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和趋于复杂化,致使生产上原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由最初报道的1个生理小种,至2012年已发展到16个生理小种。对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病材料筛选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玉米大斑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别对1997年和2001年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大斑病叶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显示1997年只有位于哈尔滨市的省农科院试验地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2001年2号生理小种已普遍存在。说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鏊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1995年,对四川和贵州两省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四川,贵州两省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以1号小种为主,占鉴定总数的74.1%,2号小种占11.8%,3号小种占4.3%,还有4号小种存在,占3.5%,未定的新生理型占6.2%。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严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含不同抗性基因的玉米作为鉴别寄主,对2001年分别采自于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3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不仅有0号(原1号)、1号(原2号)小种,还出现了12,23,3N,12N号等其它生理小种。尤其是由于本试验出现了对带Ht抗性基因的玉米均致病的123N号生理小种,这应引起育种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8.
玉米接种黄曲霉菌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齿型玉米品种苏玉12号、硬粒型玉米品种苏玉16号作为试验材料,对完整无破损种子、纵向切去一半的籽粒和切去胚部的籽粒用4种孢于悬浮液浓度人工接种黄曲霉菌不同的生理小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以及不同破损程度的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的程度不同;黄曲霉菌的不同生理小种对玉米籽粒的侵染能力之间存在权显著的差异;同一生理小种孢于悬浮液的浓度对玉米籽粒的发病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初报刘爱国,张成和(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保定071000)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中国分类号S435·131APreliminaryReportontheMonitorofPhysiologicalRaceofHel...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然感病调查和人工接种筛选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齐分院726份稳定自交系和1923份不稳定玉米种质进行抗玉米大斑病筛选,并对接种病原菌群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得到高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30份,中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16份。并利用携带Ht的鉴别寄主对接种菌群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为12N型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相关种内控制有性机制的遗传体系,可以对进化的方向和形式提供重要的信息。研完交配机制中,遗传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确定属内各个种的进化地位和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种间杂交的频率和程度,以及种间杂交和种内交配可育也有利于进行生物评定。本实验通过D.maydis种内交配和D.maydis与D.carbonum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结果,对D.carbonum的分类地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6.
根冠细胞分析法在品种抗性测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9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玉米小斑病的药剂,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菌落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新万生、腈菌净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洲商陆和姜黄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cana Roxb、姜黄Curcuma longa2种中药植物多种溶剂提取物对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am digitatum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toniacereais 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姜黄提取物对玉米小斑和小麦纹枯2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醚提取物对玉米小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为0.4688g/L,石油醚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4g/L。美洲商陆甲醇提取物对柑橘绿霉和小麦纹枯2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根、叶、果3部分的提取物。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美洲商陆总皂甙,生测结果表明美洲商陆总皂甙对柑橘绿霉病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0.2032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玉米须蚕茧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小剂量的四氧嘧啶造小鼠糖尿病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玉米须蚕茧提取物对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玉米须蚕茧提取物对该模型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低剂量组血糖质量浓度为(139.46±40.97)cg/L,中剂量组血糖质量浓度为(142.00±46.65)cg/L,高剂量组血糖质量浓度为(144.23±36.89)cg/L,给药组血糖均与模型组血糖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玉米须蚕茧提取物对本糖尿病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提取玉米须蚕茧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选用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和加水倍数作为考查因素,以提取液中多糖含量为考查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玉米须蚕茧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玉米须蚕茧多糖提取最佳条件为煎煮2次,每次2h,加水15倍,温度100℃.结论可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玉米须蚕茧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