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生境内红火蚁食物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火蚁觅食搬运的和弃尸堆中的动植物残片取样和鉴定,研究了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两种生境中红火蚁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在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的食物残片无论是在觅食搬运中还是在弃尸堆中均以动物残片为主,分别高达94.92%和68.44%以上,而且两种生境红火蚁食物组成种类相近,只是各类群所占比例略有不同。红火蚁觅食搬运的食物残片种类比弃尸堆中的丰富,在桑园和荒地中,觅食残片共收集到的类群数比弃尸堆残片的类群多8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Lour.) Hook. et Arn.﹞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致死作用和攀爬能力、行走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浸土壤处理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 羊角拗对中小型红火蚁工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和行为抑制作用。土壤深度 0~1.2、1.2~2.4、2.4~3.6 cm,经 0.5 g 羊角拗叶处理 7 d 后,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 80.00%、60.00%、85.33%,中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 37.33%、 34.67%、40.00%;经 1 g 羊角拗叶处理后,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 50.67%、62.67%、88.00%,中型工蚁死亡率 分别为 33.33%、33.33%、40.00%;经 2 g 羊角拗叶处理后,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 90.67%、88.00%、73.33%, 中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 18.67%、28.00%、12.00%。【结论】羊角拗对红火蚁中小型工蚁均具有良好的致死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其行走能力和攀爬能力,而且对小型工蚁的杀虫活性和行为抑制能力较中型工蚁更强。羊角拗有 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单个蚁巢红火蚁对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定殖单个蚁巢红火蚁入侵荒草地后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陷阱法和诱饵诱集法调查距红火蚁蚁巢不同距离的蚂蚁类群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探讨新定殖红火蚁对距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入侵后与本地蚂蚁竞争激烈,红火蚁对距小蚁巢1 m、大蚁巢1和3 m处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距红火蚁小蚁 巢1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在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6月(45.02%)及占较小比例的8月(16.01%),蚂蚁个体数和优势度指数增加,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在距红火蚁大蚁巢1、3 m处,红火蚁工蚁数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而后逐渐上升趋势,在红火蚁占较小比例的6月(48.36%,1 m)、7月(34.06%,3 m)和红火蚁占较大比例的9月(89.94%,1 m;59.52%,3 m),蚂蚁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引起荒草地单个蚁巢不同距离蚂蚁类群数量变动的主要蚂蚁种类及其变化情况。【结论】两种入侵荒草地的红火蚁种群对距其蚁巢较近距离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在小蚁巢和大蚁巢近距离处,红火蚁工蚁占比例较大,本地蚂蚁物种数、个体数、蚂蚁类群优势度指数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除虫菊素与硫酸烟碱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中型工蚁的毒杀活性及攻击、爬杆、抓附能力的行为影响,并研究了除虫菊素对红火蚁的田间药效。【方法】采用饵剂法。【结果】0.01%除虫菊素饵剂和0.01%硫酸烟碱饵剂处理后9 d,工蚁校正死亡率为71.67%和55.00%。0.01%除虫菊素饵剂处理后7 d,攻击率、爬杆率和抓附率分别为21.67%、18.33%和18.33%。0.01%硫酸烟碱饵剂处理后7 d,攻击率、爬杆率和抓附率分别为36.67%、30.00%和20.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005%、0.01%除虫菊素饵剂药后35 d,红火蚁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8.85%和75.74%,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01)。【结论】研究表明,除虫菊素与硫酸烟碱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在红火蚁绿色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爪哇扁头猛蚁(Ectomomyrmex javanus(Mayr))的觅食活动规律及其食性,探查其觅食活动与环境温湿度的相互关系,采用陷阱诱集法统计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外出觅食工蚁的数量,分析环境温湿度与其觅食活动季节动态和日动态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其捕获食物种类确定其食性。结果表明,爪哇扁头猛蚁觅食的季节动态与环境温度、湿度均显著相关(P0.01),夏季是其觅食的高峰时期,秋季开始下降,冬季停止外出觅食,4月再次开始觅食活动;其觅食的日动态在一定范围内与环境温度显著相关(P0.01),但与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一天中8:00是其工蚁外出觅食的高峰期,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其觅食活动开始减少,直到傍晚温度降低时,其觅食活动开始增加。爪哇扁头猛蚁主要取食节肢动物尸体,表现为肉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及其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工蚁的致死作用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乙醇提取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根皮物质并制备雷公藤提取物毒饵,水试管法测定其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结果和结论】在室内条件下,雷公藤提取物质量浓度0.023 9、0.047 8、0.239 0和0.478 0 g·L~(-1)处理10 d后工蚁死亡率分别为6.67%、30.00%、56.67%和70.00%,明显高于对照(3.33%).0(对照)、0.047 8、0.095 6和0.239 0 g·L-1提取物饵剂处理10 d后小型工蚁死亡率分别为6.67%、26.67%、40.00%和20.00%,大型工蚁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0(对照)、0.047 8与0.095 6 g·L-1提取物饵剂处理10 d后红火蚁攻击率分别为90.00%、66.67%和70.00%,抓附率分别为83.33%、60.00%和56.67%,爬杆率分别为93.33%、73.33%和73.33%.表明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及其毒饵在室内条件下对红火蚁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抑制了红火蚁的活动能力,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入侵生物,选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氟啶脲、氟虫脲)、保幼激素类似物(苯氧威、吡丙醚)、蜕皮激素类似物(甲氧虫酰肼、虫酰肼)3类6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毒饵法室内测定其对红火蚁工蚁的毒力。