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鸡胚培养法和琼脂扩散试验测定了2种中药复方制剂对鸭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种中药复方制剂对鸡胚毒副作用较小,在药物与病毒同时接种情况下,能抑制鸭肝炎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采用鸡胚培养法和琼脂扩散试验,测定了2种中药复方制剂对鸭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种中药复方制剂对鸡胚毒副作用较小,在药物与病毒同时接种的情况下,能抑制鸭肝炎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用鸡胚培养法和红血球凝集(HA)试验,测定中药金丝桃素注射液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抑制作用。试验共分4组,第Ⅰ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中药金丝桃素混合液,HA滴度0。第Ⅱ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西药金刚烷胺混合液,HA滴度5log2。第Ⅲ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生理盐水混合液,HA滴度9log2。第Ⅳ组不接种病毒尿囊液,不给药,HA滴度0。结果表明,中药金丝桃素注射液对鸡胚无毒性作用。中药金丝桃素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病毒在鸡胚中增殖。  相似文献   

4.
用鸡胚培养法和红血球凝集(HA)试验,测定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抑制作用。试验共分4组,第Ⅰ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中药蟾甘口服液混合液,HA滴度0。第Ⅱ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西药金刚烷胺混合液,HA滴度5log2。第Ⅲ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生理盐水混合液,HA滴度9log2。第Ⅳ组不接种病毒尿囊液,不给药,HA滴度0。结果表明,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鸡胚无毒性作用。中药蟾甘口服液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病毒在鸡胚中增殖。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雏鸭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一周龄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最易感,病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数小时即死亡,死亡率高达90%。DHV有三种血清型,无交叉保护作用。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在国内,I型鸭病毒性肝炎有多次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在鸡胚上增值,引起鸡胚规律死亡,所以鸡胚中和试验是常规方法,在该病的检测上仍有切实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的鸡胚适应毒株对鸡胚中和试验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通过一系列实验,筛选确定(DHV)的适用毒株,毒力适中,鸡胚死亡规律整齐,方便实验判断,几年来检测进境水禽6群,皆无鸭病毒性肝炎鸡胚中和母源抗体,检测免疫群鸡胚中和抗体滴度40~80倍,阳性对照血清中和保护滴度1 280倍,毒株稳定实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急性传染病,尤其是1~2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材料材料有疑似Ⅰ型鸭肝炎病毒病料、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抗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弱毒苗、Ⅰ型鸭肝炎病毒油乳剂灭活苗。9日龄非免疫鸡胚。  相似文献   

7.
中药“蟾罗”口服液鸡胚接种抗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鸭饲养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治疗鸭肝炎的药品,虽然卵黄抗体、高免血清和单克隆抗体治疗鸭肝炎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价格较贵、货源紧缺,致使实际应用较少。为了探讨中药“蟾罗”口服液抗鸭肝炎病毒的作用,笔者依据中兽医的理法方药辩证施治理论.对部分中草药进行了筛选、组合,选出了以蟾蜍、罗锅底等中药制成口服液.进行了抗鸭肝炎病毒的体外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常用消毒药中选择一种对鸭肝炎病毒河南株(LY.DHV)最有效的消毒剂用于鸭肝炎疫区鸭场的消毒,试验将不同消毒剂按照一定浓度梯度稀释后接种9日龄鸡胚选出不引起鸡胚死亡的最大消毒剂浓度,然后用此浓度作为终浓度再次接种9日龄鸡胚继续孵化,观察鸡胚死亡比例,测定消毒剂对LY.DHV的杀灭效力。结果表明:这几种消毒剂对LY.DHV的杀灭效力从强到弱依次是农尔乐、菌毒杀、金典、百毒净、百毒灭,农尔乐和菌毒杀能显著降低鸡胚的死亡率,消毒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肝肿大、出血、坏死和水肿。1病原(1)鸭肝炎病毒,为细小的RNA病毒,呈球状,直径为20~40纳米,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囊膜。病毒存在于病鸭的肝、脾、全身组织和血液中,并可随粪便排出。病毒能在12~14日龄鸭胚或9~10日龄鸡胚中培养,但初次分离以鸭胚为宜。接种后经6天死亡,可见胚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ATCC株)用鸡胚传一代后,测出此病毒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5。通过多次重复试验,闻利用鸡胚中和试验和雏鸭中和试验检测鸭病毒性肝炎(DVH)的诊断方法,7株DHV毒株在鸡胚中和试验中的结果是:胚传一代尿囊液死亡率为2/8-5/8,1:10血清中和保护率为8/8,1:1000肝病料死亡率为3/8-8/8,1:10血清中和保护率为8/8,正常对照全部存活,雏鸭中和试验的结果是:24小时内1:10肝病料死亡率为3/8-8/8,1:5血清中和保护率为8/8,正常对照全部存活。  相似文献   

