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菊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包括外植体的选择、诱导分化、组培苗转移等方面;总结了目前非洲菊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VC、转基因外植体等对非洲菊组织培养的影响;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非洲菊组培快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了非洲菊组织培养进展情况,分析了非洲菊组织培养快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对非洲菊组培快繁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非洲菊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非洲菊组织培养中的褐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抗氧化剂对非洲菊褐变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洲菊幼嫩叶片、花蕾、花托和花梗等不同外植体中叶片的褐变程度最重,花蕾的褐变程度最轻。在非洲菊叶片组织培养时,接种前将外植体用100 mg/L Vc溶液浸泡1 h,再在以后的继代培养中加入200 mg/L PVP使褐变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非洲菊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又名扶郎,为世界各国常用的切花,但因其异花授粉,用种子繁殖不能保持其种性,而利用组织培养可加速其繁殖并保持性状。本试验采用非洲菊的幼嫩花蕾为外植体,使用不同的培养基激素组合,选择非洲菊诱导、增殖和长根培养三个阶段的最适培养基配方,通  相似文献   

5.
盆栽非洲菊种苗快速繁殖工厂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非洲菊种子无菌播种和茎尖培养、花蕾外植体诱导,建立了盆栽非洲菊再生和快速繁殖体系;并分析了非洲菊盆栽品种的培养特性,建立了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6.
非洲菊花托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非洲菊的花托进行了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MS IAA10 mg/L KT0.1 mg/L BA10 mg/L对诱导花托形成芽最佳;在芽的增殖培养中,以MS IAA0.03~0.05 mg/L KT3 mg/L为最好;MS NAA0.03~0.05 mg/L适宜苗的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宜采用穴盘(72孔)草炭∶珍珠岩=1∶1的基质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种子卫星搭载对其萌发、幼苗茎尖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效应。结果表明:种子经卫星搭载后会促进非洲菊种子的萌发,萌动时间提前2~3d;萌发率提高或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对茎尖培养的影响因不同搭载批次而异,出现抑制或促进效应;继代培养4-5代后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搭载处理培养的无性后代中观察到植株黄化、矮化、叶畸变等变异现象,部分茎尖和叶片愈伤组织培养中表现明显的生根倾向,根量大,分枝多。  相似文献   

8.
从外植体的选择与诱导、增殖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品种选择等方面介绍了非洲菊优质种苗工厂化快速繁殖技术,以为非洲菊工厂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洲菊组织培养繁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非洲菊的微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经过多组合培养基对比试验,筛选出各阶段最适宜的培养基:诱导分化,MS 6BA3.0 mg/L IAA0.25 mg/L;继代增殖,MS 6BA3.0 mg/L NAA0.3 mg/L;生根培养,1/2MS IAA2.0 mg/L.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燕芬  王岩  龙春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47-2248,2250
对中国兰花(Chinese Cymbidiums)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中国兰花组织培养中组织培养程序,原球茎的来源,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洲菊组培苗炼苗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非洲菊组培苗大规模生产,研究了不同基质、种植深度以及基质水分含量对非洲菊组培苗驯化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珍珠岩:营养土为1:1,生长点高出基质,保持基质润湿时,组培苗驯化的成活率较高、生长情况也较好。  相似文献   

12.
水杨酸和硝酸银对非洲菊切花保鲜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经济、环保、有效的非洲菊保鲜液配方。[方法]以非洲菊切花为试材,设置了6组处理,其中以蒸馏水作为CK,研究不同处理对非洲菊切花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寿命的影响。[结果]除CK外,各处理对非洲菊切花的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以处理④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处理②、③;各处理均能延长非洲菊切花的寿命,其中以处理④ 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处理⑤。[结论] 水杨酸的保鲜效果优于硝酸银,最佳保鲜剂配比为处理④,即:1% Ca(NO3)2+4%蔗糖+500 mg/L柠檬酸+200 mg/L8 HQ+50mg/LSA。  相似文献   

13.
不同花色非洲菊品种花色素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个非洲菊品种花瓣进行了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非洲菊不同花色品种的花色素由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三大类组成.黄色花主要含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白色花仅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红色和紫色花主要由花色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14.
周恒  罗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08-12410
[目的]研究不同的激素处理对非洲菊离体繁殖的影响。[方法]以非洲菊重瓣切花品种桑格瑞拉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BA、KT、NAA、IAA,对非洲菊进行诱导分化、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激素种类、组合及浓度对非洲菊诱导分化、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筛选最佳的激素组合。[结果]在初代培养中,IAA0.1mg/L+BA10mg/L的处理对芽的诱导效果最好,芽的分化率最高;在继代培养中,IAA0.1mg/L+BA1.0mg/L的处理对芽的增殖效果最好,芽苗生长整齐,叶色深绿,芽苗高度达2cm以上;生根阶段以IBA0.01mg/L处理效果最佳,产生的根量适中,有利于苗的生长。[结论]选用合适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组合及比例对非洲菊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洲菊组织培养工厂化种苗生产过程,对外植体的选择与低温处理、培养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以苞片未展开、花径0.5-1.0cm的花蕾适作诱导的外植体,4-8℃低温处理可提高其诱导成功率。快速繁殖中25d为适宜的培养周期。丛生芽为适宜的增殖体;继代转接后宜遮光或弱光下预培养3-5d有利于增殖体恢复和快速增殖;快繁过程中可应用KT和Ad进行增殖与生长调节;培养容器透气条件改善可延长培养寿命,提高生根率和种苗质量。  相似文献   

16.
非洲菊在华北地区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非洲菊生长习性及华北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 ,总结出一套非洲菊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切花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使鲜切花产量及品质遭受巨大损失。对非洲菊10种主要真菌、病毒及细菌性病害发生特点进行描述,为生产上有效防治非洲菊病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配比混合基质对非洲菊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在长沙地区栽培非洲菊的适宜基质,对不同非洲菊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比例草炭土、珍珠岩、河沙混合基质对非洲菊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非洲菊在质量比3∶1∶1的草炭土、珍珠岩、河沙混合基质中均成活率高,植株健壮,切花产量高,质量好;纯草炭土栽培非洲菊,苗期生长健壮,但定植半年后植株容易感病,成活率低,不宜用作长沙地区日光温室非洲菊无土栽培.  相似文献   

19.
对非洲菊品种"热带草原"的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合"热带草原"复壮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4 mg/L+KT 0.2 mg/L+NAA 0.08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4 mg/L+NAA 0.1 mg/L;炼苗后在草炭∶蛭石∶珍珠岩=1∶1∶2的基质上移栽,移栽成活率达93%。  相似文献   

20.
非洲菊花托离体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家涛 《西北农业学报》2005,14(6):109-111,118
以非洲菊幼嫩花托为外殖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IBA、GA等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继代增殖、生根培养和过渡炼苗.结果表明:采用MS 2.0~5.0mg/L(单位下同)6-BA 0.25~0.5IBA培养基,愈伤诱导率在60%以上;采用MS 4.06 BA 0.25IBA 0.5~2.0GA培养基对芽的生长及增殖效果好,增殖率可达13.5;采用1/2MS 0.1NAA或0.1~0.5IBA或0.5~1.0IAA培养基,20 d生根率达100%.在蛭石:珍珠岩:泥炭=1:1:1基质中驯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