结果表明:以400 mg·kg-1昆虫生长调节剂饵剂饲喂红火蚁工蚁1~3 d,部分工蚁出现行动迟缓、呆滞现象,个体间相对分散;9 d后各处理中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12.21%~88.27%。其中,甲氧虫酰肼饵剂处理后工蚁的校正死亡率较高,达(88.27±1.8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LT50较短,为3.3 d;氟啶脲和苯氧威饵剂处理次之,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75±2.99)%和(70.11±1.56)%,LT50分别为4.3和4.8 d。质量分数高于900 mg·kg-1的甲氧虫酰肼饵剂,以及质量分数高于500 mg·kg-1的氟啶脲、苯氧威饵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作用显著增强,工蚁取食3种饵剂7 d的LC50分别为23.689、79.665、99...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了解其多样性特征及季节动态规律,为指导喀斯特地区开展甘蔗科学种植和充分发挥喀斯特土地潜力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2年3月~2013年2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逐月12次对广西喀斯特地貌下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全年捕获土壤动物5090只,隶属于3门10纲20目23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53.08%)、蜱螨目(18.84%)和泄管纲(15.99%),常见类群为双尾目(2.24%)、膜翅目(1.93%)、双翅目幼虫(1.69%)、颤蚓目(1.59%)和蜘蛛目(1.12%)。甘蔗园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多样性季节动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结论】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园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蜱螨目和泄管纲3类,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多度较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中红火蚁蚁丘的分布特征,为该虫的监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方法调查3种生境(荒地、田埂、草坪)红火蚁蚁丘的密度和大小,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函数回归模型对蚁丘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并对荒地生境蚁丘密度和植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田埂蚁丘密度明显高于荒地和草坪,高达18.67个/100 m~2,超过草坪生境蚁丘密度的10倍;荒地、田埂和草坪生境蚁丘基部周长相差不明显,但荒地生境蚁巢高度明显高于田埂和草坪;通过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函数来看,荒地和田埂生境蚁丘多表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而草坪生境蚁丘多表现为聚集分布;研究发现粤北地区红火蚁入侵并未造成荒地生境植物多样性下降。【结论】受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田埂、荒地、草坪;蚁丘在荒地和田埂上多呈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在草坪上多呈聚集分布,这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和红火蚁筑巢习性共同引起的;红火蚁蚁丘密度与荒地中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良的Tullgren法对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10种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 21 195头标本,隶属于4亚目68科100属,其中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Berniniella Balogh,1983和Monogalumnella Mahunka,1986为中国新纪录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P<0.05),其中葡萄园多样性最高,而荒漠最低;群落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最高,而夏季最低少。捕食性螨类以K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P型。【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江心水库鲢、鳙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江心水库青草沙地理位置、供排水系统特殊,主要采用鲢、鳙为主的生物操纵技术调控水质。在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共采集了鲢139、鳙59尾,以鳞片、脊椎骨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并对每个样本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采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鲢由1~10龄组成,其中以3~4龄居多;鳙由1~11龄组成,其中以2~3龄居多。鲢、鳙体长和体质量回归方程分别为W=0.037 9L~(3.027)和W=0.039 0L~(2.946);鲢体长、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77.73~([1-e~(-0.183(t+0.60))]),W_t=20 024.3[1-e~(-0.183(t+0.60))]~(3.027),其中t代表鱼的年龄,生长拐点年龄在5.4龄;鳙的体长、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92.11[1-e~(-0.172(t+1.27))],W_t=23 875.2[1-e~(-0.172(t+1.27))]~(2.946),生长拐点年龄在5.0龄。建议青草沙水库中的鲢、鳙鱼以5.5龄为起捕年龄。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陕西菜田烟粉虱和白粉虱的数量结构,为粉虱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定点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生态区、不同季节、不同蔬菜作物以及不同菜田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种群分布和组成进行研究,并结合mtDNA-CO1标记基因实现对陕西菜田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分布和种群组成因地区、季节、作物种植模式不同而异。其中烟粉虱均呈现优势分布,并占到种群数量的67.2%~100%。采用标记基因技术、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明确了陕西菜田烟粉虱生物型为Q型烟粉虱。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鳜类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多样性水平,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个群体97尾鱼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鳜序列长度为843 bp,无变异位点,只有1种单倍型,斑鳜有852 bp和856 bp两种序列,28个多态位点和11个单倍型,中国少鳞鳜也有845 bp和846 bp两种长度,5个多态位点和5个单倍型;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种鳜鱼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00 0、0. 008 7±0. 002 0和0. 002 0±0. 000 9,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 000 0、0. 859 9、0. 736 7和0. 000 0、0. 