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70%,儿茶素总量为2.40%,茶黄素为0.40%,茶红素为5.4%,茶褐色为7.20%。【结论】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大叶种茶树品种加工成晒红茶的生化成分含量以及综合品质特点,优选出最适制晒红茶的品种。[方法]选用10个不同品种的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同的加工方法,制成晒红茶并对其内含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现为群体种>清水3号>73-11>云茶普蕊>73-8>云抗37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10号,常规生化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为清水3号、云茶普蕊和云抗37号。茶色素含量较高的品种为云茶普蕊、长叶白毫和云抗43号。[结论]云茶普蕊、清水3号和云抗37号表现出较好的晒红茶适制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具有海拔高、纬度低、空气优、降水充沛和光照充足等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安顺市平坝区羊昌布依族苗族乡龙海村种植的“黔茶1号”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研制“贵安”红茶,并利用“黔茶1号”茶青进行夏秋季茶产品开发,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干燥—提香的工艺试制红茶。结果表明,采用科学化、数据化及经验化的方法制茶,所制红茶汤色红亮,滋味甜爽醇厚,香气为红薯香带花果香,品质优越。通过加工试验总结工艺参数,优化制作工艺,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提高茶园产值,夏秋季的黔茶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红茶价值,为平坝区红茶加工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数控发酵与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变化的关系,提升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进一步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分别采取数控发酵和传统室温发酵的方式,以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长叶白毫4种无性系大叶种红茶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大叶种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检测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所制大叶种红茶在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芳香化合物上的差异。数控发酵有利于增加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的含量,提高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数控发酵大叶种红茶的优势为:在传统室温发酵的基础上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提高7.76%,茶多酚含量平均提高2%,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提高0.4%,咖啡碱含量平均提高8.84%,茶多糖含量平均提高6.23%;数控发酵相比传统室温发酵,云抗10号芳香化合物高出1.21%,矮丰高出2.19%,雪芽100号高出5.17%,长叶白毫高出4.42%。就4个品种而言,又以云抗10号数控的综合品质表现最优,其在感官审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方面与传统温室发酵相比,均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且在芳香化合物方面检出其含有香气物质α-法尼烯。本研究为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云抗10号加工成晒青毛茶及普洱熟茶的最佳加工技术,为实现云抗10号制成高品质普洱茶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杀青程度(嫩杀、适杀、老杀)及2个揉捻程度(轻揉、重揉),加工成晒青毛茶和普洱熟茶,检测分析其内含成分,并审评其感官品质。【结果】云抗10号采用嫩杀+重揉捻加工的晒青茶感官效果不理想,发酵成熟茶后感官符合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采用适度杀青+轻揉捻处理的晒青茶感官整体品质最佳(总评分为93分),发酵成熟茶(总评分为92.8分)次于嫩杀+重揉捻样品,但内含成分如氨基酸、咖啡碱、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56%、3.39%、18.56%、3.63%。【结论】云抗10号加工普洱茶原料采用嫩杀+重揉捻可行,适度杀+轻揉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即使是加工工艺相同,加工出来的茶叶无论是理化成分还是感官品质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了解品种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鲜叶的经济价值,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目前,针对云南大叶种适制性的研究,较多是加工普洱茶和滇红茶,对加工烘青绿茶的品质试制性研究较少。本试验以10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1芽2叶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烘青绿茶样品。测定样品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含量;按照烘青绿茶品质特征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发现各品种之间品质差异明显,较适宜制烘青绿茶的茶树品种是"云梅"、"云抗10号"、"长叶白毫"3个品种;"紫娟"、"矮丰"、"云瑰"、"普茶2号"、"普茶1号"5个品种烘青绿茶试制性一般;"普景1号"和"木兰1号"较不适宜制烘青绿茶。其中,"云梅"咖啡碱含量只有1.13%,远低于大多数茶叶内的咖啡碱含量(2%~5%),适宜制作大叶种低咖啡碱烘青绿茶产品。  相似文献   

