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和电镜技术对接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的实验鸡作了研究。结果:接种后15d的两只发病鸡雏骨髓中含有大量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BA阳性细胞主要是成髓细胞。接种后1个月一只实验鸡骨髓中形成成髓细胞性肿瘤结节,结节中成髓细胞BA弱性。接种两个月以后骨髓结构正常,各细胞群BA弱阳性。接种后15d法氏囊中即有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但主要是成髓细胞阳性,接种后2 ̄5个月,法氏囊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2.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法氏囊决定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生物素-亲和素(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鸡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AMV)BAJ-A株鸡传代血浆毒感染1日龄伊莎鸡雏20只,在接毒后19 ̄25d于濒死期扑杀、采样,进行细胞化学和电镜检查。结果表明,肝、肾、法氏囊、胸腺及血液的成髓细胞来源于骨髓;其成髓细胞胞浆、胞膜及细胞间隙存在带有囊膜的含核心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5.
鸡实验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35只1日伊莎褐蛋母鸡雏腹腔接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应用常规病理技术,对接毒后第15天、1、2、3、4、5、6个7批次的实验鸡做了病理学研究。结果:接毒后15d和1个月,部分实验鸡发生性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骨髓在髓细胞大量增生,或形成成髓细胞性肿瘤瘤结节,肝、心、肾、法氏囊等内脏器官出现成髓细胞聚集,接毒后2-6个月,实验鸡发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法氏囊髓淋巴细胞发生  相似文献   

6.
鸡实验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35只1日龄伊莎褐蛋母鸡雏腹腔接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应用常规病理技术,对接毒后第15天、1、2、3、4、5、6个月7个批次的实验鸡做了病理学研究。结果:接毒后15d和1个月,部分实验鸡发生了成髓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骨髓成髓细胞大量增生,或形成成髓细胞性肿瘤结节,肝、心、肾、法氏囊等内脏器官出现成髓细胞聚集;接毒后2~6个月,实验鸡发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法氏囊髓质淋巴细胞发生转化,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形成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在肝、心、肾、脾、腺胃等器官中形成成淋巴细胞性肿瘤结节。据此,可对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做出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给28日龄伊莎雏鸡人工接种新城疫病毒后,应用常规病理学检验、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作了研究。接毒12h,法氏囊滤泡的髓质、胸腺小叶的髓质、脾白髓、盲肠扁桃体的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的部分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首先出现核浓缩、胞浆固缩等坏死变化。接毒1~3d(潜伏期),骨髓、法氏囊滤泡、胸腺小叶、脾白髓和红髓、盲肠扁桃体粘膜层及弥散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发生核浓缩、碎裂、胞浆固缩,强嗜酸性等坏死变化。接毒4~6d死亡病例,这些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散在呈蜂窝状空泡结构坏死灶(法氏囊为滤泡坏死),进一步崩解成无结构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这些坏死变化可作为雏鸡新城疫诊断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鸡传染性氏囊吉九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该病毒株与英国JAN-78号IBD血清做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在判定时间内呈现沉淀线,该病毒株使传氏鸡法氏囊萎缩,粘膜出血,滤泡间结缔组织疏松水肿,异染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坏死,用荧光抗体染色,接种鸡的法氏囊淋巴滤泡内呈现荧光细胞。该病毒株接种敏感鸡,首次在接种鸡胸腺中的淋巴细胞的胞浆内观察到病毒包涵体和病毒颗粒,病毒颗粒为六角形,无囊膜,以结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感染后SPF鸡免疫器官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IBDV超强毒株LX株接种2周龄SPF雏鸡后,其致病性不同于经典强毒株CJ801株,它主要引起接种鸡全身性炎症反应,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中大量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严重坏死崩解,胸腺皮质严重萎缩、坏死,骨髓中造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增生。在接种后14d法氏囊淋巴滤泡严重萎缩、淋巴细胞排空形成囊腺样结构,未见恢复正常,其它免疫器官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电镜观察,接种后2和4d可见胸腺淋巴细胞胞浆浓集、染色质周边化形成新月形,表现细胞凋亡特征;在法氏囊坏死淋巴细胞胞浆中可见60nm大小呈晶格排列或散在的病毒粒子。研究初步探明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已建立用直接或间接酶标组化法检测鸡蛋或鸡胚中污染的白血病/肉瘤病毒。该方法是将白血病/肉瘤病毒的代表毒株接种到已培养好的鸡胚单层成纤维细胞片上。继续培养一定时间,随后将固定好的细胞与特异性酶标抗体反应,经底物显色后,镜检。接种肉瘤病毒的细胞片在接毒6小时后就能检出少量的阳性细胞,接毒48小时的细胞片中的阳性细胞则更为清楚,典型。将病毒液稀释至10~(-7)时接种,其接毒细胞片在96小时也能检测到典型的阳性细胞;同时,该方法也能检测A、B两个亚群的另外四个毒株(RAV-1、RAV-2、RSV-1、RSV-2),而对禽的其它病原病毒则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通过泄殖腔和鼻腔接种 1,8,15,30 日龄雏鸡,通过尿囊腔接种8, 13,18 日龄鸡胚,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接毒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和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12~48 h,雏鸡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 接毒后72~144 h,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组织学危害,从而导致法氏囊生长发育阻滞,组织学形态和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BA)法检测实验性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在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胸腺、肝脏、肺脏、肾脏和心脏均检出了阳性细胞,并证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最早定位于法氏囊滤泡髓质区的淋巴细胞胞浆内并进行复制,法氏囊滤泡的淋巴细胞是IBDV的主要靶细胞.接毒后ld,法氏囊滤泡就见有许多病毒;2~3d.病毒数量激增并达到高峰;4~5d,病毒数量维持较高水平;6~7d,病毒数量显著减少.本实验结果表明,BA法可以作为IBD的特异诊断方法,法氏囊可作为检测本病的首选器官,在法氏囊滤泡的髓质检出阳性淋巴细胞、阳性异染性白细胞和阳性巨噬细胞,或主要检出阳性巨噬细胞,均可作为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雏鸡感染IBDV后法氏囊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镜、电镜技术,观察了雏鸡实验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其法氏囊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光镜观察表明,在感染早期,淋巴滤泡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发生坏死,间质轻度水肿。感染后4d,淋巴滤泡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呈一典型的出血带环绕髓质,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多已坏死、崩解。继之,整个淋巴滤泡呈网络状或囊状空泡。感染6d以后,固有膜内的网状细胞和毛细血管大量增生,新的淋巴滤泡形成。电镜观察证明,在感染早期,淋巴细胞质内的内质网与核膜扩张,线粒体嵴紊乱或空泡化。继之,淋巴细胞核液化,细胞坏死、崩解。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出现,其胞浆内含有大量吞噬体和吞噬泡。  相似文献   

