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核酸探针技术检测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初步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地送检样品进行检测,发现苗期带毒类型,与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具有同源性,故采用核酸探针技术检测苗期带毒苗是有效的。该技术为我省对虾养殖业的早期诊断及对虾的检疫提供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又称白斑杆状病毒(whitespotbaculovirus)、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e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usisbaculovirus)、日本对虾棒状病毒(Rodshapevirusofpenaeusjaponicus)、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ystemicectodermalandmesodermalbaculovires)等。WSSV为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性最大的病毒,每年因WSSV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元人民币。近年,随着对WSSV认识的逐渐深入,对虾养殖技术有所提…  相似文献   

3.
对虾是我国水产经济动物的一大品种,随着人工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自身抗病力减弱,环境污染,病原体较多,对虾病害已成为威胁对虾养殖业的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我们对养殖对虾主要疾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养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消毒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建立了实用、灵敏、准确的病原监测程序,推广使用快速、灵敏的对虾病毒检测技术(PCR检测方法及核酸探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病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及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筛选感染病毒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病虾体内同工酶的表型变化。用分光光度仪对电泳带扫描分析表明,病虾体内4种同工酶—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型与健康虾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DH、EST、GOT的变化分别反映病虾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3大物质代谢明显紊乱,SOD活性下降,显示病虾免疫防御机能明显衰退。对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对虾病害检测与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6.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俊  董婧  燕惠卿 《水产科学》2002,21(4):40-4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CR扩增产物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台湾报道的白点综合征相关杆状病毒的一对特异引物,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进行PCR扩增,获得了预期的1447bp的扩增产物,将PCR产物用QIAEXII纯化,直接进行序列测定。部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部分DNA序列与台湾WSBV的相关序列的同源性为98.7%,经计算机分析该段基因序列有6个ORF。该PCR引物可以用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及其中相关病毒的检测与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PCR方法制备了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地高辛标记探针,探针长度123 bp,通过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对此探针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cDNA的检出灵敏度为108拷贝,可检出1拷贝的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cDNA的PCR产物.本方法可应用于健康亲虾、苗种的培育和无特定病原(SPF)对虾种群的选育及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剑锋 《齐鲁渔业》2006,23(7):25-25
对虾病毒性疾病有多种,如白斑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等。多年来,科研人员对病毒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得到较多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等,发表了较多提取病毒、改进病毒检测方法等文章。检测方法越来越简易、灵敏,并开发有WSSV、TSV等病毒检测试剂盒。利用现代生物检测技术诊断对虾病毒病对监测养殖生产中的疾病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作用,但各种检测方法大都局限于国家机构的实验室进行,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什么原因使先进的检测技术无法服务于养殖生产?现结合生产以及科研实践进行多方面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用四种试验饵料,其中分别含有1%高纯度的ω-3及ω-6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ω6、亚麻酸C18∶3ω3、花生四烯酸C20∶4ω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ω,DHA)以及一种对照饵料含有5%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ω9混合物对中国对虾(PenaeusorientalisKishinouye)幼虾进行了为期32天的投喂试验,从成活率、蜕皮次数及增重等实验结果可见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中国对虾幼虾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对海捕和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两者都含有大量的ω-3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但是与海捕虾相比较,人工养殖对虾的DHA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较高。上列结果表明在对虾饵料中补充富含DHA的脂肪源将有效地促进对虾增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13.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精子入卵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对虾精子入卵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精子的核物质籍胞吐作用穿过卵黄膜到达卵膜,其余部分则留在卵黄膜外。只有在卵子激活前到达卵膜的精子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余的精子将被卵子激活所形成的胶质层推离卵子。中国对虾精子激活过程,没有发现顶体丝的形成。精子的入卵开始于卵子的皮层反应后期,此时精卵的接触逐渐密切,首先接触部位的卵膜稍有突起,然后开始下陷,同时这一部位的卵膜变得粗糙不平,随后卵膜解体,精子由此进入卵子。中国对虾精子的入卵位置是随机的,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刘岩 《水产学报》2000,24(6):549-553
在中国对虾的血清、肌肉和肝胰提取液中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D),其中,ACP和ALP在肝脏中的活性最高。采用1.0%的聚甘露糖醛多糖作为免疫药物,对中国对虾进行注射刺激后,发现血清中的溶菌和溶血活性有显著提高;肝胰腺中的ACP和ALP活性也有明显增加,在72h,ACP活性由对照组的3.21U.100mL^-1提高到9.69U.100ml^-1,ALP活性由4  相似文献   

16.
对虾抗病性状遗传标记的RAPD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刘萍 《水产学报》2002,26(3):270-274
对人工选育的第3代中国对虾和选育的第1代凡纳对虾进行个体人工感染WSSV后,选取感染WSSV十余天但仍健康的对虾为实验材料,用22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得到抗病性状相关的特异性遗传标记99个。其中中国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出现了18个,片段大小在460-2305bp之间;凡纳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产生81个,片段大小在435-2287bp。77个引物在两种对虾的抗病组扩增出特异性遗传标记,其中有4个引物各获得了三个特异性片段,有13个引物各获得了两个特异性片段,其余61个引物各获得了1个特异性片段。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水解鱼蛋白对中国对虾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对虾基础饲料中用水解鱼蛋白替代0%、5%、10%和15%鱼粉蛋白,制成饲料投喂中国对虾30d,实验结束取样测定对虾生长指标并进行血细胞记数,以肝胰脏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非特异免疫指标,探讨水解鱼蛋白作为免疫增强剂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5%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组对虾肝胰脏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为0.54U/gprot,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替代组(P<0.05);血液中总的血细胞数量最多,血清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替代组(P<0.05),并且特定生长率最高。说明水解鱼蛋白作为免疫增强剂对中国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糖对中国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用海藻多糖(PV911)和北虫草多糖(CP)作为饵料添加剂饲喂中国对虾20d后,测定对其血细胞的吞噬功能和体液免疫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PV911和CP可明显提高中国对虾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吞噬细胞的吞噬率、血清SOD的活力和酚氧化酶的活力,对溶菌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说明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可刺激对虾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naeus monodon -type baculovirus (MBV) infection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larval stages of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BV may significantly retard larval growth and cause mortalities during the larval stage. The MBV-infected larvae of P. monodon varied more in body size than uninfected control shrimp, and were discolour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MBV in larval prawn, histopat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 ) were used. Positive diagnoses were routinely detected as early as the zoea 1 stage when ELISA was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