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鸡分离到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W株;再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获得了NIBV疫苗毒株W93;继而借助RT—PCR法扩增了其S1基因,并测定了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了与相关毒株间的同源性。结果显示,W93株在鸡胚中的病毒产量达107.8EID50/0.1mL,适用于所有日龄的雏鸡;W93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马萨诸塞型的M41株、H52株和H120株的同源性很高,分别为96.9%、96.8%和97.1%。表明,W93可作为制备IB弱毒疫苗的毒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分离到了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 ,用其培养物制备的现地疫苗 ,免疫原发病鸡场的鸡群 ,观察整个饲养周期 ,再无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分离到了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用其培养物制备的现地疫苗,免疫原发病鸡场的鸡群,观察整个饲养周期,再无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病毒分离物,是来源于天津地区某鸡场暴发的28日龄病鸡。此毒株对SPF雏鸡几乎100%感染发病,死亡率达30%~90%,此毒有很强的亲肾组织性,引起肾病变肿大、苍白、斑驳状,肾小管和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对SPF鸡胚感染率98%~100%,可致鸡胚侏儒化、卷曲等特征性病变。在10日龄SPF鸡胚连传10代后,其毒价可达106.5EID50/0.1ml。鸡胚毒不凝集鸡红细胞,可干扰NDV血凝素的生成,而其本身又可被AEV所干扰,能加速气管纤毛止动效应,电镜观察呈圆形或多样性,边缘不整,表面有纤突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00mm。病毒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学鉴定,此毒对Gray株、Holte株和澳大利亚T株的中和保护率均低于50%,而对M41株则高于50%,此毒株具备冠状病毒的主要特征,定名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肾性病毒X株”(Nephropathogenic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StrainX)——NIBVX。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腺胃型)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IBV-D971p弱毒株。用该毒株制备活疫苗,经安全、效力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和安全性,能有效的预防腺胃型、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肾型)活疫苗(W93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肾型)病毒(NIBV),并培育成弱毒W93株。自1994年,我们对该毒株进行了鉴定和活疫苗的研制,结果证明W93株具有特异性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病毒含量不低于10^8.0EID50/0.1ml.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应用证明,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从黑龙江省某鸡场发病鸡群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病毒致SPF鸡胚病变特征、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以及RT-PCR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CK/CH/LHLJ/04V。通过对该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对SPF鸡致病性试验发现该病毒为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类重要IBV的代表。将该毒株在SPF鸡胚连续传代110代(P110),取不同代次毒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对SPF雏鸡的致病力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110代毒以105.0 EID50/0.1 mL的剂量通过点眼滴鼻接种15日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不同代次毒接种SPF鸡对同源毒株P3代强毒的攻击均具有100%保护性。实验表明,IBV毒株CK/CH/LHLJ/04V P110对SPF雏鸡已无致病性,但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研制IB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9.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呼吸道传染病的20个发病鸡群中先后分离出18株病毒,通过鸡胚感染、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其中13株是冠状病毒科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3株为新城疫病毒,2株为H9禽流感病毒。该13株中的BJ2、FF2、YL2、B01、G5、YX、WH、WG分离毒具有很强的嗜肾性和致病力,这8个陕西流行株的血清型与W118毒株相同,而与IBVGray株、W93株有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陕西地区主要流行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且流行株具有强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