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4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观察了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IBDV)和不接种毒组鸡肠、气管和法氏囊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接毒组法氏囊粘膜上皮存在CONA、WGA、RCA受体.滤泡细胞含有CONA、WGA.RCA、SBA受体;未接种毒组粘膜上皮存CONA、SBA受体,滤泡细胞仅有WGA受体.接毒组或非接毒组肠和气管粘膜上皮均含有CONA、WGA、RCA受体.这些部分存在凝集素受体可能与IBD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1日龄和3周龄鸡的脾粘着(CSA)细胞中,检测到了被正常鸡血清(NCS)中和过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的感染性,有3周龄鸡的(CSA)细胞中,检测到了被母源抗体(MN-Ab)中和过的IBDV的感染性。此外,发现1日龄鸡制备的CSA细胞含有补体受体(CR),1周龄鸡制备的CSA细胞既含有CR又有Fc受体(FcR)。然而,即使CSA细胞上的FcR被热凝集NCS(56℃,60分钟)阻断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生物素-亲和素(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后第3天,气管内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悬液根据发病率、血液白细胞计数(WBC)值、嗜异性白细胞百分率、α萘酯酶阳性T细胞(TANAE+)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接种IBD弱毒疫苗对3天后实验感染大肠杆菌无实质性影响,实验感染大肠杆菌对先期接种IBD弱毒疫苗激发产生抗体应答,无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法氏囊决定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通过泄殖腔和鼻腔接种 1,8,15,30 日龄雏鸡,通过尿囊腔接种8, 13,18 日龄鸡胚,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接毒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和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12~48 h,雏鸡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 接毒后72~144 h,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组织学危害,从而导致法氏囊生长发育阻滞,组织学形态和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7.
用IBD-ELISA快速诊断盒对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IBD阳性出血清,IBDV阴性法氏囊及IBD阴性血清和IB,ILT,ESD-76,REO,ND,MD等6种鸡传染病的抗原及阳性血清检测,只有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证明快速诊断盒对IBDV法氏囊囊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特异的,与其它6种传染病的抗原和抗体无效叉反应。与AGP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检测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时,快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理时期不同水平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生长蛋鸡器官重的影响EFFECTSOFTHEDIETSCONTAININGVARINGLEVELSOFRAWSOYBEANONORGANWEIGHTSOFPULLETSDURINGDIFFERENTGROWINGP...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鸡传染性氏囊吉九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该病毒株与英国JAN-78号IBD血清做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在判定时间内呈现沉淀线,该病毒株使传氏鸡法氏囊萎缩,粘膜出血,滤泡间结缔组织疏松水肿,异染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坏死,用荧光抗体染色,接种鸡的法氏囊淋巴滤泡内呈现荧光细胞。该病毒株接种敏感鸡,首次在接种鸡胸腺中的淋巴细胞的胞浆内观察到病毒包涵体和病毒颗粒,病毒颗粒为六角形,无囊膜,以结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阳性表达细胞和荧光激发流式细胞分类器建立了一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快速鉴定系统。用克隆于表达性质粒载体pCDM8的牛IgG_1Fc受体(boFcγRⅡ)cDNA转染COS7细胞并用被转染细胞作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NSO浆细胞瘤细胞株融合,筛选克隆出3株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即CC-G36、CC-G37和CC-G39。经使用荧光激发流式细胞分类器检测,3个单克隆抗体均识别经boFcγRⅡ转染的COS7细胞而不识别未经转染的COS7细胞和经牛IgG_2Fc受体(boFcγ2R)转染的COS7细胞。3个单克隆抗体分别为IgG_1(CC-G36)、IgG_2a(CC-G37)和IgG_3(CC-G39)。本研究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单克隆抗体CC-G24抗boFcγ2R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绵羊子宫内的凝集素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酶标植物凝集素(ConA,SBA,WGA,UEA,RCA)作探针,研究了间情期和妊娠期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糖复合物的变化,与间情期比,妊娠期子宫内膜上皮ConA和WGA染色明显增强,特别是UEA染色由阴性转变为强阳性,SBA染色没明显变化,在间的南,SBA和UEA染色由阴性转变中阳性,而ConA和WGA染色无明显变化。无论间情期或妊娠期,子宫内膜上皮和间皮的RCA染色均为阴性,子宫内膜上皮  相似文献   

