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詹萍  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46-5847
[目的]寻找产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方法]通过固体培养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考察培养基、生长温度、pH值、产酶时间等主要的影响因子及酶学特性对产纤维素酶酶活较高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筛选得到了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稳定性较好的菌株B5。通过对B5菌的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7.5,产酶的最佳时间为72h;通过对其酶学特性的研究,发现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0℃,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7.5,酶在pH值为7.0~8.0范围内稳定性较高。[结论]初步确定了B5菌的生长特性和酶学特性,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18株木霉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将18株菌株活化处理后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上,在30℃,转速为180r/min条件下摇床培养7d,抽滤,得粗制酶液。通过对滤纸酶活力测定的反应中观察,菌株H4、F1、C11、H2、BI、05、A13分解滤纸务效果较好,然后分别测此7株木霉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综合比较后,筛选出H4、F1和C113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青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6-11947
[目的]为获得纤维素分解菌,以研究其在有机物质资源的利用上的应用。[方法]通过固体培养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从腐烂的含菌秸秆、腐叶、朽木和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并对它们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内切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均较高的3株细菌和4株真菌。将7个菌株分别接种到不同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经3d培养后测定其CMC酶活,可发现不同菌株对同一碳源产生的酶活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利用能力也不同。[结论]测定各菌株在不同纤维素碳源中的纤维素酶活力并将其应用于相应行业,这在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67株细菌,并从中选出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将这些菌株接种到纤维素培养基上,在p H 5.5和28℃的条件下,利用刚果红染色溶液进行染色后,测其水解透明圈与菌落的比值的大小,进行初步筛选。将这些初筛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摇床培养后,制得粗酶液,并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力测定和滤纸酶(FP)活力及β-葡萄糖苷酶(BG)。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对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最终筛选出曲霉A25(Aspergillus sp.)这一株菌株,最适酶活温度为50℃。产纤维素酶酶活力分别为:CMC酶活达2 340.92 U/m L;FP酶活达2.66U/m L;BG酶活达164.72U/m L。  相似文献   

5.
以水牛瘤胃内容物及粪便为材料,用羧甲基纤维素平板初筛及刚果红染色法复筛,筛选出具有产纤维素酶的细菌21株,进一步筛选得到1株高产纤维素酶细菌,命名为CP-10.初步鉴定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在以1.0%的麸皮为碳源、1.0%的蛋白胨为氮源、初始pH值为6.0、37℃的条件下,其产酶量最高,能够在6h内崩解滤纸,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可达16.8 U/mL.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延安市宝塔区杨家湾长期堆积牛粪和秸秆的腐殖土中筛选到17株纤维素降解菌,经刚果红培养基、赫奇逊培养基复筛,得到TC-2、TC-4、TC-5、TC-6、TC-8、TC-11、TC-12、TC-13共8株可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对其进行纤维素酶活力(CMCA)和滤纸酶活力(FPA)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C-11产生的两种酶的酶活力均较高,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7.
一株嗜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海南热泉附近腐烂朽木及土壤,筛选分离到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纤维素分解菌WQ-50,经生理生化特性及遗传分析初步鉴定其为环状芽孢杆菌属菌株。当以复筛培养基发酵培养时, 该菌株在55℃、pH 6条件下生长较好。在该条件下,以经碱预处理的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5 d时产酶达到最大值,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6.8 IU/mL,滤纸酶活性为3.5 IU/mL。  相似文献   

8.
采集牛粪及其堆肥样品,通过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培养基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得到1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菌株F12,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llium)。对该株真菌进行了产纤维素酶的适宜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培养时间和温度等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F12菌株的适宜碳源为麸皮和微晶纤维素复合碳源,氮源为硫酸铵,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在5~6之间,接种量为5%左右,培养时间120 h,培养温度30~35℃。在此条件下,该菌株的CMCase活性达到47.5 IU/mL,FPA活性达11.1 IU/mL。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占植物体干重的35%~50%,由于纤维素水解、利用较困难,若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该研究以常年堆放秸秆的腐殖土壤和果树下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初筛、羧甲基纤维素(CMC)平板复筛,筛选出12株具有降解纤维素功能的菌株,其中4株具有较明显的透明圈,且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和滤纸酶活力(FPA)较高.采用紫外线诱变育种得到3株CMC酶提高较多的突变株,其中突变株的CMC酶活较原始菌株提高最达到57.4%.  相似文献   

10.
牛粪堆肥中好氧纤维素降解菌群及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0℃下牛粪堆肥中的好氧纤维素分解菌群进行了研究,发现牛粪堆肥中纤维素的降解是各菌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细菌、放线菌和霉菌都有降解纤维素的能力。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虽多,但产酶量不高,而霉菌的种类虽少,产酶量却较高。从中挑选一株产酶量最高的曲霉WQ作为试验菌株,该菌最佳碳源是微晶纤维素 稻草粉,最佳氮源是蛋白胨 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起始pH值为5.5,在生长第8d产酶量最高,产生的纤维素酶在60℃下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高效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为纤维素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对通过筛选培养基从森林湿泥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细菌,采用刚果红染色、革兰氏染色和生化特性及16S rDNA进行鉴定,并对菌株产酶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获得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L-30,该菌株在pH4.8、50℃条件下的酶活力为4.25 U/mL,经鉴定L-30为蜡样芽孢杆菌.酶学性质研究表明,L-30菌株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为6.0,最适温度为50℃,该条件下酶活力最高,达4.95 U/mL,该酶对CMC-Na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L-30菌株在最佳生长条件下,于接种后48 h即可达到产酶高峰,L-30菌株的产纤维素酶能力能稳定遗传.[结论]分离到的L-30为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蜡样芽孢杆菌,其酶学性质好,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腐败稻草草垛下土中筛选出1株纤维素酶CMCase(羟甲基纤维素酶)和FPA(滤纸酶)活力较高的菌株C-4-1-1,试验结果表明,其生长最适pH值为4.0~6.0,最适温度为28~35 ℃,好氧,在CMC筛选平板上生长良好.温度、起始pH值、碳源,氮源等都对菌株C-4-1-1产酶有较大的影响,产酶最佳条件为温度35 ℃,起始pH值4.5,碳源为稻草,氮源组合为蛋白胨+酵母膏.  相似文献   

