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侯粲  杨曙明  周宇  李爽跃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347-5348,5353
[目的]探究不同营养水平对虹鳟肌肉组织学的影响。[方法]设计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4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15%、38.92%、37.69%和36.45%)的基础日粮,通过显微镜对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虹鳟肌肉组织学的影响。[结果]随着基础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虹鳟肌肉肌纤维密度减小、肌纤维直径增大。其中,高蛋白质水平组(粗蛋白含量40.15%)肌纤维密度最小,4周时为(426.59±6.41)n/mm2,8周时为(395.43±13.26)n/mm2,肌纤维直径最大,4周时达到(50.92±3.17)μm,8周时达到(54.82±6.22)μm;低蛋白质水平组(粗蛋白含量36.45%)肌纤维密度最大,而肌纤维直径最小,4周时分别为(617.76±7.02)n/mm2、(44.67±0.86)μm;8周时分别为(543.67±2.65)n/mm2、(48.31±3.41)μm。[结论]为虹鳟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使用组织学方法,对16只60和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1.40±7.36 μm和32.36±8.11 μm,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8.68±9.42 μm和37.67±9.14 μm;因而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且年龄越大,肌纤维直径变大,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肌纤维同步增长,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P>0.05).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1),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0和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1 165.12±58.86根/mm2和1 111.11±192.45根/mm2,1 231.48±242.63根/mm2和1 194.45±134.72根/mm2;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体质量300~~400、400~500、500~600 kg的3组陇东肉牛胴体上取腰大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石蜡切片技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陇东肉牛腰大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分别为(29.04±6.99)、(43.60±12.60)、(45.95±13.63)μm.腰大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密度分别为(441.07±21.64)、(238.10±19.80)、(191.88±13.89)n/mm2.陇东肉牛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肌纤维不断变粗,结缔组织含量逐渐增加,肌纤维密度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在腰大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3块肌肉中,腰大肌的肌纤维直径最小密度最大;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结缔组织含量比腰大肌的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饲养密度是影响畜禽规模化生产以及动物福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饲养密度对山麻鸭饲养环境、体重、血液内毒素、胫骨及胸腿肌肌纤维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180只56日龄山麻鸭雌鸭随机分为低密度组(n=30)、中密度组(n=60)和高密度组(n=90)进行水陆-平养。于试验期第0、20、40 d对各组饲养环境水体中的细菌数、内毒素和山麻鸭体重、血液内毒素进行测定,对胫骨和胸腿肌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高饲养密度条件下,鸭舍水池水体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总细菌数增加5倍以上(P 0.05),水体和山麻鸭血液内毒素增加2倍以上(P 0.05),体重平均降低0.1 kg(P 0.01),并且高饲养密度导致山麻鸭胫骨骨质和髓质厚度下降100~200μm(P 0.05),胸肌肌纤维密度显著上升,直径显著减少,腿肌肌纤维密度显著下降,直径显著增加,炎症因子IL-6表达显著升高,并对肌肉生长关键基因(Myod、Myog和Myh1)的表达产生显著影响。【结论】2.5~5只/m~2的饲养密度显著减少了山麻鸭养殖环境中细菌和内毒素的含量,有效促进了胸腿肌和胫骨的发育,为后期通过优化饲养密度、提升山麻鸭生长性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冰冻切片法,借助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对南海麻黄鸡、江西鸡、黄鸡M系、黄鸡N系、黄鸡K系的胸部肌肉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肌纤维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江西鸡(30.1±3.1μm)、南海麻黄鸡(35.3±7.8μm)、黄鸡N系(36.7±1.9μm)、黄鸡K系(37.2±0.7μm)、黄鸡M系(38.1±3.1μm),江西鸡与黄鸡N系、K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②肌纤维密度(根/mm2)由小到大依次为黄鸡K系(424.5±39.3)、M系(465.5±91.9)、N系(471.5±63.0)、南海麻黄鸡(568.1±59.7)和江西鸡(655.5±182.6)。③优质肉鸡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与肌肉品质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太湖鹅组织学特性研究及其与肌肉品质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修君  高玉时  汤青萍  陆俊贤  顾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28-19529,19532