12.
从母牛接种过A组BRV株NCDV-Lincoln(P1:G6)苗的两个吡邻牛场分离到两株牛轮状病毒(BRV),编号为NS-1和NS-2,Northern-blotting试验表明,NS-1和NS-2有相的的A组RNA电泳模式,而且全部基因片段同源,体外中和试验表明,NS-1株病毒能被G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s)和抗BRVB641株(P5:G6)豚鼠高免血清(GPAS)中和,但不被G10特异性M  相似文献   

13.
甜菜碱代替部分蛋氨酸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的研究EFFECTOFSUBSTITUTIONOFBETAINGFORSOMEPARTOFMETHIONINGONPERFORMANCEANDCARCASSQUALITYOFBROILERSDengY...  相似文献   

14.
参考Cul株核酸序列自行设计一对20bp序列为引物,经反转录和PCR扩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核酸高度保守的Vp4编码区中150bp的片段,用于检测IBDV。对德国Cul株、美国标准强毒STC和变异株1084E、中国q801以及7个国内野外分离株分别进行扩增,同时对新城疫病毒(NDV)、马立克氏病毒(MDV)、禽呼肠孤病毒(REOV)、禽腺病毒(HAA)、Vero细胞、SPF鸡法氏囊组织进行扩增后,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11株IBDV都出现分子量大小与设计相符合的DNA扩增带,4种其他病毒、囊组织和Vero细胞都未出现任何扩增带。建立了直接采用细胞毒或组织毒进行PCR的快速简便的核酸提取方法,应用二级PCR扩增出了与一级PCR相符的更加清晰的扩增带。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和电镜技术对接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的实验鸡作了研究。结果:接种后15d的两只发病鸡雏骨髓中含有大量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BA阳性细胞主要是成髓细胞。接种后1个月一只实验鸡骨髓中形成成髓细胞性肿瘤结节,结节中成髓细胞BA弱阳性。接种两个月以后骨髓结构正常,各细胞群BA弱阳性。接种后15d法氏囊中即有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但主要是成髓细胞阳性。接种后2-5个月,法氏囊淋巴滤泡中一直存有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但以接毒后3-4个月时含量最高。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结缔组织和成淋巴细胞BA弱阳性。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巨噬细胞胞浆内和胞膜表面、网状细胞胞浆内和淋巴细胞之间观察到大量LL病毒粒子。根据BA法染色在法氏囊检出BA阳性细胞,或电镜在法氏囊检出大量LL病毒粒子。均可与MD相区别而建立LL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GC902株可引起10日龄SPF鸡胚肝脏坏死和脾脏明显肿大及较高的死亡率。接种2周龄SPF雏鸡,同时设标准I型强毒CJ801株和标准变异株强毒1084A株接种对照,该毒株接种后第3天才出现法氏囊粘膜浆膜出血、个别黄化、质硬等病变,且于第4天法氏囊明显萎缩变小,至接种后20天法氏囊仍严重萎缩;接种后第2天引起脾脏显著肿大,于第12天时大小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表明,该GC902株对SPF雏鸡的致病性与标准变异株基本一致,仅有一定的差异,但明显不同于标准I型强毒株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转瓶培养IBRS2细胞,选择最佳接毒剂量、接毒时间和收毒时间生产出凝集价(HA)达212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血凝抗原。用抗TGEVS蛋白和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不同稀释度的TGEV血凝抗原等量混合,在 37℃作用 30分钟后接种IBRS2细胞和做中和试验(NT)和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表明TGEV血凝位点与中和位点一致,血凝素位于S蛋白A位点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9.
绵羊子宫内膜的凝集素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酶标植物凝集素(conA,SBA,WGA,UEA,RCA)作探针,研究了间情期和妊娠期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糖复合物的变化。与间情期相比,妊娠期子宫内膜上皮ConA和WGA染色明显增强,特别是UEA染色由阴性转变为强阳性,SBA染色没有明显变化。在间质石BA和UEA染色由阴性转变为中阳性,而ConA和WGA染色无明显变化。无论间情期或妊娠期,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的RCA染色均为阴性。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糖复合物质和量的变化,可能与子宫各部功能和妊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通过泄殖腔、鼻腔和尿囊腔接种雏鸡和鸡胚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2~48小时,雏鸡法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接毒后72~144小时,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的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