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验通过选用4个常规播期,研究最适合陕西神木山旱地区的谷子播期。播期与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密切相关。适期播种能够使自然降水满足谷子各个生育期的需水量,利于谷子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改善性状,提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6月5日)对晋谷29产量影较大,对农艺指标的影响依次为穗粗茎粗基本苗穗长节数株高。结合不同播期处理的分布可知,神木地区谷子种植时间在5月5-10日期间,产量可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延安地区谷子的最佳播种时间和播种密度。以延谷14号谷子为研究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播种密度为副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播期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S2D3(播期为5月17日,密度为45.0万株/亩)产量最高,因此推测延谷14号最佳播期为5月中旬,最佳留苗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适期播种是谷子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优质特色谷子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泰安地方特色谷子新品系金选6号为材料,于2019年5月15日至6月29日每5天播种1次,共设置10个播期处理,于成熟期测定株高、植株干重等农艺性状,穗长、穗粗、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以及脂肪、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并按小区统计产量。结果表明,播期对金选6号谷子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播期推迟,谷子的株高、穗下节间长、茎粗、植株干重、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出谷率、总产量、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6月9日播种(处理6)时,株高、穗下节间长最大,6月4日播种(处理5)时茎粗、植株干重、穗粗、穗重、穗粒重、出谷率、总产量最大,5月30日播种时穗长最大。通过曲线模型拟合获得的播期与产量关系的二次曲线函数方程为Y=276.338+47.870X-5.689X~2。本试验条件下,金选6号谷子的最佳播期是5月31日至6月4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谷子品种的最佳播期,对谷子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进行测定。[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播期,副区为品种,研究了播期对谷子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或晚播均会造成减产;参试品种长生07、晋谷36、长农35产量较高。结合产量、农艺性状、抗性,长生07、晋谷40、晋谷36适宜的播期为5月13日,延谷13、长农35适宜的播期为5月20日。[结论]延安谷子适宜播期为5月10~20日。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豫花 14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播期对花生产量结构、生育性状、生育时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有影响 ;播期不同 ,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以 5月 3 0日至 6月 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播期是影响作物生长与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筛选适宜延安地区种植的谷子品种与播期,以该区近年引进的10个中早熟谷子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播种期5月8日、15日、22日和29日4个处理,在留苗密度均为3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谷子产量、农艺性状(株高、穗粗、穗长、茎粗、单穗重、穗粒重)和抗病性(白发病发病率、红发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不同播期下的谷子产量、穗粗和白发病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4个播期下小香米、冀创1号和冀谷20产量较高,其中,小香米和冀谷20均于5月15日播种时产量达到最高,且对白发病具有抗性;冀创1号于5月22日播种时产量较高,与最高产量差异不大,且对白发病具有抗性。综合考虑谷子产量和抗病性表现认为,适合在延安地区种植的谷子品种为小香米、冀谷20和冀创1号,其适宜播期分别为5月15日、5月15日和5月22日。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对谷子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谷子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播期为主裂区,副裂区为品种。结果表明,早播或晚播都会使谷子产量降低,综合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得出试验所选几个品种的适宜播期为5月13日。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对白谷9号谷子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谷9号谷子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播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对谷子产量有着重要影响,5月5日和5月15日播种的谷子苗期没有虫害发生,经济性状表现好且产量高于其他播期。其中5月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5月15日次之,4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低,因此建议白谷9号谷子播期以5月5—10日为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籽实产量的影响,筛选灵台县糜子种植的最佳播种时间,为灵台县糜子种植产业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为5月5—15日时,2个糜子品种出苗率、长势、农艺性状及秋收籽实产量均最佳,因此5月5—15日为灵台县糜子播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高油酸花生品种潍花25和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5为供试材料,各设置4个播期(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5月23日),研究不同播期对高油酸花生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烟台市自然条件下高油酸花生的最适宜播期,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烟台市高油酸花生适宜播期在5月9-16日,且应在适宜播期内适当晚播。播种过早,花生出苗期延长、出苗率低,不利于花生个体健壮生长;播种过晚,花生生育进程加快,结荚—成熟期缩短,不利于荚果发育,产量显著降低。若在适宜播期内因干旱等原因不能如期播种,应设法造墒播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谷子花生不同间作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农大8号和晋花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谷子单作(T1)、谷子花生2:4间作(T2)、谷子花生3:3间作(T3)、谷子花生4:2间作(T4)、花生单作(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①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下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②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作谷子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相比较单作均有显著提高,PSⅡ最大量子产量变化不明显。③对于产量指标来说,间作谷子产量相比较单作得到提升,而由于高位谷子遮阴,导致花生通风透光性较差,抑制了花生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但间作处理总体仍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间作谷子栽培及高产稳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糜子农艺性状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播期对糜子籽粒性状、农艺性状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以陕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20日(B1)、5月10日(B2)、5月30日(B3)、6月20日(B4)4个播期,全生育期保持土壤充足供水。系统研究糜子成熟期农艺性状指标、籽粒性状及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播期下糜子株高、穗长、穗柄长、穗分枝数、千粒重、籽粒长/宽/圆度等农艺性状指标,研究淀粉晶体结构,粒径分布、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总结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与形态指标、粒径分布及粒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的株高、穗长、穗柄长极显著增加,主茎分蘖、分枝显著减少,穗二级分枝数和籽粒粒宽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且与其他播期相比,B1播期下粒径>28 μm颗粒的比例最高(25.5%),5—28 μm颗粒的比例最低(67.5%)。播期不影响糜子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了X-射线衍射图谱的衍射峰强度。B1播期的直链淀粉含量(1.3%)极显著高于其余播期处理(0.18%—0.53%)。不同播期的籽粒淀粉的热焓特性相关指标中,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值温度(Tc)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热焓值(ΔH)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下的糜子淀粉糊化特性各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B3的峰值黏度(Pv)、谷值黏度(Tv)、最终黏度(Fv)和破损值(BD)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回生值(SB)及糊化温度(PT)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B1淀粉的热糊稳定性最强,B3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强,但热糊稳定性最差,B2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差,B4的冷糊、热糊稳定性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 适宜的播期可以提供充分满足糜子生长需要的光、温条件。早播使糜子籽粒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更加饱满,且籽粒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加,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加适合加工热食,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播期不影响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淀粉的X-射线的衍射峰强度,也会影响糊化特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13.