14.
用4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观察了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IBDV)和不接种毒组鸡肠、气管和法氏囊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接毒组法氏囊粘膜上皮存在CONA、WGA、RCA受体。滤泡细胞含有CONA、WGA、RCA、SBA受体;未接种毒组粘膜上皮存在CONA、SBA受体,滤泡细胞仅有WGA受体。接毒组或非接毒组肠的气管粘粘膜上皮均含有CONA、W  相似文献   

15.
用4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观察了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IBDV)和不接种毒组鸡肠、气管和法氏囊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接毒组法氏囊粘膜上皮存在CONA、WGA、RCA受体.滤泡细胞含有CONA、WGA.RCA、SBA受体;未接种毒组粘膜上皮存CONA、SBA受体,滤泡细胞仅有WGA受体.接毒组或非接毒组肠和气管粘膜上皮均含有CONA、WGA、RCA受体.这些部分存在凝集素受体可能与IBD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6只绵羊分成3组,一组作为对照接种BHK21细胞上清液,另二组分别接种BTV10和中国分离株Z1株,攻毒定期采血提取抗原并提取病毒RNA,同时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普通PCR、Nested-PCR试验。结果在整个攻毒期间,琼脂扩散方法检测不到抗原,普通PCR方法只能在攻毒后12d~15d测得抗原,而Nested-PCR在攻毒后6d即可测得病毒RNA,并且可一直持续到30d。试验证明,Neste  相似文献   

18.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通过泄殖腔、鼻腔和尿囊腔接种雏鸡和鸡胚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2~48小时,雏鸡法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接毒后72~144小时,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的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感染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雏鸡新城疫(ND)免疫及其强毒攻击后,其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和胸腺和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感染雏鸡IgG抗体生成细胞于免疫后7~28d、在法氏囊和胸腺髓质及脾脏红髓和白髓区明显低于未感染的免疫对照雏鸡;IgM生成细胞分别于免疫后7~28d、7d或14d明显降低;而LgA生成细胞于免疫后28d,公在法氏囊髓质区明显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