13.
选取绿色木霉化L4C作为纤维素酶的生产菌株,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 H对液态发酵方法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化L4C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酶产量影响最大,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分别以稻草粉—纤维素粉混合物和硫酸铵为碳源和氮源,初始p H 5.0,接种量15%,28℃培养5 d。在最佳产酶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1 315.16 U·m L-1,滤纸酶活性为1 282.77 U·m L-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刚果红染色鉴定法,通过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碳源的分离培养基初筛和以桑枝粉为碳源的复筛培养基复筛,从桑园地边垛叠腐烂桑枝下土壤中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的真菌P1,并对其酶学性质和对桑枝的降解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1能有效降解桑树枝条,最适生长pH值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2℃。产生的纤维素酶为复合酶系,具有滤纸酶(FPAase)、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FPAase在发酵4 d活性最高,可达10.695 U/mL;β-葡萄糖苷酶在6 d出现活力高峰,达18.188 U/mL;CMCase活力变化相对平缓,4~10 d酶活力变化不大,保持在9~11 U/mL之间。FPAase和CMCase均有较好的温度和pH适应性,在40~60℃和pH值4~6的范围内均有较好活性。以CMC-Na为底物时P1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分别为0.082 9 mg/(mL·min)和0.554 5 mg/mL。基于形态学和18S rDNA序列鉴定P1为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撕裂蜡孔菌是一种典型的木腐菌。该菌株有较好的酶活性和温度及pH适应性,能有效降解桑树枝条。  相似文献   

15.
从柑桔园采集柑桔叶片,土壤和果实样品,通过CMC-Na平板初筛及酶活性复筛,得到1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细菌SB3。该菌株来自土壤,为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菌落白色,不产生色素。SB3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5。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菌株SB3纤维素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8.0,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宁波洋沙山海域采集样品,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共筛选到23株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根据复筛结果,选择其中一株高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海洋细菌MB117进行深入研究。经16S rDNA鉴定,MB117为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细菌。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MB117菌株培养的最适pH为7.0,1%接种量和10%装液量最利于产酶,低温有助于菌体生长和产酶。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酶反应的最适pH为9.0,pH 7.0~10.0范围内酶活力均可保持在85%以上;MB117菌株CMCase不耐高温,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 ℃。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界采集到的各种样本中分离纯化纤维素酶产生菌,运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将通过初筛的菌株进行摇瓶液体培养,测定各菌株的酶活,筛选出了一株酶活较高的纤维素酶产生菌.通过对该菌株在不同产酶条件(包括碳源、氮源、pH、温度、发酵时间)下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酶活(FPA)的测定,发现其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为麸皮作碳源,黄豆粉作氮源,pH 6.5.在30℃下培养92 h.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条件下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界中腐烂的枝条、朽木为材料,经过多代分离、筛选,获得4株可降解利用纤维素的真菌,分别标记为F-1、F-2、F-3和F-4.生长速率和纤维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4株真菌都能较好地利用培养基中的纤维素类物质,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或滤纸为唯一碳源的平板培养基上长势良好,能使滤纸快速裂解;4株真菌对蔗糖的利用效果好于葡萄糖,适宜的富集增殖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在MS无机盐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发酵培养基中,各菌株具有不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中F-1的羧甲基纤维素(CMCase)酶活最高,F-4的滤纸酶活力(FPase)最高;在单独的杂草、木屑培养基上,4株真菌均能迅速生长并大量增殖,其中以F-1和F-3生长速率最快。因此,初步认为4株真菌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能力都较强。  相似文献   

19.
筛选对废弃苹果枝条具有降解作用的细菌,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首先利用稀释涂布法从采集的带菌苹果枝段中分离,再通过羧甲基刚果红培养基和复筛培养基挑选出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利用发酵培养基验证筛选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进行腐烂病(Valsa mali)的对峙试验并测定其生防潜力,最后通过菌落形态、显微观察和gyrA序列的16S rDNA分析对细菌进行鉴定。从采集的苹果枝条中共分离出3株细菌,其中X-2菌株对苹果枝条具有降解作用,其最适生长pH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左右。菌株分泌产生的滤纸酶(FPAase)、β-葡萄糖苷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高达(12.78±0.03) U/mL、(8.63±0.64) U/mL和(8.36±0.02) U/mL,枝条纤维素降解率高达12.36%±0.44%,经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Blast 同源序列检索,得出该生防菌株X-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X-2可以满足废弃苹果枝条的降解需求,其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有望应用于碱性地区废弃枝条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20.
对北极海冰获得的14株低温微生物进行培养条件和胞外水解酶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为15℃和20℃左右,最适pH在8.0左右,在酸性条件下几乎不生长。生长需要一定浓度的盐,在3%NaC l的培养基中能很好的生长,而在没有NaC l的培养基中不生长。(2)14株菌株能不同程度的分泌胞外水解酶。(3)菌株i429,i539在低温下产纤维素酶的活力最高,具有低温酶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