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日本书院”的教育特征,无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学习,是为了教育,认为藩校、乡校、塾、诗子屋等近代化教育前人机构为书院,简素书院即为现代书院教育,并概述了日本近代化后的书院教育。  相似文献   

2.
冯玉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9-14861
在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强调建筑、环境特色可以成为一所大学的代名词,中国大学的校园环境理应富有中国人文特色。对传统书院园林进行解构,指出书院的建设、构造深受书院文化渲染,重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且在选址上注重依山傍水,以满足文化陶冶与修身养性的目的;建筑构造上大部分采用对称的分布局势;内部借助人工建筑烘托书院文化气息。分析了古代书院与现代校园的差异,指出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有着天然的传承与遗传关系,文化一脉相承,其造园理念及科学性等对现代造园极具价值,从而进一步从选址、布局方面研究了传统书院园林在现代大学校园园林中的借鉴意义,强调园林环境的营造应注重多样性、实用性、生态性、文化性,以实现现代大学校园对民族传统人文的继承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中国书院东传到朝鲜,形成了几乎与李朝相始终的朝鲜书院制度,450余年间,创建书院903所,其数甚大,遍布半岛。如同在中国本土一样,它与学术思想连为一体,造就了其立国的文化基础。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朝鲜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分时代、书院的机能与作用、书院的经济基础三大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韩国学者研究朝鲜书院的动态,涉及主要论著与观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兼藏书、校书、讲学、读书、著书、刻书等活动于一体,具有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事业的多种功能。文章研究了书院文献的类分标准,从结构、硬件、软件、实现的功能和界面设计等方面阐述了《书院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5.
书院志述略     
书院志是一种专志 ,与山水祠庙志等同属于广义的方志。书院志的雏形为书院记 ,它定型于明 ,大行于清。书院志是研究书院史、哲学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就必须完整地了解剧变(鸦片战争)前的书院发展及清廷政策与教育内涵。清廷藉由禁设书院和转化书院等手段,使书院丧失了成立的精神而趋于官学化,这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覆亡。而民办书院对书院精神的提倡,是保存和发扬书院教育的最好的方式,也对与世界教育的接轨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科举制与书院发展的历程,认为科举与书院共生、共存、共兴、共衰。科举对士子求学的刺激、中国古代重考不重教的政策、科举考试的政治性、权威性、统一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的科举化保证了政府对教育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传递了主流文化,并保证了教学水平。对书院大师也受科举制约的历史现象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院文物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有书院文物定义的界定.本文就书院文物的定义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和文物学背景、书院文物的内涵与功能及价值,在理论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其起源、发展、普及的重心一直是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对唐宋以降的长江文化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族书院作为造福后人 ,维系家族长盛不衰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 ,自唐代出现以来 ,即受到中国士人的特别重视 ,遍布全国各地 ,形成三种类型 ,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服务并满足于各地各类家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要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德育方法是德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有效的德育方法是指那些适合德育过程和德育对象,反映德育规律,能够有效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儒家的“亚圣”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积极探索德育方法,形成了“射者正己”的身教示范法、“不助苗长”的循序渐进法等德育一般方法,“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志锻炼法等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引而不发”的启发教育法、“时雨化之”的因材施教法等道德教化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韩鲜时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地方学校的书院,与社会特别是士林势力共同消长,紧密联系,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作用和机能等有不同表现。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书院,是由开始显露头角的士林势力所主导的。书院培养了大量士林,对于韩国16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初的“士林时代”,书院是其产生的母体,也是维持时代的核心机构之一。17世纪,书院滥设、滥享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进入18世纪,随着社会变动,“士林时代”落下帷幕,书院随着士林势力的衰退而没落。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思想转变的视角,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表明,传统发展观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确立均衡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协调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5.
沉寂近百年之后,明代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罕见的现象。书院讲学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儒学诠释的平民化倾向。书院讲学的平民化,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也使教育与学术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对兰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影响。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表现为创业者以男性为主、创业领域多元化、以独立创业为主、创业规模较小、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特点;存在创业者综合素质偏低、创业层次较低、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环境欠佳等问题。建议: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体系,搭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的创业政策保障机制,健全新生代创业农民工的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等。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兼有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者优势的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积极探索、快速发展和规范引导等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下到上"到"由上到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注重教育公益性和政策有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他们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才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