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猪转移因子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对猪体免疫效果,从健康猪的新鲜脾脏中提取转移因子,分别与自制猪细小病毒灭活油苗和猪细小病毒商品灭活苗联合免疫仔猪,并设猪转移因子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后分别用间接ELISA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仔猪抗体水平变化和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猪转移因子联合灭活疫苗组能有效提高抗体水平,且免疫后猪转移因子联合PPV灭活疫苗组的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相应的PPV灭活疫苗组。表明猪转移因子主要增强PPV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溶性酵母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对猪细小病毒(PPV)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水溶性酵母葡聚糖与PPV灭活疫苗联合免疫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及IL-4、IL-6、IFN-γ的分泌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小鼠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疫苗单独免疫组相比,酵母葡聚糖对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CD3~+、CD3~+CD4~+、CD3~+CD8~+细胞数量增加,且均能不同程度诱导IL-4、IL-6、IFN-γ分泌。表明,水溶性酵母葡聚糖联合PPV灭活疫苗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水溶性酵母葡聚糖可以作为PPV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3.
猪细小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尚不清楚,为了更好的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BMC后引起猪白细胞介素18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PV感染PBMC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猪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猪IL-18的表达量在3,6,12,24 h增加,1,48,72 h下调。可见,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PBMC分泌猪白细胞介素18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高效佐剂VA5对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将VA5与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疫苗混合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结果显示,VA5佐剂能明显提高猪细小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亦能提高猪圆环病毒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并可降低二种抗原的使用量。VA5佐剂显著提高小鼠和豚鼠免疫后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攻毒后,VA5佐剂处理组动物脾脏PCV2/PPV病毒载量明显低于不含高效佐剂的免疫组。VA5佐剂能提高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疫苗在小鼠/豚鼠中的抗体效价,提高细胞免疫力,降低攻毒后的排毒。  相似文献   

5.
8批猪细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共免疫PPV HI抗体阴性猪23头,每批2~3头;免疫阴性豚鼠24只,每批3只。均设不免疫为对照。定期采血,测定PPV HI抗体,进行猪和豚鼠免疫后抗体比较试验。全部出现抗体反应的时间,猪是免疫后1周,豚鼠是免疫后4周。23头免疫猪攻毒后,从血浆和内脏中均未分离到病毒,而从对照猪血浆和内脏中均分离到病毒,证明当免疫豚鼠HI≥64时,免疫猪能抵抗PPV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简称Mhp)纤毛黏附因子P97以及F7鞭毛蛋白(flagellin,简称F)-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简称CTB)2种重组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简称FMD)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体外表达获得pCold-F7-CTB、pET32a-P97-R1 2种重组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方法检测pCold-F7-CTB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将重组蛋白分别与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简称FMDV)灭活抗原、口蹄疫灭活疫苗混合制备,皮下或腹腔接种Balb/c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3周。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21、35、49 d采血,49 d后无菌摘取脾脏。采用阻断ELISA的方法检测小鼠血清口蹄疫O型病毒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滴度,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亚型比例,以评估免疫效力。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2种重组蛋白成功表达。用GMl(神经节苷脂)-ELISA方法验证pCold-F7-CTB的生物学活性,发现融合蛋白F7-CTB保留了与GMl的结合能力。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经皮下注射接种后,单独口蹄疫病毒灭活抗原组没有产生明显的抗体水平,而F7-CTB免疫增强剂组比单独口蹄疫病毒灭活抗原组的IgG滴度更高。在试验中发现,当重组蛋白与口蹄疫灭活疫苗联合使用时,血清中的IgG滴度明显增高,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上升;P97和F7-CTB混合使用对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最佳。可以初步得出,免疫增强剂P97和F7-CTB具有协同作用,皮下注射可显著提高FMD的特异性IgG水平,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免疫增强剂(VA5)提高SPF鸡免疫功能的机理,将SPF鸡分别免疫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含VA5的H9灭活疫苗、含IL-4和/或IFN-γ真核质粒的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另设空白对照。检测免疫鸡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及IL-4和IFN-γ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及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在14日龄、17日龄和21日龄和28日龄,免疫IL-4和H9、IL-4与IFN-γ和H9以及VA5佐剂与H9组的CD4~+淋巴细胞亚群上升快且比例高于其他组,免疫IFN-γ和H9、IL-4与IFN-γ和H9以及VA5增强剂与H9组的CD8~+淋巴细胞亚群上升快且比例高于其他组,IL-4的上升趋势与CD4~+细胞类似,IFN-γ的上升趋势与CD8~+类似。免疫含VA5的禽流感(H9亚型)灭活苗组在免疫后第2周、3周和4周血清HI效价达到7lg2以上,高于其他各免疫组。说明,与直接添加IL-4和IFN-γ的细胞因子质粒组相比,VA5免疫增强剂能够促进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值,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并诱导IL-4和IFN-γ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8.
