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孢蘑菇菌丝体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进的15株双孢蘑菇菌丝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5株双孢蘑菇菌丝体在酯酶同工酶以及可溶性蛋白质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遗传性差异。进一步通过UPGMA平均连接程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5株双孢蘑菇在酯酶同工酶上,当相似水平为0 63时聚为一类;在可溶性蛋白方面,当相似水平等于0 94时被聚为一类。结果说明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对于双孢蘑菇种级水平上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两者中尤以酯酶同工酶酶谱最佳。  相似文献   

2.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状及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低温结实性差异显著,其中A9916和A9915产量最高,达848.8g/袋,其单位面积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常规栽培的水平,根据酯酶同工酶的主副酶带数目和位置,可将6个蘑菇菌株区分为3个类群,酶谱类型与菌株来源及类型相一致,与结实性状关系有待更多菌株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部分中国野生双孢蘑菇的DNA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株经同工酶初步鉴定的中国野生双孢蘑菇菌株及作为对照的8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14株国外野生菌株进行基因组DNA的SRAP和ISSR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ITS序列的扩增与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中国野生双孢蘑菇与对照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为它们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了DNA水平的依据,也表明同工酶鉴定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5.
球壳孢目真菌同工酶电泳研究——Ⅰ.分类学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球壳孢目5属10种17个菌株进行了菌体可溶性蛋白、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不同培养时间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菌体培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球壳孢目真菌以培养5-10d为宜;不同种的菌株的图谱差异显,而种内不同菌株间的谱带一致性较高,表明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图谱对球壳孢目真菌种级水平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尤以酯酶同工酶酶谱为好。  相似文献   

6.
川西高原蘑菇菌株遗传差异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酯酶同工酶标记对双孢蘑菇杂交菌株F1代、F2代及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的F1代、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和F2代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酶谱带不同;杂交菌株F1代与其组织分离菌株在酶谱带上相同,而F1代与F2代之间酶谱带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分属于不同类群,杂交菌株F1代和F2代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香荚兰根腐病是影响香荚兰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试验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引起香荚兰根腐病致病性不同的12个菌株(其中尖镰孢9株,茄镰孢3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带区和快带区。对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带的Rf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0.71的水平上,能将尖孢镰刀菌和茄类镰刀菌区分;在相似性0.86的水平上,能将用传统的致病性鉴定方法鉴定出的强、中、弱致病菌株及非致病菌株分开。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找与致病性/非致病性相关的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引起双孢蘑菇采后腐烂的主要致病菌种类及其生长特性,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后自然发病的双孢蘑菇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双孢蘑菇上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为LB-3,经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LB-3菌株在30℃下菌丝生长最快,在pH值为6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该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源、氮源的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且菌丝浓密。持续光照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双孢蘑菇汁-葡萄糖培养基上菌丝扩展直径最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5℃。本文的研究为引起双孢蘑菇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双环蘑菇与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测定6个双孢蘑菇菌株和4个双环蘑菇菌株子实体组织及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明,双环蘑菇子实体组织内的PPO活性明显比双孢蘑菇菌株的低。双环蘑菇菌株酶液的OD436值在0.211~0.245之间,而双孢蘑菇菌株酶液的OD436值大于0.273。由此推测,双环蘑菇抗褐变性与其子实体组织内的PPO活性低有关。双环蘑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PPO活性差异不明显。而双孢蘑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内的PPO活性存在差异。菌株4607,3003,2796菇表层组织及菌褶和近菌褶组织PPO活性显著高于菌肉和菌柄组织,菌株4580,176,U3菇表层组织及菌褶和近菌褶组织PPO活性略高于菌肉和菌柄组织。  相似文献   

11.
6个杏鲍菇菌株及其杂交子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6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酶谱检测,分析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用聚类的方法对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孢杂交育种,获得23个杂交组合,对杂交亲本和子代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比较,预测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双孢蘑菇生活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双孢蘑菇在形态、生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大部分野生和栽培的双孢蘑菇菌株和品种具有次级同宗配合的性特征,也有少数野生菌株属于异宗配合的类型。通过对采自英国牛津的野生双孢蘑菇菌株96.4的单孢菌株的形态、生长、交配、结实、RAPD和AFLP遗传标记等方面研究的分析,发现该菌株具有次级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的双重交配方式,成为独立的一群。研究表明野生双孢蘑菇在生活史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在菇房智能化调控模式下生长的双孢蘑菇菌株,特进行了相关双孢蘑菇菌株比较试验。结果表明,"W192"和"W2000"这两个双孢蘑菇菌株的产量较高且集中,子实体性状优良,比较适合在智能化调控的菇房内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不同菌株绿僵菌酯酶型与其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7株绿僵菌的酯酶同工酶培养特性和毒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型不同,绿僵菌的毒力与酶型及菌株培养特性有一定相关性。同工酶型可作为毒力筛选和鉴定绿僵菌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姬菇杂交菌株F1代子实体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所得的菌株以及多孢分离所得的菌株从拮抗、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出菇产量与子实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的保持方法。结果显示,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以及与出发菌株之间没有拮抗现象,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及组织分离菌株出现拮抗现象;在菌丝生长速度上组织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都不显著;珊瑚期分离菌株和幼菇期菌褶分离菌株产量高,达极显著水平,分别较出发菌株增产65.8%和50.8%,其它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不显著;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具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酶带,而多孢分离菌株不仅具有出发菌株的酶带而且增加了1条新的酶带。所以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姬菇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并且选择珊瑚期和幼菇期菌褶进行分离有望获得更高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胺凝胶园盘电泳法对河南省表现较好的38个平菇菌株的菌丝体进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发现38个菌株的同工酶谱分为12个类型。试验表明,根据酯酶同工酶谱的类型对平菇菌种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迅速而又可靠的鉴别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海拔、菌株进行双孢蘑菇反季节栽培,可实现鲜菇周年供应,方便农户推广应用。该文着重介绍双孢蘑菇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对双孢蘑菇菌株双 7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 ,并从栽培场地、栽培季节、培养料与堆积发酵、播种、覆土、出菇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的北方双孢蘑菇菌株培养条件及提高双孢蘑菇菌种质量,研究了双孢蘑菇菌株在不同温度、光照和氮源条件下其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双孢蘑菇As2796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避光和光照条件下双孢蘑菇As2796菌丝均可生长,避光处理略好于光照处理;以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As2796菌丝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合的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20.
24个香菇菌株的鉴定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两种生物学方法对24个香菇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类,构建树状图。结果表明:拮抗试验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可用于香菇菌株的初步分类;酯酶同工酶谱带丰富,可以完成香菇菌株的鉴定,在聚类图谱0.84的水平上24个香菇菌株可以分为10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