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储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及其茶汤饮用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普洱茶储藏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梯度下,研究储藏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菌落总数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减少趋势;茶多酚含量和菌落总数都是先增加,储藏15 d左右又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总体变化较小,一直低于国标GB/T 5749—2006可允许的最低标准(≤1μg/m L);储藏20 d时普洱茶微生物种群数量达到9.11×1010CFU/L,远远超出国家标准,35%潮水量,25℃温度环境下增加最快。综合评价认为,普洱茶自身含水量高,储藏环境温度过高,长时间储藏会增加普洱茶饮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以市售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检测普洱茶茶叶和冲泡后各批次茶汤中细菌总数,并采用形态观察与生化试验对从普洱茶汤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多于普洱生茶茶样,同时散茶中细菌菌落数高于紧压茶;普洱茶第一泡茶汤中细菌菌落数超过GB/T19296-2003小于或等于100 CFU/mL的规定值,且从第一泡茶汤中能检测出致病菌,而其他冲泡批次茶汤中细菌的菌落数与种类都符合安全标准,适合饮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普洱茶和三七皂甙为主要原料,对普洱茶浸提液的澄清工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澄清剂的不同添加量、茶汤pH、茶汤温度、静置时间,测其透光率,选择出最适的澄清工艺条件;通过配方筛选选择出最佳配方;并对普洱茶三七口服液进行稳定性实验和对其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升普洱茶三七口服液中加入4 g三七皂甙、20 g普洱茶、9.45 mL/50mL的蜂蜜、0.05%Vc, 经115℃ 20 min灭菌处理,其感官品质最佳;普洱茶三七口服液在37-40℃,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保存90 d,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微生物指标符合产品的卫生标准,推测普洱茶三七口服液在常温下保质期达2年。该研究结果为普洱茶多元化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普洱茶进行不同程度的冲泡处理,对处理前的普洱茶样品和处理后的茶渣样品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和茶褐素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综合3项指标来看,日常饮用普洱茶冲泡10泡左右是较为科学的,11泡以后可通过延长冲泡时间来获取较多的内含物质;且通过冲泡,普洱茶中的主要内含成分茶褐素的获取率高于茶多酚。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冲泡方法对白茶茶汤主要生化成分溶释的影响,测定不同醒茶次数处理后茶汤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溶出总量,并进行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醒茶冲泡可明显提高第1泡茶汤中茶多酚含量,降低第2~4泡茶汤中茶多酚含量;醒茶一次冲泡可明显提高第1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第3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醒茶两次冲泡显著降低了第2泡、第3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醒茶一次和两次处理明显降低了第3泡茶汤中黄酮类含量,对其他泡次影响不大;醒茶一次处理明显降低了第1泡茶汤酚氨比,提高了第2~3泡茶汤酚氨比。醒茶一次后冲泡有利于白牡丹茶饼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的溶释,茶汤滋味品质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洱茶低剂量组、普洱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16只,分别饮用纯净水、0.5,2和4g/(kg BW)的普洱茶茶汤。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在第28d和第56d每组分别屠宰8只,测定饲料、血浆、骨骼和粪中钙、磷含量,并计算钙、磷的表观消化率,研究普洱茶对大鼠钙磷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为:第28d,中剂量组骨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 0.05),高、低剂量组骨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第56d,在血钙含量、日粮中钙的表观消化率的比较中,低、中剂量组显著低于普洱茶高剂量组和对照组 (P< 0.05);在骨钙、磷的比较中,低剂量组显著高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 0.05)。试验结果表明饮用中、低剂量普洱茶可增加日粮钙的排出,使日粮中钙的表观消化率降低,从而使日粮钙的吸收利用减少,增加骨钙的含量,饮用普洱茶不会导致骨钙流失。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洱茶低剂量组、普洱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16只,分别饮用纯净水、0.5,2和4 g/(kg BW)的普洱茶茶汤。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在第28 d和第56 d每组分别屠宰8只,测定饲料、血浆、骨骼和粪中钙、磷含量,并计算钙、磷的表观消化率,研究普洱茶对大鼠钙磷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为:第28 d,中剂量组骨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低剂量组骨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56 d,在血钙含量、日粮中钙的表观消化率的比较中,低、中剂量组显著低于普洱茶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在骨钙、磷的比较中,低剂量组显著高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饮用中、低剂量普洱茶可增加日粮钙的排出,使日粮中钙的表观消化率降低,从而使日粮钙的吸收利用减少,增加骨钙的含量,饮用普洱茶不会导致骨钙流失。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年分市售普洱茶的卫生安全品质差异 ,台湾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四十一种普洱茶的茶样发现 ,普洱茶的品质不但受贮存年分的影响 ,制程、贮存环境也大有关系。