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区县为单元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区县之间差距较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可达性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②重庆市县域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空间集聚效益较强,高多维贫困度和较高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低多维贫困度和较低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和主城区;③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水平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极度耦合4种等级,重庆市县域耦合度整体较高,片区之间耦合水平具有差异,主城区和都市圈耦合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低贫困程度的高耦合水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低耦合水平;④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类型分为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多维贫困滞后型、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三大型,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区县较分散,多维贫困滞后型区县集中在重庆市西部地区,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区县则分布在市域西南和东北两端.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其在水土流失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90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重庆市的地形起伏度,通过均值变点法确定提取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为90×90,基于最佳统计单元提取出地形起伏度,然后完成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分级和制图,最后利用地形起伏度对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形起伏度整体上以大起伏为主,所占比例为42.66%,其次是极大起伏度,比例为30%。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即水土流失程度随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加重,北部大巴山、东部巫山以及南部大娄山区等整体起伏度较大,水力侵蚀以重度以及强烈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平行岭谷区及盆周山地地形起伏度则很和缓,水土流失较轻微。由此可见,地形起伏度的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基于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采用NPP换算耕地单产的方法,探究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及其县域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耕地单产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0.79 t/hm2;低单产县、中单产县、高单产县数量减少,较高单产县数量增加,耕地单产内部差异基本不变。2)东北黑土区不同县域耕地单产在空间上非均衡状态明显。其中低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南部,中单产县集聚于黑土区西部,较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北、东北与南部,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东南部。全域单产变化幅度沿“肇东—虎林”连线递减分布。3)结合区域单产与地形起伏度分异可知,东北黑土区单产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且起伏度高值区与县域单产高值区具有一致性。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县域单产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重庆市38个区县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从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等3个维度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定权Topsis法分析比较2014年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县域变化,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中环境子系统指标所占权重值最大,资源子系统次之,社会经济子系统最小;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较大的区域位于西部9个区县;等级中等的区域位于西部和中部10个区县;等级较小的区域位于中部、"两翼"19个区县.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高值和低值聚类显著性强;热点分析显示,重庆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西部区县为热点区域,东北翼区县为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探索集中特困连片区贫困现象时空变化情况以及各层面因素变化对区域贫困程度的影响,对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维度、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3个方面测度各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维度分解,计算各维度贡献率,最后运用ArcGIS平台测算片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显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整体贫困程度较低,贫困现象随时间推移逐年减缓,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中南部向中北部转移的趋势;(2)各维度对地区贫困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最高,经济发展机会维度次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经济发展机会维度逐步下降;(3)贫困重心呈"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路径,且移动范围较小,仅在彭水县内移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DEM,采用窗口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 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 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和 分级.研究表明:① 南川区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35~2.84之间,地形起伏度小于2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4.45%,其 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98.7%;② 南川区地形起伏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娄山 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地;③ 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 关关系,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地形因子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模式,影响土地经济产出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恶劣的地形条件是导致区域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地形条件差异较大、贫困形势严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为研究区域,选取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地面粗糙度等5个地形因子,探讨其与区域贫困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特征,并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地形因子对区域贫困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各地形因子对区域贫困格局影响具有一定空间吻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地形因子与区域贫困水平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99%显著水平上均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等4个因子与区域贫困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其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呈现以融江为轴心的"U"形向外逐级递减的趋势,地面粗糙度与区域贫困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其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逐级递减的趋势。最后,从国土扶贫视角提出对广西扶贫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撂荒地的有效治理提供依据,以航拍图片、外业实地调查数据和1∶10 000地形图为基础,利用青龙乡撂荒地分布现状GIS矢量图,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四川省渠县青龙乡撂荒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青龙乡撂荒地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大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地形因素对耕地撂荒影响显著。2)青龙乡撂荒地核密度的最大值为1 333点/km2,最小值为24点/km2。高密度区全部分布在青龙乡的西部,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部部分区域;中密度区分布范围最广,在全乡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中低密度区分布范围仅次于中密度区,在全乡也均有分布;低密度区则分布在中部部分区域及边缘区域。3)青龙乡撂荒地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且有22个热点区,37个冷点区,16个不显著区。其中,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青龙乡高海拔且地势起伏大的南部、西南部和西部,而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较平缓的中部、北部的近中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10.
