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价格上涨迅猛,出口效益高,因而池塘养殖和近海增殖发展迅速,2005年山东省海蜇养殖迅速发展到2667 hm~2(4万亩),2006年海蜇增殖1亿尾。由于许多养殖业户和有关人员对海蜇、面蜇、沙蜇区分不了,造成概念上的不清,在此做一介绍,以利于海蜇增养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蜇人工养殖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在北方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区快速发展。人工养殖的品种以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母科、水母属的棉蜇为主。棉蜇是闽蜇自然海域的常见种。从理论上讲,作为棉蜇的天然主产地的福建、浙江沿海应该具有生态地理优势来开展该品种的养殖生产。目前,在包括福建在内的水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海蜇养殖的研究还较少。为此,笔者对福建地区近1、2年的海蜇池塘养殖试验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以期对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季节海蜇的人工养殖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海蜇养殖面积达667 hm2(万亩),2003年迅速发展到2667 hm2(4万亩)。由于海蜇池塘养殖技术尚未完善,成功率只在30%左右,养殖效果高低悬殊,有些池塘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的绝产或赔本,造成损失。因此,海蜇人工养殖需要技术支撑与技术普及。近几年笔者对海蜇人工养殖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在此做一总结,以推动全省海蜇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海蜇养殖面积达667hm^2(万亩),2003年迅速发展到2667hm^2(4万亩)。由于海蜇池塘养殖技术尚未完善,成功率只在30%左右,养殖效果高低悬殊,有些池塘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的绝产或赔本,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5.
海蜇是一种大型水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捕捞强度的日益增加和海洋环境的恶化,海蜇已难形成渔汛,蜇皮和蜇头的市场价格猛涨,于是海蜇人工养殖应运而生。2003年,我区在东营广利渔港利用新开发的池塘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海蜇池塘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近两年,辽宁省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技术的研究、水质中理化因子对海蜇成活率影响的研究、外界因子突变对海蜇性早熟的影响研究、以及不同生物饵料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等科研课题相继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海蜇虾池养殖试验也获得了成功,从此,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全省海蜇养殖规模达到9600公顷,生产鲜蜇710万千克,面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93郾3%和139%;海蜇育苗达到20000米3水体,比上年增长400%,培育海蜇苗种上亿头。目前海蜇池塘养殖成为我省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的同时,我…  相似文献   

7.
<正> 海蜇的池塘养殖是刚兴起的养殖热点,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有些池塘养殖产量低效益差。其主要的原因是池塘内换水条件差造成生物饵料缺乏。海蜇的摄食量很大,即使接种一些生物饵料也是供不应求,从而造成成活率低、个体小,直接影响到产量和效益。本文主要从人工培养生物饵料角度,采取三池一体化即两池养虾一  相似文献   

8.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9.
郑昇阳 《河北渔业》2006,(10):34-37
海蜇人工养殖,由于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快速发展.人工养殖的品种以棉蜇为主.棉蜇是闽、浙自然海域的常见种,因此,从理论上讲,作为棉蜇的天然主产地的福建、浙江沿海应该具有生态地理优势来开展该品种的生产养殖.  相似文献   

