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茶树内生防病和农药降解菌的分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健叶和病叶上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茶树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各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为2.9×106~39.4×106cfu/(g?fw)。内生细菌的生物功能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L2的拮抗能力强,先接种菌株TL224h后再接种茶轮斑病菌的防病效果好;同时菌株TL2对氯氰菊酯也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另外菌株TL2能在茶树上内生定殖。经鉴定,菌株T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茶树内生细菌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观音、黄旦、毛蟹等9种茶树品种一年生有性系苗和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对茶树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的根、茎、叶中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内生细菌数量在茶树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侧根〉主根〉茎部〉叶片。器官间内生细菌数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茶树有性系后代和无性系品种器官间内生细菌数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0.8%和31.9%。茶树有性系后代的侧根和主根的内生细菌数量多于无性系茶树品种;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茎部和叶片内生细菌数多于茶树有性系后代。  相似文献   

4.
茶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某一时期或全部阶段内生活在植物体内的、但对寄生植物组织并不引起明显的病害症状的真菌。目前,有关植物内生真菌生物学、生理生态学、次生产物化学的研究日益增多,显示了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茶树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要开发茶树内生真菌,首先是从茶树体内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其次是对这些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定,本文就茶树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方法作了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茶树内生真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系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而盐碱地大豆根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鲜有报道。本文以大庆盐碱地大豆根系为材料,分离纯化大豆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比色法测定内生细菌的抑菌能力和分泌IAA能力,选取抑菌谱广且分泌IAA能力强的株菌,通过检测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性质、结构基因和功能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大庆盐碱地大豆根内分离获得的一株内生细菌DCX,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对玉米新月弯孢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禾谷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0.00%、78.12%、56.25%、43.75%,分泌IAA的能力为2.56±0.41μg·mL-1(n=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DCX菌株属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在pH11、NaCl浓度 10%的NA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为盐碱地的作物病害防治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6.
茶树喜酸耐铝,且低浓度的铝促进茶树生长,然而其调控机理并不清晰。从耐铝促生菌的角度,探究其可能的原因。以铝处理的茶树根系为材料,经分离鉴定,得到可培养的内生细菌38株,其中厚壁菌门27株,放线菌门11株。从利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对3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8株内生细菌都有一种以上的促生能力,其中厚壁菌FBA、FPC以及放线菌AMM、ACP032155等菌株的综合促生能力较好;38株内生细菌在1 mmol·L-1 Al3+浓度下均能存活,其中放线菌AME2耐铝能力最强,在8 mmol·L-1 Al3+浓度下仍能存活,说明铝能促进茶树耐铝促生菌的生长,从而间接促进茶树的生长,为选育具有显著耐铝促生能力的茶树内生细菌用于茶树的栽培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人参两个栽培品种园参和移山参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新鲜园参和移山参根经酒精和次氯酸钠消毒后,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根据菌落形态和孢子等形态特征,结合真菌的5.8S和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从人参中共计分离到内生真菌48株,园参中分离得到27株,移山参中分离到21株。通过形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15株,分为14个分类单元,归属到8科9属12种。不同栽培品种的人参内生真菌形态各异,表现出了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抗茶树冰核细菌内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树内生菌中进行了冰核细菌拮抗菌的筛选,得到菌株Y1,通过对菌株Y1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βS rDNA序列测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Y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本研究获得了茶树内生拮抗菌株,明确了菌株Y1的种属,有利于冰核细菌生物防治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大豆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不同地点采集大豆,从不同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用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对病原真菌做皿内拮抗试验,经过两次筛选有生物拮抗活性的内生菌菌株。结果表明,从大豆各种组织中分离得到137株内生细菌,其中2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经初步鉴定2菌株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病促生的内生性细菌菌株,提高油菜的抗病性,对武汉地区甘蓝型冬油菜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油菜样本中共分离得到134株内生细菌,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属于18个细菌属中的33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占优势,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46.27%、15.67%和11.94%。油菜根、茎和叶内生细菌分离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47、2.808和2.356,辛普森指数分别为0.956、0.939和0.907。经过平板筛选、离体叶片筛选以及活体油菜接种筛选,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CanL-30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eria biglobosa)有拮抗作用,还具有稳定的抑制核盘菌的效果。进一步试验表明,菌株CanL-30主要通过产生抗真菌物质抑制核盘菌生长。研究还发现CanL-30能促进拟南芥和油菜生长。上述结果说明冬油菜存在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从中可以筛选得到防病促生的细菌菌株。  相似文献   

11.
绿茶及茶多酚抗人轮状病毒的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国营  何丽娜 《茶叶科学》1994,14(2):155-158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人感染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用绿茶及茶多酚对人轮状病毒进行了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茶和茶多酚稀释浓度分别在1:100(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200μg绿茶)和1:8(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6.25μg茶多酚)时,表现对该病毒的完全抑制作用,使正常细胞不受病毒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茶汤浓度和茶多酚的浓度成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绿茶茶汤在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多酚为材料,研究了茶多酚浓度、溶液pH、溶剂、金属离子(Ca2+、Al3+)和热处理对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当溶液pH=7.4±0.2、茶多酚浓度为3βmg/ml或溶剂采用50%乙醇水溶液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金属离子(Ca2+、Al3+)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响游离茶多酚浓度而降低其荧光强度;加热处理能显著增大荧光强度。当茶多酚浓度过高(>3βmg/ml)或pH>8时,能导致最大发射峰位置显著红移,其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此外,溶剂极性显著地影响激发峰的形状和荧光强度,但对最大发射峰位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微量热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及与DNA的亲合作用,作出其热谱图,得出各种浓度下茶多酚的抑菌情况和DNA亲合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20 g/ml时,茶多酚对产气杆菌的作用十分显著。3.3 mg茶多酚与12.6 mg DNA相互作用的亲合热效应为-0.003J。  相似文献   

14.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茶色素酶法工业化生产(简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汪东风  程玉祥 《茶叶》2001,27(4):25-26
利用茶多酚工业化生产设备,经适当改进,运用酶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天然茶色素的工业化生产,茶色素得率为10-12%,茶黄素(TF)及茶红素(TR)含量分别达20%及30%,成本仅为工业化和平茶多酚1.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7.
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向群  陈瑞锋 《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
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研究表明,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解吸性能,优于AmberliteXAD─7和日本HP─21。经这两种树脂静态吸附后,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可达60%左右(对照仅为26.6%,用日本《茶分析法》修改法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茶多酚制品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茶叶及其提取物对吸烟和被动吸烟诱发的肺癌及相关肿瘤预防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理,提出通过将不同茶类的茶多酚提取物用于吸烟与被动吸烟诱发的肺部损伤及肺癌治疗对比,与防癌、抗癌开发热点的茶多酚单体——EGCG比较,获取防癌、抗癌活性相对较强的茶多酚混合体,并为广大烟民饮用合适的茶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醇化时间对茯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湖南益阳某茶厂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生产的一级茯茶为原料,对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等呈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减少,黄酮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氨基酸含量则变化不明显。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醇化时间的延长,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