[目的]探讨太湖鹅肌肉组织学特性及其与肌肉品质的相互关系。[方法]以70日龄太湖鹅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常规肌肉品质以及组织学特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论是公鹅还是母鹅,胸肌纤维密度均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肌纤维密度与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间距和肌大束间距之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0.540和-0.620;肌纤维直径与肌大束间距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6;肌肉肌纤维密度与肌肉pH值、系水力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纤维直径以及肌纤维间距与肌肉pH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该研究为鹅肉品质选育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霞  南艳平  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24-142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中β-谷甾醇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VP-ODS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结果]β-谷甾醇在0.200~2.0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1.07%(n=5),RSD为2.96%;半夏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的平均含量为1.59mg/g。[结论]该方法分离度较好,可用于半夏药材中β-谷甾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大额牛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首次对大额牛的肉质特性作了系统的评价,并与云南瘤牛作比较。结果表明:大额牛的肌纤维直径明显小于云南瘤牛(如背最长肌,前者57.48μm,后者109.45μm);肌纤维密度和肌束内纤维数明显高于云南瘤牛(前者201.54根/mm#+2和73.23根,后者105.96根/mm#+2和34.32根)。肌肉的嫩度、系水率与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有密切关系,且明显优于云南瘤牛。肌肉营养价值高,具有极为突出的高蛋白(19.56%)、低脂肪(0.36%)的特性。证实大额牛在完全野生放牧条件下就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6个肉牛品种肌肉纤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比较我国不同品种牛肌肉纤维特征,为高档牛肉生产和品种培育提供技术参数。运用肌肉组织冰冻切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SDH)研究6个品种肉牛(利木赞牛、皮埃蒙特牛、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秦川牛和晋南牛)的背最长肌、腰大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1)鲁西牛和利木赞牛背最长肌的红肌纤维(R型)比例分别为32.7%和29.5%,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晋南牛腰大肌和鲁西牛股二头肌的R型纤维比例最高为42.7%和48.7%;2)秦川牛背最长肌中的3种类型肌纤维直径值分别为60.009、61.109和67.800μm均显著大于另外5个品种(P<0.05),秦川牛和晋南牛的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的红肌纤维(R型)和中间型纤维(I型)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其他4个品种(P<0.05);3)皮埃蒙特牛和利木赞牛腰大肌的红肌纤维(R型)密度分别为216.667和189.583根/mm2,白肌纤维(W型)密度分别为200.926和261.11根/mm2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鲁西牛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R型肌纤维密度大于其他品种;4)每一品种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不同肌纤维...  相似文献   

10.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组织学方法,对16只60和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1.40±7.36 μm和32.36±8.11 μm,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8.68±9.42 μm和37.67±9.14 μm;因而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且年龄越大,肌纤维直径变大,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肌纤维同步增长,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P>0.05)。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1),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0和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1 165.12±58.86根/mm2和1 111.11±192.45根/mm2,1 231.48±242.63根/mm2和1 194.45±134.72根/mm2;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比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的差异,为脆肉鲩的肉质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背部白肌、背部红肌和腹部白肌,经石蜡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两个指标衡量脆肉鲩与普通草鱼的肌纤维差异。【结果】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背部白肌、腹部白肌及背部红肌的基本结构相同。脆肉鲩背部白肌的肌纤维直径(67.6μm)显著小于普通草鱼(109.4μm)(P〈0.05,下同),肌纤维密度(249条/mm2)N显著大于普通草鱼(121条/mm2);在腹部白肌和背部红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方面,脆肉鲩与普通草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脆肉鲩肌肉的肌纤维直径及密度与其肌肉硬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饵料模式及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饵料模式(M1:海带、M2:海带+贻贝、M3:南瓜、M4:胡萝卜)和不同投喂方式(RM1:饲喂南瓜75 天后饲喂海带75 天;RM2:饲喂胡萝卜75 天后饲喂海带75 天)两种实验方案,以M1模式为对照组,对中间球海胆生长指标及性腺性状进行测量并分析,实验周期150 天。