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NJ株毒种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控猪细小病毒病,进行了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毒种研究。将南京某猪场初产母猪流产胎儿的脾、肺等组织病料处理后接种ST细胞培养,获得了1株猪细小病毒强毒,将分离毒株适当稀释接种ST细胞,经3轮蚀斑纯化获得1株纯净的猪细小病毒NJ株(PPV-NJ株),作为疫苗毒株。将NJ株接种ST细胞培养连续传15代,每代次病毒效价均不低于1 ml 107.25TCID50、血凝素效价不低于29。选择第5代病毒液,灭活后与矿物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灭活疫苗,以不同剂量分别免疫豚鼠和后备母猪,用血凝抑制试验(HI)和ELISA检测抗体效价。分别用剂量0.125 ml、0.250 ml和0.500 ml疫苗免疫豚鼠28 d后,各免疫组HI抗体效价均高于28,0.5 ml组HI抗体效价高达211,ELISA抗体均显示阳性(OD630≥0.32),分别用剂量0.5 ml、1.0 ml和2.0 ml疫苗免疫后备母猪后,HI检测结果显示,3个剂量组免疫后1周HI抗体效价高于26,3周后达峰值,至免疫后4个月略有下降,2.00 ml剂量组HI效价最高(211.7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在免疫后1周均转阳(OD630≥0.32),免疫后4~18周均维持较高水平。HI抗体效价和ELISA抗体水平与免疫剂量均呈正相关性。结果显示,利用NJ株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抗体产生快、效价高等特点,显示出良好的疫苗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感染APP对猪外周血免疫功能影响,将24头健康杜洛克、长白猪和约克夏三元杂交(DLY)仔猪按性别、体重分为2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对照组CG)和含3.8×107CFU.mL-1猪放线杆菌(APP)稀释液(试验组TG)喷雾鼻腔。结果表明,TG猪血液中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中间细胞数(MID)均极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数(LYM)却极显著降低(P<0.01)。TG猪外周血CD3+T细胞降低(P>0.05),CD3+CD4+T细胞极显著降低(P<0.01),CD3+CD8+T细胞及CD4+/CD8+值显著降低(0.010.05)。结果表明,感染放线杆菌后,猪整体防御机能和呼吸道粘膜局部免疫功能增强,而机体整体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猪带绦虫六钩蚴重组抗原与皂素、胆固醇、胆碱按一定比例制成猪囊虫病免疫刺激复合物疫苗.用该疫苗分别免疫昆明鼠和夏约克猪,在免疫后不同时期分别测定各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免疫3d 后昆明鼠脾脏重量开始增大,CD8~+T 淋巴细胞阳性率为31%~66.3%,而铝胶苗和正常对照的阳性率仅为1.1%~6.6%,第21d 检测到抗体.免疫猪7d 后外周血 ANAE~+淋巴细胞增高,淋转试验显示淋巴  相似文献   

11.
对35日龄健康仔猪进行人工单独或混合感染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采用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血清学检测等手段,比较了不同实验组攻毒后仔猪的症状差异。实验结果显示:PPV和PCV2混合感染能够引起更加严重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症状,并加重PCV2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和仔猪消瘦的严重程度;混合感染后,仔猪病毒血症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且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仔猪的PCV2 ELISA抗体水平和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PCV2单独感染组的。说明PPV能够明显增强PCV2的临床症状,加重PMWS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2.