11.
应用鸭胚肝细胞培养鸭肝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12.
以正常鸡胚尿囊液和环磷酰胺预处理试验兔, 再以Ⅰ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Ⅰ, DHV Ⅰ) 标准强毒(ATCC, C9/D2) 接种后致死鸡胚的尿囊液, 经灭活、乳化制成油佐剂抗原多次免疫试验兔, 获得了鸡胚中和效价(EPD50) 达1∶32 以上的兔抗Ⅰ型鸭肝炎病毒高免血清(DHV ⅠS) 。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1950年用鸡胚分离  相似文献   

14.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 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了  相似文献   

15.
1鸭病毒性肝炎的历史回顾1945年,Levine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1950年,Levine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1954年,Asplin报道了英国暴发流行该病;1958年,我国黄均建报道该病在上海地区发生与流行;1965年,在英国发现Ⅱ型鸭肝炎病毒;1969年,  相似文献   

16.
自Levine等(1950)首次于鸡胚中分离到鸭肝炎病毒(DHV)以来.在感染鸡胚上进行的血清中和试验在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公认为权威的诊断方法,虽然近几年发展而成的琼扩、间接血凝、ELISA等方法逐渐取代了繁琐、费时的中和试验,但由于DHV细胞培养上的难度,鸡旺接种在DHV的增殖等方面仍有切实的应用价值。为了更有效地便于实验观察及收获病毒,我们对DHV的鸡胚适应毒株进行了筛选、比较,以寻找最适鸡胚毒株。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试验用毒林:QI弱毒株、ATCC(Cg/DZ)标准毒株、E52。疫苗毒株,由南…  相似文献   

17.
Ⅳ型鸭肝炎病毒鸡胚化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一株Ⅳ型鸭肝炎病毒(DHV)用鸡胚传代,培育出Ⅳ型鸭肝炎病毒63代鸡胚化弱毒疫苗株E63。该苗对1日龄雏鸭安全无致病性,免疫剂量为2.5×105.12个ELD50/只。用E63免疫1日龄雏鸭,7日龄时即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并可完全保护雏鸭抵抗同型强毒的攻击,此后中和抗体效价有所下降,但可持续至4周龄。疫苗在-20℃保存3~6个月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抗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19.
将Ⅰ型鸭肝炎病毒CRF98株生产用种毒接种SPF鸡胚进行传代培养,收获鸡胚尿囊液。对其进行病毒含量、鸡胚毒力、免疫原性、特异性和纯净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检验均符合规定。试验结果为疫苗生产提供了病毒含量高、质量均一、稳定性好的生产用种毒。  相似文献   

20.
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鸡胚致弱的鸭肝炎病毒(DHV)A66株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细胞培养,通过对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滴度测定、鸡胚中和试验和电镜检查,证明了(DHV)A66毒株能够在CEF上增殖。试验还表明,犊牛血清对DHV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根据细胞培养物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绘制出了病毒在CEF上的生长曲线。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接种后8~16h病毒开始增殖,36~60h细胞培养物中病毒滴度达最高水平。这与(DHV)A66死鸡胚的时间基本一致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张小飞$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