结果显示:不同饵料模式下,M1(57.84±3.25) mm、(72.58±11.07)g 和M2(56.60±2.66) mm、(69.62±8.94)g 模式的海胆壳径及活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极显著(P<0.01)高于M3(53.10±2.28) mm、(57.31±8.18) g 和M4(50.12±1.70) mm、(50.45±4.27) g 模式;M2模式下雌、雄海胆的性腺指数(31.22±3.31)%、(30.92±2.76)%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3 种饵料模式;M2模式下雄海胆的亮橙黄色差ΔE1和亮黄色差ΔE2均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M1模式),雌海胆ΔE1、ΔE2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添加动物性蛋白(M2模式)对促进海胆性腺指数、性腺品质的提升效果显著(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投喂方式下,RM1(55.46±2.19) mm模式的海胆壳径显著低于对照组(57.84±3.25) mm (P<0.05),活体重(68.63±7.39) g 与对照组(72.58±11.07) g 差异不显著(P>0.05),RM1 和RM2 模式下海胆在75~150 天的壳径增长率(12.55±0.22)%、(12.68±1.78)%和增重率(29.60±4.20)%、(30.53±2.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79±0.97)%、(19.86±4.86)%(P<0.05);海胆性腺指数在不同性别不同模式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RM1和RM2模式下海胆的亮橙黄色差ΔE1和亮黄色差ΔE2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且在性别间表现一致,表明:饲喂南瓜75 天后饲喂海带75 天的投喂方式不会显著(P>0.05)影响海胆活体重的增加,且对海胆性腺指数及性腺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期找到提高海胆生长及性腺品质的饵料投喂模式,为海胆工厂化养殖环节中替代饵料及投喂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C18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7 nm,建立中药复方"LH"中连翘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连翘苷的线性范围为0.05~2.5μg;相关系数r=0.999 3,连翘苷平均回收率为96.83%,RSD=1.73%(n=6).该测定法灵敏,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中药复方"LH"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分叉小猛水蚤Tisbefurcata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为雌雄异体,前体部并不显著宽于后体部,头节与第一胸节愈合,额部突出,身体的活动关节在第四和第五胸节之间。第一触角呈单肢型,分为八节,第二触角为双肢型;第一至第四胸足均为双肢型,内肢为两节,外肢为三节,每对胸足之间具一个几丁质板,第五胸足为一节,附4根刚毛。雌性腹部第一、二节愈合成生殖节,生殖节上有两个卵囊。分叉小猛水蚤卵径为20~25μm。在温度为(21±1)℃、盐度为32±1、pH为7.8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共需28—30h。无节幼体Ⅰ~Ⅵ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3±1.5)、(11±1.2)、(30±1.2)、(45±1.0)、(62±1.0)、(75±1.2)h,平均体长分别为0.080、0.106、0.144、0.196、0.225、0.268mm;桡足幼体I~V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100±2.0)、(128±1.5)、(153±1.0)、(178±1.2)、(204±1.5)h,平均体长分别为0.311、0.468、0.539、0.726、1.036mm;一龄桡足幼体成体的雌雄发育时间均为(232±1.5)h,平均体长分别为1.086mm和1.125mm。  相似文献   

15.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16.
张芬  黄文华  郭宝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67-12468,12486
[目的]研究安徽产知母药材中知母皂苷BⅡ和芒果苷的含量.[方法]知母皂苷BⅡ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乙腈-水等度洗脱(25∶75),流速1.0 ml/min、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0℃、载气流速3.0 ml/min、柱温为室温(25℃);芒果苷采用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乙腈-0.2%冰醋酸水溶液(15∶85)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在1.036~10.360 μg范围内(r=0.999 6)进样量的对数值与峰面积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芒果苷在0.05 ~1.00 μg范围内(r=0.9994)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知母皂苷BⅡ平均回收率为99.7%,RSD=1.19%;芒果苷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1.42%.[结论]安徽省知母药材中知母皂苷BⅡ与芒果苷含量均符合2010版药典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索新的烤烟常见致香物质分类方法。[方法]以烤烟中常见的64种致香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并以中国云南省13个产烟地区的71份C3F和64份B2F烟叶为材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致香物质含量在其中的分布。[结果]以分子量为指标,64种致香物质可以通过聚类分析被分为3类,第一类是高分子量、高沸点,包括12种致香物质,平均分子量为(281.308±21.536)℃,平均沸点为(371.311±29.904)℃;第二类是低分子量、低沸点,包括27种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03.722±13.115)℃,平均沸点为(176.132±42.342)℃;第三类是中等分子量、中等沸点,包括25种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75.393±24.906,平均沸点为(250.562±45.431)℃。大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547.344±224.391)μg/g显著高于上部烟叶(477.549±182.066)μg/g,小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17.46g±3.459)μg/g显著高于上部叶(15.936±3.456)μg/g,中等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44.931±8.953)μg/g极显著高于上部叶(37.997±6.042)μg/g。[结论]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致香物质的分类方法,为特色烟叶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 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270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 250 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W雌性=7×10-6L3.1076(R2=0.8483,P<0.001),W雄性=9×10-6L3.0653(R2 =0.8140,P<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