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施氮量对小麦生长、生理以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N\-0(0 kg·hm-2)、N\-45(45 kg·hm-2)、N\-90(9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hm-2)五个施氮水平,分别测定小麦拔节期生长指标(比叶面积)、生理指标(丙二醛、水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结果表明:在五种不同施氮梯度处理下,N135处理下小麦的叶重(LW)、叶长(LL)、比叶面积(SLA)值为最大,长势最好;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a+b)在N13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并存在显著性差异(F=11.69、10.67、11.59,P<0.01)。不同处理下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ABS/RC、TRo/RC、ETO/RC、DIo/RC)在N135处理下存在最大值;OJIP曲线和光响应曲线(LC)在N135梯度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ETo/RC、PIABS与生长特性SLA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丙二醛(MDA)与ETo/RC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五个处理中以N135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氮磷配施浓度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生长的最佳氮磷配施量,本试验以小麦"九麦2号"为材料,设定5个氮磷配施梯度处理[T_1(施用N 0 kg/hm~2、P 0 kg/hm~2)、T_2(N 45、P 45)、T_3(N 90、P 90)、T_4(N 135、P 135)、T_5(N 180、P 180)],测定小麦拔节期叶片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结果表明:叶片比叶面积(SLA)和相对含水量(RWC)以T_3处理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T_2、T_3处理下较高;Fo(初始荧光)以T_5下最大;Fm(最大荧光)以T_4最大;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与PIabs(光化学性能指数)均以T_3最大;T_3处理下OJIP曲线在从J点到I点之间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能量中电子传递比例最高;T_2和T_3处理下ΦEo(量子产额)、ψo(电子传递效率)较大;DIo/RC以T_3最低;T_3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WUE与SLA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Iabs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SLA与PIabs、总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WC与PIabs、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Iabs与叶绿素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DIo/RC与SLA、WUE、RWC、总叶绿素含量、PIabs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5个处理中,以T_3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氮磷配施浓度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生长的最佳氮磷配施量,本试验以小麦"九麦2号"为材料,设定5个氮磷配施梯度处理[T_1(施用N 0 kg/hm2、P 0 kg/hm2、P 0 kg/hm2)、T_2(N 45、P 45)、T_3(N 90、P 90)、T_4(N 135、P 135)、T_5(N 180、P 180)],测定小麦拔节期叶片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结果表明:叶片比叶面积(SLA)和相对含水量(RWC)以T_3处理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T_2、T_3处理下较高;Fo(初始荧光)以T_5下最大;Fm(最大荧光)以T_4最大;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与PIabs(光化学性能指数)均以T_3最大;T_3处理下OJIP曲线在从J点到I点之间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能量中电子传递比例最高;T_2和T_3处理下ΦEo(量子产额)、ψo(电子传递效率)较大;DIo/RC以T_3最低;T_3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WUE与SLA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Iabs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SLA与PIabs、总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WC与PIabs、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Iabs与叶绿素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DIo/RC与SLA、WUE、RWC、总叶绿素含量、PIabs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5个处理中,以T_3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CO2浓度升高与Cd污染耦合对刺槐幼苗根围土壤黄酮积累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矿区植被恢复及场地污染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先将供试土壤用CdSO4·8H2O处理,使土壤中Cd含量分别为0,0.45,4.5 mg/kg,放置暗处平衡5个月后,将Cd处理的土壤装盆,以刺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大气CO2浓度和高浓度CO2处理45,90,135 d后根围土壤及茎干、根系的总黄酮、槲皮素以及茎干和根系C、N、Cd含量,分析根围土壤总黄酮与茎干和根系总黄酮、C、N、Cd含量和C/N的相关性。【结果】当土壤中Cd含量为0 mg/kg时,与大气CO2浓度处理相比,高浓度CO2处理根围土壤槲皮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总黄酮含量在幼苗生长45 d时显著(P<0.05)增加,而90和135 d时变化不显著。当土壤中Cd含量为0.45 mg/kg时,45 d时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均随CO2浓度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 90和135 d时土壤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土壤槲皮素含量则显著(P<0.05)降低。当土壤中Cd含量为4.5 mg/kg时,45和90 d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随CO2浓度升高而显著(P<0.05)降低,而135 d时则显著(P<0.05)升高。