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制作一种新型的低糖保健豆浆,以富硒茶粉、木糖醇和黄豆为主要原料,研究其对富硒低糖豆浆制品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标准,确定最优的富硒茶粉、木糖醇、黄豆和水的质量比。富硒低糖茶豆浆的最优配方为黄豆100 g、水1 000 g,富硒茶粉1.5 g、木糖醇3.0 g。按照此配方制作的豆浆为均匀的奶绿色乳浊液,有光泽,茶香和豆香味浓郁,口感浓厚,细腻爽滑,风味协调,其感官评分为(95.78±3.29)分。  相似文献   

2.
了解恩施富硒茶中硒的有效溶出率及有机硒的含量。按SB/T10157茶叶感官评审方法测定硒的溶出率、按照GB5009.93食品中硒的测定方法测定总硒、按照DBS42/002-2014规范性附录A的方法测定有机硒。恩施富硒茶硒总溶出率为53.88%,总硒平均含量为77.62μg/100g,有机硒平均含量73.42μg/100g,占总硒含量的94.22%,证明恩施富硒茶不仅是优质富硒茶,而且是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有效成分及其民间应用为基础,以北五味子叶为主要原料,以山葡萄叶、银杏叶、山楂叶为辅料,经过杀青、烘焙后调配复合保健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保健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溶出率,结合口感和汤色等指标确定最佳配比为1.0∶0.4∶0.2∶0.4.此配比的复合保健茶的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较多,提高了营养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
富硒黑花生乳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英  赵士豪  陈连文  关中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74-2074,2110
通过正交试验对富硒黑花生乳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料水比为1∶15时,加入蔗糖脂肪酸酯0.25%、单硬脂酸甘油酯0.20%、羧甲基纤维素钠0.10%、白砂糖8%的富硒黑花生乳感官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富硒茶油的主要功能,富硒茶油的营养成分,富硒油茶开发的概念,阐述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的意义,分析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出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采集生产于湘西吕洞山区的保靖黄金茶,对于人工增硒和天然富硒茶叶中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茶汤中硒溶出率进行比较分析,找寻其中相关性。结果表明:喷施植物富硒强化剂增硒效果显著,规范使用可以达到《富硒茶》GH/T 1090-2014含硒量:0.2~4.0mg/kg标准要求;人工增硒茶叶中平均有机硒占总硒比值:81.6%,天然富硒茶叶中平均有机硒占总硒比值:92.8%,表明人工增硒比天然富硒茶叶有机硒比值低10%;人工增硒茶浸泡后,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33.8%,天然富硒茶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14.0%,说明人工增硒茶是天然富硒茶的茶汤中硒的平均溶出率2.4倍,与亚硒酸钠等无机价态比有机价态更易溶于水正相吻合;按照SB/T10157《茶叶感官评审方法》,根据计算人工增硒茶和天然富硒茶,一杯茶汤中含硒0.16~0.25ug。说明富硒茶叶可以满足人体补硒部分需要,是一种安全、生态摄取微量硒元素的绿色饮品。  相似文献   

7.
以安康市汉阴县产富硒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为原材料,通过3种食用菌酿醋工艺进行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而获得较高品质的富硒杏鲍菇醋。与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醋进行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综合对比,确定参照宣木瓜果酿醋工艺酿造的富硒杏鲍菇醋工艺为最佳,以此工艺酿造的杏鲍菇醋风味醇正、醋体丰满、淡黄透明、富含微量元素硒及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安康市是中国优质天然富硒区域,安康富硒茶是安康市五大特色产业之一。介绍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概况,指出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审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安康市16个茶产业主导村,提出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壮大安康市富硒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农民受益原则,进一步发挥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扶贫作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茶产业与旅游、电商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申请使用"安康富硒茶"区域品牌,重视创建企业品牌;强化政策支撑,从资金、人才、用地、金融等方面服务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富硒肥对茶树的影响及新型硒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硒是一种优质硒源,富硒茶生产对人体硒的摄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施用硒肥提高茶叶硒含量是生产富硒茶的科学途径,新型硒肥的发展为优质富硒茶的生产提供了基础,但不同硒肥对茶树的影响机制不同。综述了硒对茶树的作用、影响茶叶硒含量的因素、硒肥施用现状等,同时探讨了缓控释硒肥、纳米硒肥、微生物硒肥、螯合硒肥4种新型富硒肥料在茶树上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新型硒肥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富硒茶的生产及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控量富硒茶研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出在不同富硒土地上,用人工施用无机硒,生产以有机态硒为主,含量较高,量值可控的新式富硒茶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可为不同缺硒区生产不同含硒量的富硒茶。为进一步彰显陕西富硒茶特色,迈出了一步。经推广应用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富硒茶油的营养成分、主要功能及富硒油茶开发的概念,阐述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的意义,分析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的资源优势,提出了赣州市发展富硒油茶的对策,以期加快富硒油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富硒小麦幼苗、绿茶、枸杞子、菊花和三七花为材料,研制富硒麦草茶。采用观感评价及口味品尝方法,确定麦苗杀青条件与富硒麦草茶原料配比。结果表明:对小麦幼苗喷洒200 mg/L亚硒酸钠溶液,小麦生长良好,嫩绿,富硒;麦苗最佳杀青温度为90℃,用2%异抗坏血酸钠和0.6%柠檬酸护色效果最好;按60%麦苗、20%绿茶、12%枸杞子、5%菊花和3%三七花的配比制成的茶,外观和口感最好。  相似文献   

