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尾皇冠鱼,学名Aequidens rivulatus,英文名Green Terror,1999年从南美输入我国香港,不久传至大陆的广州、天津、北京等地。2000年在国成功繁殖。2002年冬季,在北京的全国观赏鱼会展中,北京昌平立水桥热带鱼养殖场养殖的红尾皇冠鱼,以其特有的丽姿,获得中型鱼组第一名。从此,红尾皇冠鱼由市场的“冷面孔”,逐渐成为鱼友们的“热情侣”。  相似文献   

2.
红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Linnaeus)又称美国红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首次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引进红拟石首鱼进行网箱试养,作者就养殖技术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3.
吴青  代丽 《海鲜世界》2007,(3):67-71
[学名]宽鳍,Zacco platypus(Temminck et Schlegel),英文名:Pale chub.[别名]桃花扳、桃花郎、双尾鱼、红车公、红翅子、白糯鱼、快鱼、石鱼、七星仔、红鳞子、红刺子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拟石首鱼海水网箱养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拟石首鱼又称美国红鱼,原产墨西哥湾和美国西南部沿海,於1987年5月我国台湾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一批红拟石首鱼。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均相继进行养殖试验,均获成功,本文作者就红扩石首鱼海水网箱养殖技术作扼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红剑养殖     
李毅 《海鲜世界》2007,(2):32-35
20世纪80年代初,高鳍红剑尾鱼经香港输入大陆,20多年过去了,高鳍红剑尾鱼依旧是热带观赏鱼中一个重要的品种,以其壮硕、豪华的主要特征惹人喜爱。所以,在观赏水族中,人们早已把高鳍红盥尾鱼看成是一个单一品种,来单独鉴赏它。在1990年唐复安先生编著的《热带观赏与养殖》和1996年郁倩辉先生编著的《热带鱼养殖与观赏》书中,把 “高鳍红剑尾鱼”从“剑尾鱼”的章节中分离出来单列,重点论述,就足以证明了高鳍红剑尾鱼在人们心中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6.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洪玉 《齐鲁渔业》2007,24(6):37-39
星洲红鱼是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中种间杂交的一个品种,原产地新加坡。体色粉红,没有黑斑或极少黑斑,体形与奥尼罗非鱼相似,个体大,头小,背高,体宽,肉厚,腹膜洁白。星洲红鱼食性为杂食性,耐低温能力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引进养殖试验2年来,证明该鱼肉质好,养殖优势明显。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鱼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易养殖等优点,2006年笔者进行了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养殖对比试验,通过试验比较两种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饵料系数、产量、效益和营养成份,为星洲红鱼的推广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蒙古红鲌俗称红尾巴梢、红尾鱼,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也是堵河水域的主要土著鱼类,该鱼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且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自2010年以来,红尾鱼在堵河沿线的各县、市(区)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地高效养殖鱼类品种之一。红尾鱼池塘主养亩产量可达250~350千克,亩可盈利3500~4000元,最高亩产量500千克;水库或池塘套养一般亩产量50~100千克,亩可盈利800~1500元。特别是近几年来,红尾鱼的人工繁育获得了成功,突破了苗种供需的瓶颈。人工繁殖的鱼苗当年  相似文献   

9.
鱼刺构形对无骨鱼片加工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品种的鱼其鱼刺的构形各不相同,直接影响无骨鱼片加工中的解冻、去刺、剖片工艺。本文对生产实际中的各类鱼按鱼刺构形进行分类,并对各类鱼的最佳去刺、剖片、解冻工艺进行讨论,为生产实际提供参考。一、鱼刺构形分类1、脊刺类型(1)连接脊椎纵向鱼刺类鱼:这类鱼占大多数,目前水产品生产加工中常见有红鱼、鲽鱼、美国红鱼、罗非鱼等。(2)连接脊椎斜侧向鱼刺类鱼:主要有竹荚鱼、银鲷等。  相似文献   

