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烟蚜茧蜂的繁殖能力也相当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求。(3)放蜂烟田比对照烟田少使用农药3次,生物防治效果显著,达82%,农药施用金额平均减少4.12元。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固化体系下低摩尔比脲醛树脂胶黏剂的固化时间、适用期进行探讨,研究其对胶接性能、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固化体系,物理力学性能不同,胶接强度均达到国家标准II类板的要求,甲醛释放量均达到E0级。当使用NQ-J0-1,n甲醛∶n脲素=1∶1,V固化剂∶m胶液=5 mL∶100 g,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以萝1-苗为烟蚜寄主繁殖烟蚜的效果,为烟蚜茧蜂的规模饲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漂浮育苗技术培育萝卜苗,达到2片真叶时按4、8、16、32头/株进行接蚜,研究不同接蚜量条件下的繁蚜效果。[结果]最佳接蚜量为16头/株,接蚜后20d总蚜量可达360头/株。[结论]萝1-苗可作为寄主植物进行烟蚜的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0.5%苦参碱水剂的配方和田间药效。[方法]在室内生测验证具有明显增效的基础上,按照水剂的制备工艺和技术指标控制试验要求,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确定了0.5%苦参碱水剂的配方:0.5%苦参碱,4.0%KHL,0.3%山梨酸钾,水补至100%。田间药效结果显示,0.5%苦参碱水剂4.0 g/hm2喷施后1、3、10、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1.08%、82.13%、81.97%和77.83%,优于对照药剂0.5%苦参碱水剂3.6 g/hm2的同期防治效果;0.5%苦参碱水剂3.5 g/hm2喷施后3、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74%和67.80%,与对照药剂百草一号3.6 g/hm2的同期防治效果相当。[结论]0.5%苦参碱水剂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质量技术标准。田间使用0.5%苦参碱水剂以3.5~4.0 g/hm2对水喷雾为宜。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人工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蜂时烟蚜量和接蜂量是影响僵蚜繁殖量的重要因素;大田放蜂生物防治效果达89.3%,防治效果显著;大田放蜂应在田间蚜量很少的5月中旬,同时防治效果随着放蜂次数和放蜂量的增多,防治效果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7.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在中国广泛分布,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观测,研究了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浙江新昌地区年发生6~7代,第1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以后约每月发生一代,10月中下旬陆续开始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灰茶尺蠖幼虫4~5龄,总食叶量平均736.2 mg·头-1,3龄后食叶量总计占96.01%,各龄食叶量呈指数增长,食叶量(y)与虫龄(x)的指数曲线为y = 1.012e1.5857x。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灰茶尺蠖每雌平均产卵2910粒,卵、1~3龄幼虫、4~5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8%,98.6%,98.6%,98.6%,82.2%和92.0%,雌雄性比为1∶0.85,种群增长指数为98.9。  相似文献   

18.
东方百合‘Sorbonne’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目前国内百合切花生产上常用的基质(V(泥炭)∶V(珍珠岩)=7∶3)为对照,以环保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椰糠等为原料,筛选适合东方百合 ‘Sorbonne’ 切花生产的无土栽培基质,以期减少或完全替代泥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质3 (V(泥炭)∶V(蛭石)∶V(珍珠岩)∶V(麦秆)=5∶1∶2∶2)、基质4( V(泥炭)∶V(河砂)∶V(珍珠岩)∶V(玉米秆)=4∶1∶2∶3)和基质5( V(椰糠)∶V(蛭石)∶V(河砂)∶V(珍珠岩)=3∶2∶3∶2)的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均在无土栽培基质的理想范围内,以其栽培的切花,在株高、叶片数、花蕾大小、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以及切花的采后品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均优于对照,被认为是3种优良的百合切花无土栽培替代基质,其中基质3为最优。使用这3种替代基质用于百合切花生产,不仅可以在保证切花质量的同时减少泥炭用量,并可显著降低基质成本13%~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