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区少梅说 ,这项研究是将贮存一至五十年不等的普洱茶样 ,包括散茶、七子饼茶、砖茶、沱茶及千两茶等四十一个茶样 ,进行微生物、物理与化学分析 ,项目涵盖水分含量、水活性、茶汤PH值、生菌数、霉菌数及氟含量等 ,以了解不同年分市售普洱茶的卫生安全品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普洱茶各项目品质除了受贮存年分的影响外 ,制程和贮存环境也大有关系 ,…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辐照、人工染菌处理以及控温控湿等技术手段对普洱生茶品质陈化和转化的影响,探究微生物、辐照等因素与普洱生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茶样含水量在7.0%~9.0%之间,不同处理茶样的微生物变化没有规律性;不同处理间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9 kGy辐照染菌处理茶样存放在室温和30℃条件下200 d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减少较多,降幅分别为40.37%、38.82%和37.65%、36.73%,其感官品质明显低于同等辐照剂量的无菌处理。5 kGy辐照无菌处理后存放在30℃、70%相对湿度条件(A_2B_2C_1处理)下的茶样感官品质更好。辐照后再染菌处理茶样品质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优于未经辐照的染菌处理,但其整体风味不如同等辐照条件下的无菌处理。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贮藏条件下微生物的参与对普洱生茶品质没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辐照处理以其辐射化学氧化方式对普洱生茶的陈化转化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清除有机自由基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能力的方法评价了不同陈化年代的普洱茶水浸出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的DPPH·清除率随陈化程度增加而降低,随茶多酚含量的降低而减少,且不同陈化年代的普洱茶水浸出物具有不同的DPPH·清除率,DPPH·清除率可以作为鉴定普洱茶的发酵程度和陈化年限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潮水用量对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熟茶)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散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酶和湿热等综合氧化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在普洱茶的渥堆"发酵"过程中,由于不同潮水量的茶坯所着生的微生物及堆温、含水率的差异,导致不同潮水量的茶坯中茶多酚、茶黄素、可溶性糖、氨基酸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以宜昌地区4种绿茶(宜昌绿茶、特级珍眉、邓村芽毛尖、邓村毛尖)为材料,分别对放置5min、1h、2h、3h、4h、5h、6h、7h、8h、9h、10h的茶汤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含量及色泽(亮度)、浑浊度、颜色(黄度、绿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的含量均表现为5min~1h内急剧增加,在1h处达到最大值,1h后又急剧下降,2~8h下降趋势减缓,8h后基本稳定。水浸出物在1h内急剧增加,1~2h之内缓慢增加,2h后趋于稳定。色泽(亮度)的变化表现为:在5min~1h内亮度增加,1h后亮度逐渐下降。茶汤的浑浊度表现为:5min~2h浑浊度快速下降,2h后浑浊度增加。茶汤绿色度在5min~1h内增加,1h之后开始下降;茶汤黄色度在5min~3h内增加,3h后减少。综合认为绿茶在冲泡1h内呈味物质含量是增加的,以1h内饮用最佳。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是云南普洱茶特殊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以晒青毛茶为材料,在普洱茶发酵中,添加了几种外源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及外源酵母,并探讨其对云南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酶的添加在发酵第8天时水溶性总糖的含量增加到3.28%,比对照组高19.4%;在发酵第8天时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到1.52%,比对照组高49.0%;外源酵母的添加在发酵第8天时茶多酚总量降至20.05%,比对照组低28.6%,可明显促进茶多酚的转化。本研究表明,外源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及外源酵母的添加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成分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高压脉冲电场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茶多酚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茶样的茶多酚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多酚含量差异大,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茶多酚含量都明显减少.经HPEF处理后茶叶的茶多酚含量趋于减少和自然陈化的茶叶茶多酚含量减少的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普洱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购自云南省临沧市的普洱茶为原料,以总多酚提取率为优化目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分析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料液比对普洱总茶多酚提取的影响。[结果]确认普洱茶中茶多酚提取最佳工艺为浸提时间1 h、浸提温度90℃、料液比1∶25 g/m L、乙醇浓度75%。实际测得的茶多酚得率为17.048 7%,和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研究可为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工业化提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翻堆样、不同贮藏年限以及新老2种加工工艺普洱茶的茶褐素(theabrownin,TB)进行提取分离,利用DPPH方法研究茶褐素及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效果和抗氧化活性。[结果]普洱茶一翻至四翻茶褐素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不同pH值条件下,不同翻堆样含1mg/ml茶褐素溶液随pH值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步下降,但均低于对照维生素C溶液;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在pH值3.0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1mg/ml浓度下添加使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未来普洱茶茶褐素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