7.
5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及茶叶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波绿、桃源大叶、碧湘早、槠叶齐和黄金茶1号系湖南省栽种较多的5个良种茶树品种,对5个品种的春梢(一芽2叶)杀青烘干茶样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等进行检测,研究了其春梢(一芽2叶)红茶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及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并探讨了5个品种制作红茶,特别是高档优质红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5个茶树品种所制红茶内含物质较丰富,香气及感官也符合中高档红茶的特点。因此,5个供试品种均适合制作红茶,且茶汤滋味醇爽、香气浓厚,特别是槠叶齐和黄金茶1号制作的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较高,比较适合制作高档红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方法】通过对云抗10号鲜叶采用不同的鲜叶加工处理过程,利用感官审评比较和顶空微萃取结合GC-MS对3种处理的云抗10号红茶香气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经不同处理的云抗10号红茶香气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处理1与传统工艺相比有29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减少1160.19%;有20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增加1353.19%;增加比减少的相对含量多193%。处理2与传统工艺相比有24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减少751.61%;有2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增加1660.86%,增加比减少的相对含量多909.25%。【结论】通过调温调湿萎凋、做青/摇青萎凋等处理过程,云抗10号红茶中主体香气组成没有改变,但对相对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茶树良种“紫鹃”不同茶类适制性,以茶树良种“紫鹃”为供试原料制成六堡茶毛茶、绿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紫鹃”茶树品种的茶类制适性。结果表明:“紫鹃”春季1芽2叶鲜叶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分别为达到49.25%、3.65%、4.57%、23.22%;制六堡茶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制红茶汤色红亮、甜香显、滋味甜醇;制成的绿茶具有栗香、汤色浅紫带粉,滋味醇爽稍涩。研究认为,“紫鹃”更适合制作六堡茶和红茶,制成的绿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永州地方特色野生茶红茶的品质,以永州市金洞管理区黄江源1芽2叶为原料,设置了红茶传统工艺(A)和创新工艺(B)2个处理,对永州野生茶红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工艺促进了多酚类等物质的转化,红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工艺处理红茶滋味更加醇厚,有花果香味,降低了苦涩味,提高了甘鲜味。综合茶叶功能成分和感官审评结果可知,野生茶红茶的创新工艺优于传统工艺,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进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特种紫茶降压活性物质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991年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特种紫茶和云抗10号(对照)夏秋两季的蒸青、烘青茶中降压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特种紫茶在黄酮类、咖啡碱、锌和花青素含量上较对照要高,而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则较对照低;初步提出黄酮类、锌或花青素是特种紫茶的降压特异物质,而未测的茶叶皂素也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德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设计研制出英德条形红茶连续化加工机械,并通过多次试产结合茶产品感官审评开展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机械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的基本工艺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安徽黄山当地8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探究。采摘‘祁门槠叶种’、‘浙农117’、‘浙农139’、‘皖茶4号’、‘皖茶91’、‘舒茶早’、‘凫早2号’和‘翠绿1号’共8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采用祁门红茶工艺加工成红茶。在感官审评基础上,对所制红茶的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GC-MS检测。结果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审评综合得分最高,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最优的色香味形品质;其次是‘浙农139’红茶,其具有甜花香,带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与红茶干茶滋味、汤色呈中度正相关,与审评总得分呈强正相关。因此,‘祁门槠叶种’和‘浙农139’具有更高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干茶香气分析表明‘皖茶4号’茶树品种具有仅次于‘祁门槠叶种’的香气表现。  相似文献   

16.
对高露茶群体种茶树资源进行表型性状调查与多样性分析,并对15个样品茶树嫩芽制作的红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调查的15个样本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8.90%,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87。其中,调查样本中叶身、叶缘、叶质、叶齿深度、叶齿锐度及叶齿密度6个性状变异系数较大,芽叶色泽、叶型、叶片大小、叶质及叶缘5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样本红茶感官审评发现,高露茶适合作为加工红茶原料。  相似文献   

17.
以紫娟、云抗10号、云茶1号、云抗14号4个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ABT1号生根粉100 mg/kg对茶树插穗浸泡处理0.5 h,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大叶茶树内源激素水平及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根时间:愈伤组织出现时间空白处理和ABT处理以云抗10号最早,紫娟最晚;生根时间空白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4号最晚,ABT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0号最晚。(2)内源激素水平:ABT处理后,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IAA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ABA含量紫娟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GA_4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4个品种的TZR含量均提高;IAA/ABA值云抗14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根部内源激素水平:4个品种的IAA、ABA、TZR含量及IAA/ABA值均提高,GA_4含量云抗10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3)生根指标:空白处理和ABT处理的愈伤率以云抗10号最高,紫娟最低,生根率和成活率以紫娟最高,云抗14号最低;4个品种的愈伤率指标除了云抗10号的ABT处理低于空白处理外,其他3个品种的愈伤率、生根率和成活率都表现为ABT处理高于空白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夏秋季鲜叶对机械采摘的适宜性和机采原料的藏茶适制性,并筛选出适宜机采且适制藏茶的茶树品种,旨在节本增效、提高藏茶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方法】以宜宾地区引进或选育的17个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测定并比较各茶树品种夏秋季机采鲜叶产量、机采芽叶机械组成、生化成分以及机采鲜叶所制藏茶干茶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川茶2号、巴渝特早、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中茶302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其中川茶2号、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嫩度、整齐度和完整性较好;川沐318、川茶2号、川沐28、巴渝特早和中茶302等品种机采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咖啡碱)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品种,具有良好的生化品质基础,同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川茶2号、巴渝特早、中茶302、川农黄芽早等品种审评总得分≥86分,其中川茶2号茶样滋味带糖香,香气纯正,综合品质最优。而且上述品种一芽五、六叶的氟含量低于150 mg/kg。【结论】综合评价各品种机采鲜叶产量、机械组成、生化成分和藏茶感官品质,川茶2号、中茶3...  相似文献   

19.
陈义 《河南农业》2016,(21):49-50
茶鲜叶的适制性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前提,以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信阳红与信阳毛尖加工工艺制成红茶与绿茶,从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两个方面对不同嫩度信阳群体种红、绿茶适制性进行分析,给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生产红绿茶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桃源大叶野生茶树原料制作“桃源野茶红”红茶,利用栽培、萎凋、揉捻、发酵等关键技术研 究,使“桃源野茶红”红茶内含物充分发挥,品质特征达到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