无论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还是在高浓度CO2下,当土壤中Cd含量为0~0.45 mg/kg时刺槐幼苗茎干总黄酮含量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降低;45 d时幼苗根系总黄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90 d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135 d时总体呈增加趋势;茎干和根系C、N、Cd含量及C/N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规律性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根围土壤总黄酮含量与茎干总黄酮含量及根系C、Cd、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干和根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围土壤槲皮素与幼苗茎干总黄酮及根系C、槲皮素、Cd含量和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干和根系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茎干和根系Cd积累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显著影响根围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湿热环境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氧化生理及子房发育的影响,为黄瓜耐高温高湿鉴定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湿热黄瓜品种‘燕青’和喜冷凉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常湿CK(28 ℃、空气湿度(RH)75%)、常温高湿T1(28 ℃、RH95%)、高温常湿T2(42 ℃、RH75%)和高温高湿T3(42 ℃、RH95%)4个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幼苗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生长指标以及子房发育状况。【结果】T1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基本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仅气孔导度(Gs)显著(P<0.05)高于CK。T2和T3处理下,‘燕青’的Pn较CK明显下降,GsCi极显著(P<0.01)下降,而Tr极显著(P<0.01)上升;‘津春4号’的Pn较CK极显著(P<0.01)下降,Gs明显下降,Tr极显著(P<0.01)上升,而Ci与CK差异不显著(P>0.05)。2个黄瓜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各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仅T1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T2和T3处理下,‘燕青’和‘津春4号’的ΦPSⅡ、ETR和qP较CK极显著(P<0.01)下降。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T2和T3处理下SOD、POD活性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燕青’的CAT活性仅T3处理显著(P<0.05)低于CK,‘津春4号’的CAT活性T2和T3处理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燕青’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津春4号’在T2和T3处理下O-2·含量显著(P<0.05)高于CK,而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植株干质量、株高、茎粗、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T2和T3处理下,植株干质量、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较CK显著(P<0.05)下降,株高和‘津春4号’的茎粗则较CK显著(P<0.05)上升,而‘燕青’的茎粗仅T2处理较CK极显著(P<0.01)上升。2个黄瓜品种在处理9 d时,T2和T3处理下子房长度增量和子房直径增量均较CK极显著(P<0.01)下降。【结论】苗期高温高湿对黄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生理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高温高湿伤害略大于高温常湿,常温高湿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小麦条锈菌诱导的小麦TaRRP4基因,研究其在小麦与小麦条锈菌互作、非生物胁迫、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特征,为小麦与小麦条锈菌互作中该基因功能的验证及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3号(CYR23)和条中31号(CYR31)为材料,采用RT-PCR法,从小麦条锈菌侵染的水源11小麦cDNA中克隆得到1个外切体亚基TaRRP4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不同处理下TaRRP4基因在各个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其中小麦条锈菌处理体系包含非亲和体系(CYR23与水源11)和亲和体系(CYR31与水源11),非生物胁迫处理包含高盐、干旱、低温和机械损伤处理,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包含脱落酸、茉莉酸甲酯、乙烯利和水杨酸处理,另外分析该基因在小麦不同组织(根、茎和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小麦TaRRP4基因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TaRRP4与拟南芥AtRRP4p氨基酸相似度达62.96%,且均属于外切体亚基RRP4家族,包含类核糖体蛋白S1和KH 2个RNA结合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与小麦条锈菌诱导0 h相比,小麦条锈菌CYR31诱导后,TaRRP4在诱导24,48和72 h极显著上调表达;而受小麦条锈菌CYR23诱导后,TaRRP4仅在诱导48 h显著上调,且上调倍数较小。与各个非生物胁迫小麦处理0 h相比,高盐胁迫下,TaRRP4在处理12和48 h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上调;干旱胁迫下,TaRRP4在处理2和6 h均极显著上调表达;低温胁迫下,TaRRP4从处理2 h开始极显著或显著上调,直至48 h表达量降低;而机械损伤处理对TaRRP4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各个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小麦0 h相比,脱落酸可在处理12和24 h诱导TaRRP4下调表达,茉莉酸甲酯对TaRRP4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乙烯利和水杨酸均可在处理2,6和12 h诱导TaRRP4上调表达。同时,TaRRP4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在小麦根、茎中的表达量。【结论】克隆得到小麦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外切体RNA结合蛋白TaRRP4基因,该基因可能通过脱落酸、乙烯利和水杨酸信号交流,在小麦条锈病的防御反应中发挥负调节作用,同时在小麦对非生物胁迫的抗逆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给沿淮稻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育种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取沿淮麦区6个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三次多项式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 6个品种中,安农大1216的产量最高,为8 598.77 kg·hm-²,烟农19最低,产量为6 031.07 kg·hm-²;籽粒灌浆过程中安农大1216粒重最高,成熟期千粒重达到51.4 g,郑麦9023的千粒重最低,为47.78 g;各个品种间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因品种不同,灌浆参数也有所不同,但“R²”均达到0.99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理论最大粒重(W)显著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可见筛选的WVVmaxVs、Ws和T等灌浆参数值较高的小麦品种在该地区种植有利于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此外,必须考虑到小麦品种、高效栽培方式、管理手段和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才会最大可能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竹制品加工利用水平,以高温水为传热介质,在温度为120℃、130℃、140℃、150℃,160℃,时间为60min、90min、120min的密闭条件下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进行高温热处理,以饱和蒸汽压控制试验的压力环境,研究毛竹材在不同水热处理条件下颜色及平衡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毛竹材表面颜色由明黄色向深咖啡色转变,红绿色品指数(a*)略微上升后下降,趋向于绿色,黄蓝色品指数(b*)逐步下降,趋向于蓝色。