10.
眼斑拟石首鱼俗称美国红鱼、红鼓、白花鱼、红鱼、斑点鲈、尾斑鲈。属鲈彤目、石首鱼科、拟厂首鱼属。  相似文献   

11.
红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a(Linnaeus)又称美国红鱼,原产墨西哥湾和美国西南部沿海。於1987年5月我国台湾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一批红拟石首鱼。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均相继进行养殖试验,均获成功。本文作者就红拟石首鱼海水网箱养殖技术作扼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观赏鱼养殖爱好者的逐渐增多,市场原有的观赏鱼品种已不能继续满足爱好者的需求了,近年来,许多新品种观赏鱼被业者逐渐开发、繁育,并成功推广,剑尾鱼便是其中一例。 提起剑尾鱼,想必养鱼爱好者都不会陌生,如红剑、双尾剑、蓝剑等。近几年,剑尾鱼发烧友逐步改良出了一些新品鱼,如大正三色剑、红白剑等,现笔者就对近期养殖的一些新品种剑尾鱼的饲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作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眼斑拟石首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俗称美国红鱼(red fish)、红拟石首鱼、黑斑石首鱼、黑斑红鲈、斑尾鲈(spot-tail bass)、红鼓鱼(red drum)、海峡鲈(channel bass)等,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系暖水性、广温、广盐、溯河性鱼类。原产于美国东南海岸,我国台湾和青岛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引进此鱼,目前已在我国南方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大面积养殖,是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优良种类。本文简要介绍眼斑拟石首鱼全人工育苗技术。1 亲鱼成熟及产卵量1.1 …  相似文献   

14.
翘嘴红鲌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名翘嘴巴、大白鱼等。由于该鱼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所以曾经将该鱼作为我国渔业的危害种类。但由于翘嘴红鲌分布广泛,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味美洁白,被称为鱼中上品。同时,翘嘴红鲌能将小型野杂鱼类转化为经济价值高的鱼肉蛋白,在湖泊和水库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个品种,国  相似文献   

15.
《海鲜世界》2005,(1):25-27
红绿灯鱼的学名为Hyphessobrycon innesi Myers,中文名为红绿、鱼巴脂鲤,分类上隶属脂鲤科(Characidae).其俗名尚有霓虹灯鱼、红莲鱼、红绿霓虹灯鱼、红灯鱼、鱼巴脂鲤。英文名为Neon tetra。  相似文献   

16.
星洲红鱼是罗非鱼的变种,该鱼由新加坡、台湾等地养殖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良繁育而成。为了加快我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2007年我县引进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试验表明,星洲红鱼生长快、抗病力强、易养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宣布蛇河的红大马哈鱼有濒临灭绝的危险。这意味着该品种将受到联邦法律的保护。成千上万红大马哈鱼过去每年从太平洋上溯哥伦比亚河至蛇河,然后进入红鱼湖爱达荷州的小溪产卵。近几年,上溯蛇河的红大马哈鱼的数量日益减少。到1990年,鱼都不见了。1991年,发现有四条鱼上溯,一雌、三雄。科学家说,蛇河红大马哈鱼的将来系于这条雌鱼。他们计划靠她来繁殖后代。该鱼  相似文献   

18.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俗称“白条鱼”、“翘嘴巴”,是闻名的“太湖三鱼”(银鱼、白虾、翘嘴红鲐)之一。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鲐亚种,红鲐类。典型的凶猛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小水系。其以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誉称鱼中上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近几年需求逐渐增大,市场价格较高,人工养殖颇为盛行,使不少渔民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红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育苗及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彤霞 《海洋渔业》2003,25(1):34-36
美国红鱼(Csiaenops ocellat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亦称眼斑石首鱼、红鱼、红姑鱼、黑斑红鲈、大西洋红鲈、斑点尾鲈等,系暖水性、广温、广盐、溯河性鱼类。该鱼原产于美国东南海岸,我国台湾和青岛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引进此鱼,目前已在我国南方及北方部分地区大面积养殖。该鱼生长快、适应性与抗病力强、耐低氧,能在海水、咸淡水和淡水水域中养殖。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五个品系耐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条件下,对罗非鱼五个品系,即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78”品系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尼奥鱼和红罗非鱼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96h半致死盐度(MLS-96)、平均成活时间(MST)及50%成活时间(MT50)三个耐盐指标上,五个品系罗非鱼的耐盐性表现为“奥利亚”>红罗非鱼>尼奥鱼>“吉富”>“78”。在盐度为16‰的咸淡水中,“奥利亚”、红罗非鱼、“吉富”和尼奥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78”,绝对增重率的大小顺序是“吉富”>红罗非鱼>“78”、尼奥鱼>“奥利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