13.
论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的来源,分析富锌富硒茶中的微量元素锌、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指导该有机茶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物以"硒"为贵,人以"硒"为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一些富硒农产品如富硒米、富硒甘薯、富硒水果、富硒茶等备受青睐。富硒栽培在改变农产品营养结构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传统的种植业带来了"硒旺之路"。本期《专题策划》带你认识发展中的富硒  相似文献   

15.
富硒茶硒的浸出率及其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高硒土壤茶园、低硒土壤茶园、传统制茶工艺、制茶新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茶叶含硒量对富硒茶硒的浸出率无显著影响,制茶工艺对茶叶硒的浸出率影响显著,传统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为12.40%~19.58%,红茶高于绿茶。笔者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富硒茶硒的浸出率为19.41%~29.38%,硒的浸出率提高50%。不同来源的富硒茶中近80%以上的硒为有机硒,并主要呈蛋白质结合态。富硒茶粗蛋白质中胱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随茶叶含硒量提高而增加。不同来源的富硒茶含硒蛋白SDS-电泳带分析表明,富硒茶的化学性质相似,低硒土壤茶园通过施用硒肥,经茶树生物转化生产富硒茶与天然富硒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生产富硒茶叶的施用肥料及最佳施用量,为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试验以水灵1号和福云6号两个茶叶品种为材料,分别施用4种不同硒肥处理,对比茶叶增硒效果。【结果】在本试验处理条/kg),说明供试硒肥在推荐用量下均能满足富硒茶叶生产要求;供试4种肥料中,锌硒葆牌含硒叶面肥对茶叶增硒效果最好;处理1-3条件下,福云6号茶叶硒含量较水灵1号分别相对高出69. 7%、39. 6%、19. 9%。【结论】叶面增施硒肥是生产富硒茶叶有效措施,锌硒葆更适合用作富硒茶叶生产/667m2,兑水50kg叶面喷施;福云6号对外源硒肥更敏感,茶叶硒含量增加显著,是适合用作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西茶叶主产区茶园富硒情况、开发富硒茶和制订相关栽培技术规程,对广西凌云、乐业、桂平、昭平4个茶园土壤和茶叶含硒量进行调查。分析了影响富硒茶栽培的土壤含硒量、种植品种、土壤p H、有机质含量、采摘季节和等级等主要技术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富硒茶生产调控措施,并从外源施硒的方式和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汤中硒含量,并分别研究了冲泡温度、冲泡时间、料液比、冲泡次数、冲泡水质等因素对紫阳富硒茶冲泡过程中硒溶出的影响,以期为指导紫阳富硒茶的科学冲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冲泡温度为100℃,冲泡时间为3 min,料液比为1∶100 g·mL-1,冲泡次数为2次,冲泡水质为农夫山泉水时,紫阳富硒茶中硒溶出较多,尤其冲泡水质为农夫山泉水时硒的溶出量达到最大值为4.0989μg·L-1。  相似文献   

19.
富硒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城县红壤丘陵区富硒土壤的有利条件,根据富硒食品的要求,从选地、建园、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富硒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紫阳县丰富的夏秋季富硒茶叶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介绍了现代茶食品的类型及特点,指出作为富硒以及优质茶叶产区,紫阳县应利用夏秋季茶叶开发富硒茶食品,从而拉长茶叶产业链,促进当地茶产业和富硒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