总体色差(ΔE*)增大,明度(L*)下降,竹材平衡含水率下降拐点出现在140℃,与热处理时间相比,热处理温度对竹材颜色及平衡含水率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养分在新疆骏枣裂果中的作用,明确影响骏枣裂果的主要因子,为骏枣裂果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主栽易裂品种骏枣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膨大期至脆熟期,叶面喷施N、Ca、K、Mg和B肥的配制溶液,以喷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喷肥处理对骏枣裂果率、生物量特征参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喷肥处理中,K处理的裂果率最高,为15.67%,极显著高于N、Ca和Mg处理,显著高于B处理,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N和Ca处理的裂果率极显著低于CK,分别为6.33%和7.67%。不同喷肥处理对骏枣单果干质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N处理的单果鲜质量显著高于CK和K处理。N处理的果实干物质积累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和其他喷肥处理,K处理的果实干物质积累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CK和其他喷肥处理。各处理对骏枣果实表面色差值L*的影响均不显著;K处理的果实表面色差值a*极显著高于CK,N和Ca处理的果实表面色差值a*极显著低于CK;K处理的果实表面色差值b*显著低于CK,B处理的果实表面色差值b*极显著低于CK。与CK相比,N和B处理后骏枣果实Mn含量显著增高,Ca处理的果实Ca含量极显著增高,K处理的果实K和Fe含量极显著增高,Mg处理的果实Mg含量显著增加。【结论】骏枣果实膨大期至脆熟期,喷施N肥和Ca肥能够延长果实生长期,改善果皮韧性,明显减轻骏枣裂果率;过量施用K肥会导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降低骏枣果皮韧性,易造成果实开裂。因此,应尽量避免过量施用K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盐碱胁迫下施加生物炭和减少氮肥用量对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甜菜抗盐碱栽培及其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桶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其中3个正常施肥处理(各施纯N 180 kg/hm2),分别为黑钙土处理(CK)、盐碱胁迫处理(ALK)及盐碱胁迫下施加3%生物炭处理(N180);4个盐碱胁迫下施加3%生物炭并减少氮肥用量处理,施肥量分别为162 kg/hm2 (N162)、144 kg/hm2 (N144)、126 kg/hm2 (N126)、108 kg/hm2 (N108),在甜菜6叶期开始取样,随后每隔20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分析盐碱胁迫下施加生物炭与减少氮肥用量对甜菜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盐碱胁迫处理显著抑制了甜菜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累积,施加3%生物炭能显著缓解盐碱胁迫对甜菜的影响。N162处理甜菜叶绿素含量较ALK处理高36.9%,N180处理甜菜RuBP羧化酶活性较ALK处理提高16.6%。盐碱胁迫下施加生物炭处理中,甜菜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Fv/Fm)、光系统Ⅱ实际光能转换效率(Y(Ⅱ))、光系统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L)、叶片干质量均以N180处理下最大,且随氮肥施用量的减少逐渐减低,但N162处理甜菜的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Fv/FmY(Ⅱ)与N180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成本认为,在盐碱胁迫条件下施加3%生物炭和162 kg/hm2氮肥能有效提高甜菜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人们也从多放面给予“绿色”与“生态”的关注。但对于“绿色”与“生态”内涵的理解,某些生态学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还有待探讨。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为真正的绿色、生态图书馆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应从建筑、能源、环境等方面入手,在现实中建成。  相似文献   

12.
从参考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入手,从内涵、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性质、服务模式、角色与职责、素质能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参考馆员与学科馆员的异同,提出在当今网络资源庞杂浩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利"与"弊"     
有一次,著名人际关系交往专家卡耐基曾经长期租用红约一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举办一系列的讲座. 但是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饭店让他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当然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他知道跟饭店的人争论是没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4.
15.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经》"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熊十力、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注重吸收《易经》"生生"学说,将生生与创造联系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证创造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人应如何发挥创造性等重要命题,赋予中国哲学新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名士风度"与宋代"圣贤气象"是不同的理想人格类型,它们在价值取向、思想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它们均是古代士大夫人生哲学的体现,故而在士大夫主体意识、名教可乐、性情结构、超越境界等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点,着重论述了二者承传发展的关系与思想逻辑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在我国,地氟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地球化学疾病。研究表明,发病人群与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紧密相关。该研究将以山东省高密市为典型研究区域,对比现有的除氟降氟方法,提出"原位驱氟"的设想,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并且论证该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