对35日龄健康仔猪进行人工单独或混合感染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采用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血清学检测等手段,比较了不同实验组攻毒后仔猪的症状差异。实验结果显示:PPV和PCV2混合感染能够引起更加严重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症状,并加重PCV2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和仔猪消瘦的严重程度;混合感染后,仔猪病毒血症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且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仔猪的PCV2 ELISA抗体水平和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PCV2单独感染组的。说明PPV能够明显增强PCV2的临床症状,加重PMWS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细胞因子IFN-γ与猪细小病毒VP2融合蛋白的免疫效力,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将IFN-γ与PPV的VP2基因融合到一起,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r Bac-VP2、r Bac-VP2-IFN-γ,并在小鼠上验证了免疫原性。猪细小病毒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VP2-IFN-γ组明显高于VP2和PPV灭活苗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VP2-IFN-γ组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不加IFN-γ组。上述结果表明IFN-γ可提高猪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重组IFN-γ的猪细小病毒病亚单位疫苗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板蓝根多糖对PRRSV弱毒苗免疫抗体和猪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35日龄断奶仔猪16只随机分为4组,将多糖分别以高、低两个剂量和猪PRRSV弱毒苗同时注射,于免疫后不同的时间点采血,ELISA方法检测猪PRRSV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猪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弱毒苗免疫后7d,板蓝根多糖高剂量组即可检测到PRRSV阳性抗体,而其它组在免疫后14d,均可检测到PRRS阳性抗体,板蓝根多糖对PRRS弱毒苗产生抗体的影响是和剂量密切相关的,高剂量能提高抗体水平,低剂量会阻碍PRRSV抗体的产生。板蓝根多糖和PRRS弱毒苗联合使用对猪外周血CD3^+和CD4^+细胞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早期可促进猪外周血CD8^+细胞的增殖。合适剂量的板蓝根多糖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与PRRSV弱毒苗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ST细胞代次的增高对猪细小病毒NJ株免疫原性的影响,将第10、30、60代ST细胞分别接种猪细小病毒NJ株F8、F18代毒种进行病毒培养,通过检测其病毒含量、血凝价以及制备疫苗免疫机体的抗体水平等指标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代次病毒含量为10~(7.2)~10~(7.5)TCID_(50)/mL,血凝价为2~9~2~(10);制苗后免疫阴性豚鼠与后备母猪,免疫28 d后均出现抗体反应,HI效价分别为2~7~2~9和2~8~2~9。不同代次毒种接种不同代次ST细胞培养的病毒含量、血凝价及疫苗免疫效力均符合要求。各代次细胞增殖性能稳定,培养的PPV NJ株均能满足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将昆明鼠随机分为A,B,C,D4组,各组分别采用含有猪轮状病毒(RV)JL94株VP7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VP7,含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TH98株N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N,pcD-NA-VP7和pcDNA-N、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肌肉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首次注射前后定期采血,检测血清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A,C组小鼠血清在首免后第14天即可检出针对RVVP7的阳性抗体(P/N≥2.0)。B组小鼠血清在首免后第39天检出针对TGEVN蛋白的阳性抗体(P/N≥2.0)。A,B,C组小鼠在首免后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与D组小鼠相比,在不同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并明显高于D组小鼠。说明猪轮状病毒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酸免疫后能诱发机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在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猪场免疫猪圆环病毒疫苗对猪场实际临床生产中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遂将某规模化猪场的一栋存在PCV-2感染的150头产房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头,试验组在14日龄免疫某进口PCV-2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对照组不免疫,并分别在PCV-2疫苗免疫前和猪瘟疫苗二免后30天每组随机采血18头仔猪检测猪瘟抗体。结果显示:PCV-2疫苗免疫前两组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猪瘟疫苗二免后30天,试验组的猪瘟抗体平均值和猪瘟抗体离散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表明,PCV-2的感染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从而抑制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在PCV-2阳性猪场免疫猪圆环病毒疫苗能够显著增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猪细小病毒N株免疫期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PPV—N株制备成弱毒疫苗,在配种前1个月接种PPV HI抗体阴性的后备母猪,接种2周后检测PPV HI抗体均达到1:256以上。当怀孕到40d时用PPV强毒攻击,攻毒后40d剖杀的2头怀孕母猪其胎儿正常健活,胎儿心血未检测到PPV HI抗体,胎儿脏器未分离到病毒;自然分娩的2头母猪,其仔猪健活,未吃初乳仔猪PPV HI抗体阴性,仔猪脏器未分离到病毒;而强毒攻击的对照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胎,并从未吃初乳仔猪检测到PPV HI抗体和从死胎儿肺回收到病毒。按上述方法连续观察到第3胎(免疫后15个月),证明免疫母猪怀孕到第3胎仍能抵抗PPV强毒攻击,说明PPV—N株对母猪的免疫期达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旨在评估一种新型猪丹毒-猪细小病毒病二联灭活苗的临床使用效果。选取20头猪丹毒和猪细小病毒双阴性的后备母猪,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免疫猪丹毒-猪细小病毒病二联灭活苗,对照组免疫两种单苗,比较两组母猪的繁殖性能、抗体水平和仔猪细小病毒感染状况。两组母猪的繁殖成绩无显著差异。两组仔猪均未检测出细小病毒感染。试验组猪丹毒抗体水平全程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细小病毒抗体水平在首免后未体现出优势,但二免后的猪细小病毒抗体水平优势明显。结果说明二联苗的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CH-1R 株活疫苗对蓝耳病经典毒株JXA1 的保护效果,采用CH-1R 株活疫苗免疫14 日龄PRRSV 阴性仔猪,1 周后 攻毒,对12、21、35、49、63 日龄时的仔猪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比例和外周血中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院免疫7 d后,CD4+/lym 的比值升高,CD8+/lym 的比值降低,CD4+/CD8+的比例升高;攻毒2 周后,CH-1R 株活 疫苗免疫组仔猪CD4+/lym 和CD8+/lym 的比值均升高,并且CD4+/CD8+的比例也升高,说明CH-1R 株活疫苗对经典 毒株JXA1 可能具有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