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准确地评估其生防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黑点切叶野螟1龄幼虫分别在2种高温(35℃和40℃)暴露4种时长(2、4、8、16 h)后,观察测定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发育历期、成虫产卵量等指标。【结果】经2种温度、不同时长的处理后,黑点切叶野螟各项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35℃处理16 h,幼虫存活率由1龄的65.83%降为5龄的28.33%;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延长,2种温度(35℃和40℃)处理16 h后,幼虫历期分别比对照长0.90 d和1.74 d;对蛹期无影响;成虫寿命在经8 h和16 h处理后缩短约1 d;蛹重在8 h和16 h高温处理后略有下降;雌虫产卵量在2种温度下均为处理16 h的最低;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黑点切叶野螟受短时高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存活率和抑制发育速率,影响程度取决于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在供试条件下,黑点切叶野螟均能完成生活史,保持种群的延续,这对生防是有益的。但是,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导致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黑点切叶野螟夏季种群密度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茭白和甜玉米对甘蔗二点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甘蔗二点螟人工大量饲养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6±1)℃的空调房中,挑取初孵二点螟幼虫单头接入培养皿内,分别饲以茭白茎段和甜玉米粒块,每3d更换1次食料,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幼虫的发育情况和存活数量,幼虫化蛹后第2d观察记录其性别及称量体重,记录幼虫化蛹、蛹羽化、成虫死亡日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雄性比.每处理重复50皿,试验共培养3批次.[结果]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幼虫平均历期雄性分别为22.54和26.29 d,雌性分别为24.69和29.77 d,两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蛹平均历期分别为8.68和8.94 d,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12和3.90 d,两者均差异不显著(P>0.05);蛹平均体重分别为0.0736和0.0651 g,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初孵幼虫饲养至蛹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9.30%和38.00%,饲养至成虫羽化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6.00%和36.00%;雌雄性比分别为0.70和0.55.[结论]甘蔗二点螟室内取食茭白较甜玉米更适合其个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斜纹夜蛾取食紫茎泽兰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分别利用紫茎泽兰和白菜叶片饲喂斜纹夜蛾幼虫,比较其生长发育、繁殖及存活差异。【结果】斜纹夜蛾可在紫茎泽兰上完成整个世代,但相较于其适宜寄主白菜,取食紫茎泽兰叶片导致其生长发育速率降低、历期延长、体重减轻,存活率、羽化率和繁殖力下降。取食紫茎泽兰的斜纹夜蛾各龄幼虫发育历期和蛹期与取食白菜叶片的斜纹夜蛾间差异显著(P0.05),取食紫茎泽兰的幼虫其历期比取食白菜的延长10.26 d;取食紫茎泽兰的斜纹夜蛾1~6龄幼虫的体重显著低于取食白菜的同龄幼虫(P0.05);蛹重比取食白菜的斜纹夜蛾蛹重低15.79%(P0.05);紫茎泽兰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累计存活率和羽化率分别为40.61%和83.33%,分别比白菜上降低31.96%和11.67%(P0.05);同时,取食紫茎泽兰叶片可导致斜纹夜蛾成虫产卵期延长,单雌产卵量下降,并对其性比产生一定影响。【结论】斜纹夜蛾取食紫茎泽兰虽不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但能够完成整个世代,说明紫茎泽兰可以作为斜纹夜蛾的寄主植物,斜纹夜蛾具有成为紫茎泽兰天敌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幼虫期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存活、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方法】将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在32、35、38、41和44℃条件下,分别处理1、2和4 h,测定其存活率;将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在35、38、41℃条件下,分别处理1、2和4 h后,研究其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雌雄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及子代卵孵化率等。【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存活率逐渐减小。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在35℃处理下发育历期缩短,38和41℃处理下发育历期延长。老熟幼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化蛹率、蛹质量、蛹羽化率、产卵期、雌虫寿命及产卵量均逐渐减小,蛹历期逐渐延长。