播量和施肥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糜子高产的最佳播量和施氮磷钾肥的最佳组合,以赤黍2号为材料,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播量和施氮磷钾肥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单位面积出苗数和生育期的影响,得到了播量、追尿素施量、普钙施量、氯化钾施量与产量、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地上生物量、千粒重、茎粗之间的回归方程,并求得了产量、株高、穗长、单穗粒重、地上生物量、千粒重、茎粗最大值时的密度、追尿素施量、普钙施量、氯化钾施量值。结果表明:产量和地上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与播量之间成反比,千粒重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增施磷肥有利于秸秆的长粗和增加穗长。在9个组合下,糜子的抽穗期、花期、成熟期变化不大,抽穗期在7月25日左右,花期在8月3日左右,成熟期在9月7日左右。各生育期的前后最多相差4d。  相似文献   

14.
山西谷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西谷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1个山西谷子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94%~13.39%,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粒重、产量、穗长、株高、千粒重、出苗期—抽穗期天数、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出谷率、生育期。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5个性状指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抽穗期—成熟期天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出苗期—抽穗期天数与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出苗期—抽穗期天数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所有的主成分分析中,主要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75.20%。在对高产品种综合性状评价和选育过程中,穗粒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但同时也应注重对其他性状的综合考虑,注重选择单穗重偏高、株高偏低、生育期、穗长和出谷率适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以冀东地区花生主栽品种唐8252为供试品种,分6期在冀东地区进行平作栽培,研究不同播期对唐8252的各生育阶段、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出苗率逐渐提高,而生育期及其各生育阶段却随之缩短;花生的主茎高随播期的推迟而变矮;花生的结果枝数和单株结果数,5月3日前播种的相对较多;花生的百果重和百仁重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出仁率则为5月8日前播种的相对较高;产量则是4月28日到5月8日之间播种的较高。研究表明,选用花生品种唐8252在冀东地区平作栽培时,于5月3日播种,最有利于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晰栽培条件互作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茎秆生物力学性质指标的耦合影响,为运用谷子茎秆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抗倒伏特性评价,为优化谷子种植栽培条件及抗倒伏优种筛选提供合理农艺措施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副区为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系统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谷子生长发育以及茎秆抗倒伏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1)除水分对谷子茎秆节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外,谷子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及水分4个因素对谷子的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形态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2)谷子的千粒重、产量均随施肥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子旗叶SPAD值及最大荧光值(Fm)开花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开花期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Fm可作为谷子育种的目标性状;(3)播种密度对谷子田间倒伏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品种,施肥量的影响最小;(4)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著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农艺措施互作栽培条件下,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弱光胁迫对谷子农艺性状、小米品质及蒸煮特性的影响,并为黄土高原低洼地带谷子种植提供理论数据,以长生13号为材料,2018—2019年重复调查其在4种遮光程度(正常自然光照为A1、遮光面积30%为A2、遮光面积50%为A3、遮光面积70%为A4)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干物质量、小米品质及蒸煮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遮光程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谷子穗粗、穗重、穗粒重、单株干物质量和产量,其中A1处理与A4处理间的产量减幅2018年为1 695.11 kg·hm-2、2019年为1 774.95 kg·hm-2;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也是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A4处理SPAD均值比A1处理2018年减小2.18、2019年减小2.68;而峰值粘度、直链淀粉、胶稠度、脂肪含量均是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先增后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遮光程度呈显著负相关,2018、2019年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917。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较好的谷子大豆间作模式,选用品种‘农大8号’和‘晋豆25号’作为谷子和大豆的试验材料,在不施氮肥的基础上,设置谷子和大豆间作比例为6:0(T1)、2:4(T2)、3:3(T3)、4:2(T4)、0:6(T5)共5个处理,检测不同间作比例对谷子和大豆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间作各处理条件下,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而谷子的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中T2处理显著提高;间作条件下谷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提高,T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而大豆的光合指标则显著下降;间作处理下谷子的胞间CO2浓度下降,大豆则有一定上涨;在间作模式下谷子的产量升高2%~9%,T2处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下降29%~33%。T2、T3、T4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间作处理具有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表现最好,结果对谷子大豆间作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谷子叶片生长规律及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赤谷系列谷子赤谷4号、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8号、赤谷9号、赤谷10号、峰谷12为材料,各品种标记10株,观察其叶片生长规律以及株高、穗长、千粒重、节数、草重、穗重、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分析。[结果]7个参试品种在幼苗期叶片的生长速度总体一致,都是3~4 d长出1片叶子,15片叶之后,叶片的生长速度加快;赤谷4号、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8号、赤谷9号、赤谷10号、峰谷12在赤峰地区的叶片数分别为22、21、20、24、21~22、21~22、23片。赤谷6号叶片发育完成最早,赤谷10号叶片发育完成最晚;而成熟期也是赤谷6号最早,赤谷10号则最晚。单株产量与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株高、穗长、草重、节数呈负相关,株高、穗长与草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谷子新品种选育及实现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