随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被人们重视。根据广西县研究区的特点,分别构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程度进行分析,采纳物理容量概念与耦合计算模型,构建生态环境和县域贫困耦合关联评价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西109个县的耦合特征进行空间分异与形成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的贫困特征由广西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逐渐升高。(2)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耦合协调度Moran’s I指数为0.32,即两者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存在聚集现象,在广西的西北部出现低值聚集,南部、东南部出现高值聚集。(3)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协调发展程度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耦合协调度跨越5个等级,总体上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水平差异角度探索乡村"人、地、业"3要素转型的耦合协调性.构建"人、地、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重庆市渝北区两镇2010年、 2013年和2017年的"人、地、业"转型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1)经济水平与耦合度呈正相关,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乡村"人、地、业"转型耦合度越呈高水平阶段波动且幅度较大,反之则越小;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存在一致性,经济水平高的区域耦合协调度高,并且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有序增长演进趋势;经济水平低的区域耦合协调度低,呈现由低到高跨越式波动的演进特征.(2)从整体可以发现,人口—产业转型耦合度高于人口—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产业耦合水平,并且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人口—产业、土地利用—产业转型耦合度演进过程更为有序;人口—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度波动大,而经济水平低的区域则与之相反.明确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配置有限的乡村资源,扶植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庆市年度更新评价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2015年全市及各区(县)3类耕地质量更新后等别的变化情况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平均等别分别为9.74、9.77和9.84,耕地质量为中等偏下。(2)重庆市西南部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较好,刺激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耕地质量整体相对较高;而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所处区域为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耕地质量较差,高等地匮乏。(3)重庆市2014—2015年耕地等别为6~12等,其中10~12等的耕地面积减少,而7~8等的耕地面积增加。重庆市区域内3类等别的耕地面积差异较大,导致耕地等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项目等的实施;区域内需采取差异化管护,加强影响耕地的非地带性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手段高效识别贫困地区及掌握其演化机制对于加强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融合夜光遥感数据借助相关系数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以四川省为例,对四川省各县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估算,并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夜光遥感数据时间连续的特点,从时空演化角度对贫困县动态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四川省多维贫困县比例从46.45%下降到28.42%;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证实四川省内部贫困差距缓慢缩小;2003—2013年空间分布演变图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区县大多处于长期多维贫困状态;处于极贫困区与极富裕区多维贫困指数增长幅度不明显,而处于中间地带县区增幅较大;热点分析中表现为热点区与冷点区逐渐呈东西方向抗衡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局部异化贫困形势复杂地区的脱贫政策精准制定提供前瞻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发育阶段冷害危险性大致由西向东递增,基本呈带状分布,生育早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东南部;生育后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地、黑龙江研究区东南及北部地区。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均大致由东向西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呈带状分布。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宁东南部为涝害易发区,播种-七叶,整个研究区涝害危险性较低,发生涝害的可能性较小;后3个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中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中部和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向西递增,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青冈、东宁、白城、乾安、长白,大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七叶-抽雄,高风险区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宽甸、岫岩、庄河;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零星分布或者区域面积较小。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结论】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不同的分布形式。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域较小;后两个阶段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  相似文献   

16.
构建成渝城市群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项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三化"协调阶段类型,从3D与2D视角借助全局趋势与平面插值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工业化平均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次之,城镇化发展较迟缓;仅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其他城市工业化发展均快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倒"U"形分布与东高西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南北向的二阶函数倒"U"形分布不显著,东西向呈一阶函数的陡峭递增。重庆市"三化"综合发展强度位居首位,四川省成都市次之,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南充市再次之,以成都市为分割点的四川省中部、东部"三化"发展潜力强于西部,重庆市高值区扩散范围大于四川省成都市,低值区分布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川西北,整体表现为东部西部的东高西低、中部南北的倒"U"形不均衡分异格局。重庆市"三化"为勉强协调阶段,成都市为濒临失调衰退,其他为中度失调衰退,耦合度的相对差异高于协调发展度,东西向呈中部东部西部、南北向呈中部南部北部特征,四川省中部、东部是高水平耦合集聚区,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为协调发展制高点,川西、川西北与川东北为耦合与协调发展的极低地带。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为研究区,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基于县域的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利用广西2015年的县域数据,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的等级,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和农村贫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广西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空间热点分析、空间聚集分析和Moran’s I方法评价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空间贫困特征为由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逐渐升高。(2)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及南部向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降低。(3)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为由南部和中部向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递减。广西贫困的现象与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脱贫要从区域条件入手,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为研究区,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基于县域的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利用广西2015年的县域数据,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的等级,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和农村贫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广西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空间热点分析、空间聚集分析和Moran’s I方法评价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空间贫困特征为由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逐渐升高。(2)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及南部向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降低。(3)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为由南部和中部向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递减。广西贫困的现象与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脱贫要从区域条件入手,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分析及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评价,发现贵州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重要性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分布于远离中心城镇的边缘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北部、东南部、西部及南部等区域;而交通便利、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重要性表现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运用1 988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多源影像数据,在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对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对用地类型变化最大的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进行了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和城市形态的分型特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07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为6.58%;③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主要是有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三者占转移总量的84.53%;③重庆市城市分区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方向偏移,受歌乐山和南山地形制约明显,并且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