10.
马野 《内陆水产》2014,(9):74-76
海蜇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1999年,辽宁省锦州市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进行海蜇土池养殖,首次获得成功。东港市的海蜇养殖起步于2002年,利洋药店于2011年在菩萨庙市场开接触海蜇养殖,当地海蜇养殖起步较早,产量,效益较周边其它地区也要好些。海蜇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围网养殖和室内工厂化养殖。但在东港市主要为池塘养殖。以小岛农场、盐厂为例介绍一下池塘养殖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海蜇池塘养殖现状辽宁省海蜇池塘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锦州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在粗放养虾过程中,养虾池自然纳潮进入了海蜇,同时在沿岸人为抓了一部分海蜇入池,当年14hm2虾池收获海蜇6000~7000kg,开了养虾池塘成功养殖海蜇的先河。由于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熟,近年来人们面临着海蜇自然资源量正逐渐的衰退,海蜇价格的不断攀升,人工苗种、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市场的选择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近两年海蜇池塘养殖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年全省海蜇养殖面积已达5000hm2左右,海蜇育苗水体3000~4000m3,种苗…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沿海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继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后的又一大亮点。笔者经过二三年的反复试验养殖,发现五种外界因素对海蜇生长至关重要。1饵料生物的数量海蜇的生长离不开饵料,因海蜇只摄食活的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其喜爱轮虫和卤虫。在平时的养殖中,人们主要是通过换水和人工施肥来维持水中饵料生物量,以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基础饵料较好,稚蜇摄食量低,海蜇的饵料不成问题。但当伞径长到10cm左右,因其昼夜摄食,摄食量大,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一方面在养成池塘内一角专门用筛绢网围成桡足类培养池,对其施肥,人工管理,及时把桡足类捕捞到养成池,这时海蜇又开始生长;另一方面收购或采捕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效果也非常明显,海蜇迅速恢复生长。可见池塘内饵料生物的存池量,对海蜇的快速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水质管理养蜇先养水,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就必须经常进排水,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一方面,通过进排水,可以补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保证有充足的饵料生物;另一方面,经常性的缓进缓排,不仅可以保证水体肥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天然海蜇资源不断减少,而国内外市场对海蜇的需求量却在不断扩大,因此在丹东地区养殖海蜇正在成为继养虾后的又一热门产业。海蜇繁殖能力强,养殖时间短,收入可观,有些渔民认为养殖海蜇技术简单,条件要求很低,无需防病害,因此只是采取一些粗养的方式进行养殖,结果产量差异很大。去年我市一些养殖户放了3茬苗未见一个成蜇。  相似文献   

14.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生活史搞清楚以来,对海蜇人工育苗、增殖放流作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世纪初针对池塘养殖结构的变化,海蜇池塘养殖被我所作为主要应用研究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2 0 0 3年我省海蜇池塘养殖面积已达80 0 0hm2 ,产量上千万公斤,产值上亿元。但是海蜇池塘养殖的发展并不平衡,有许多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从2 0 0 2年来看全省海蜇养殖成功率不是很高,养殖成功户约占全省的30 % ,面积约占5 0 % ,因此海蜇池塘养殖需要技术支撑与技术普…  相似文献   

15.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近几年,由于海蜇养殖的不断扩大,海蜇苗种的需求量也在加大,人工育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海蜇人工育苗技术要点,供广大生产单位参考使用。 一、自然海区采捕亲蜇 北方沿海海蜇的生殖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而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性腺有2次~3次的排放高峰期。生产中,应在自然种群性腺第一个成熟期,即8月末至9月初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海蜇人工养殖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回捕率低、商品规格小、幼蜇投放密度不准确、水质管理不规范等,笔者通过近两年来对海蜇人工养殖现场进行的跟踪服务,就其养殖技术做如下探讨,以供参考。 一、关于确定海蜇人工养殖模式 根据养殖水体的类型和水源条件等,从业者首先应确定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辽宁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仅十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蜇养殖业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市海蜇养殖面积已达6000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1亿元;2010年,海蜇养殖面积6235公顷,产量15136吨,产值15508万元。但在养殖面积及总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却隐含着危机,本文  相似文献   

18.
王广成  王权 《齐鲁渔业》2003,20(9):11-11
海蜇因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点。但由于受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限制,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且因海蜇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季,货源短缺,价格过高。而利用蔬菜大棚养殖海蜇,可一年四季进行生产,使鲜活成蜇源源不断供应市场,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射阳县拥有海岸线105.95千米,是全国重点优质海蜇产区之一。一、射阳海蜇产业特点射阳海蜇是人工育苗放苗和自然繁殖相结合,大海中自然生长、适时捕捞、科学加工而成的野生海蜇。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射阳海蜇产业呈现以下特点。1.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射阳县已形成海蜇保种育苗、增殖放流、捕捞加工、渔港交易一体化全产业链。全县拥有省级海蜇原种场1家(金洋水产原种场)、省级海蜇良繁场1家(盛海海蜇);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中大量存在天然动物性活饵,能够满足海蜇的正常生长繁殖.但是在池塘养殖中,由于人工放养海蜇密度较大,水体交换有限,饵料种类组成相对单一,水体中自然分布的活饵不能满足海蜇生长需要,需要人工培养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