008 7、0. 002 0。分析表明,3种鳜鱼在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存在种或属间差异,锦江斑鳜是一个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的稳定种群;中国少鳞鳜虽然单倍型多样度丰富,但遭受过瓶颈效应,导致其核苷酸多样性偏低;大眼鳜遗传组成单一,多样性十分贫乏,推测可能有入侵的养殖群体。锦江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历史上鳜类资源丰富,但已遭严重的破坏,加强其鳜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淡水资源的匮乏,干旱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而植物的耐旱性又属于数量遗传性状,这给广大遗传育种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SKIP基因属于RNA调控基因,它参与调节生物体内多种RNA的剪切调控,进一步调整植物状态,应对逆境环境。利用BLAST搜索玉米基因组,得到相似度99%的玉米基因,命名为ZmSKIP。对该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过量表达载体,使用原位转化法得到过表达该基因的转基因株。对转基因株进行耐旱性实验,并使用ELISA方法检测转基因株的ABA含量。结果显示,转基因株中ABA相对野生型上升明显,具有更高的耐旱性。初步推断ZmSKIP在玉米中可能调控相应的耐旱基因表达从而调节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小麦Mlo基因家族新成员,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进化地位以及其在小麦根、茎、叶组织和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小麦品种"水源11"中分离出1个Mlo的cD-NA序列基因,对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InterProScan、TMpred、SignalP等在线分析工具,预测TaMlo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信号肽、细胞定位等特征;采用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以玉米ZmMlo8基因为种子序列,克隆了小麦新基因TaMlo8(暂命名)cDNA序列,该序列长1 897bp,ORF为1 497bp,编码499个氨基酸;InterProScan和SignalP预测结果显示,其为Mlo家族成员,含信号肽和7个跨膜区;BLASTX结果显示,TaMlo8与玉米ZmMlo8蛋白的相似性达78%;系统进化树显示,TaMlo8与玉米ZmMlo8处于同一分支下,而与小麦其他Mlo家族成员处于不同的分支上,进一步说明TaMlo8为小麦Mlo家族的新成员;表达谱分析表明,TaMlo8是组成型低表达,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非亲和体系中诱导表达,在小麦与白粉菌的感病反应中诱导表达。【结论】克隆到1个小麦Mlo基因新成员TaMlo8,其在小麦与条锈菌的抗性反应和小麦与白粉菌的感病反应中起一定作用,说明TaMlo8基因对条锈菌和白粉菌的抗病路径可能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小麦生物胁迫反应中的潜在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FLOWERING LOCUS T(FT)基因是植物开花调控途径的整合基因,整合来自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和自主途径等不同花发育途径的信号,在植物花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墨兰品种‘企剑黑墨’中克隆了新的FT同源基因,并对其各组织部位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墨兰FT基因c DNA全长序列为618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水稻中F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墨兰FT同源基因在‘企剑黑墨’各器官中均有表达,营养生长期FT基因在腋芽中的表达量最高,生殖生长期FT基因在腋芽,花梗,花蕾等器官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拟南芥中超表达墨兰FT同源基因,能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rocess of fertilization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and the duration of each stag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ollen germinates on stigma 2–3 h after pollination. (2) 4–8 h after pollination, pollen tube grows in the style. (3) 8–14 h after pollination, pollen tube grows in the ovary and gets into the ovule via the micropyle. (4) 16 h after pollination, one sperm nucleus moves to the egg and enters it. (5) The sperm nucleus adheres to the nuclear membrane of the egg 18 h after pollination. (6) 20 h after pollination, it enters the egg nucleus and male chromatin gradually disperses and 24 h after pollination, a male nucleolus appears. A large female nucleolus and a small male nucleolus occur in the nucleus of the fertilized egg, and zygote formed. The dispersing of sperm chromatin in the egg nucleus takes about 4 h. (7) 32–34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division of zygote begins. The dormancy stage of the zygote lasts for about 8–10 h. (8) The pair polar nuclei lie in the chalazal end of the egg before fertilization, which may fuse into a secondary nucleus or not. (9) 16–18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sperm nucleus moves to the polar nuclei or the secondary nucleus. 18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sperm nucleus adheres to the nuclear membrane of the polar nuclei or that of the secondary nucleus. (10) 20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sperm nucleus enters one of the polar nuclei or the secondary nucleus and a triple fusion takes place. The process of fusion is similar to the karyogamy but faster. The dispersing of the sperm chromatin in the polar nucleus or secondary nucleus takes about 2 h. (11) 22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primary endosperm nucleus formed. The female and male nucleoli cannot fuse with each other before mitotic division of the primary endosperm nucleus. (12) 24 h after pollination, the division of the primary endosperm nucleus actually takes pla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5, 32(5): 812–817 [译自: 园艺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