【结论】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对短时高温的适应性高于老熟幼虫,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老熟幼虫的存活、生长发育及生殖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对高温的适应性,可为井上蛀果斑螟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取食生测的方法系统研究苗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4个生育期的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KF6和ⅡYouKF6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两转基因水稻在苗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最为明显,其对50%和100%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最短,大螟在该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上取食3 d及6 d后,校正死亡率最高;其次为分蘖拔节期,两转基因水稻在4.0 d和10.0 d内能分别对50%和100%的大螟个体产生致死作用,在该生育期的两转基因水稻上取食6 d 后,校正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KF6在孕穗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下降,其对50%大螟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显著延长,且取食6 d 后的校正死亡率也显著下降。但ⅡYouKF6对大螟的致死效应并没有明显下降;两转基因水稻在灌浆成熟期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下降,对50%大螟个体的致死作用时间显著长于其它生育期,取食3 d和6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其它生育期;部分大螟能在转基因水稻的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完成个体发育。不同生育期的两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亚致死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苗期和分蘖拔节期的转基因水稻能抑制大螟幼虫和蛹的发育,降低化蛹率,但对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取食孕穗期的转基因水稻能显著抑制大螟幼虫的发育,但对蛹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影响;灌浆成熟期的转基因水稻对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在任一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上取食,均能降低大螟幼虫的体重和蛹重,但不影响成虫的生殖力。【结论】不同生育期的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随生育期的增加,致死和亚致死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野生西瓜对瓜绢螟的抗性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的条件下,以黑公子、丰乐一号、广西409为对照,研究了5个野生西瓜材料对瓜绢螟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种相比,5个野生西瓜材料对瓜绢螟均有较好的抗性,但以 07stw1-1的抗性表现最好;不同西瓜材料的叶片受害率、虫口密度、植株被害率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可作为西瓜抗虫性的评价指标.生产上可利用抗性较好的材料作为抗虫资源,开展抗虫新品种选育,以实现西瓜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7.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性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甜菜夜蛾对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了解虫酰肼[3,5-二甲基苯甲酸1-1(1,1一二甲基乙基)-2(4-乙基苯甲酰)肼,tebufenozide]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使用虫酰肼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LC50剂量隔代和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比较各代生物学特性变化;不同剂量分别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和卵块,研究药剂对当代及下一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LC50剂量隔代汰选抗药性至F11代,甜菜夜蛾幼虫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没有产生抗性;羽化率及成虫寿命变化不明显,而化蛹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逐代显著降低。用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缓慢上升,至F19代抗性增加2.52倍;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变化不显著。分别用虫酰肼2.5、5、10、20及40 µg•ml-1浸渍法处理3龄幼虫,随剂量提高幼虫成活率随之降低,幼虫期缩短,化蛹率及蛹重下降,但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比变化不大;当大于等于10 µg•ml-1剂量处理幼虫,不仅随剂量提高而降低了下一代成虫产卵量,而且下一代幼虫成活率,幼虫及蛹体重也有所下降。用虫酰肼10~300 µg•ml-1剂量浸渍卵块,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用 50 µg•ml-1以上剂量处理时,可明显降低初孵幼虫、4日龄幼虫成活率以及幼虫及蛹体重。【结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当代及下一代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影响,而甜菜夜蛾对该药剂不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在藏东南高山松上的生物学特性,为监测和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藏东南选择4块有代表性的高山松林进行野外观察,每7 d从观察林地采集5个有虫球果于室内解剖,测量其中的赤松梢斑螟幼虫形态指标;然后将赤松梢斑螟幼虫饲养在室外水培枝高山松球果中,观察其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赤松梢斑螟成虫雌雄同型,体长13~17 mm,翅展23~28 mm;老熟幼虫体长约12 mm,头宽约2.5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式,臀足趾钩双序缺环式;卵呈卵圆形,黄白色;蛹体长约13 mm,宽约3.5 mm,尾部有6根臀棘。赤松梢斑螟在藏东南高山松上1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高山松当年生球果并以幼虫越冬,幼虫期约300 d、5龄,蛹期约40 d,成虫期约8 d,卵期约10 d。赤松梢斑螟成虫多数白天上午羽化,次日傍晚交尾,交尾时间长达6~9 h,幼虫一果一虫,无转移危害现象;被害球果畸形,结实不良。【结论】赤松梢斑螟危害高山松球果,成虫和卵阶段在球果外,幼虫和蛹阶段在球果内,有较强隐蔽性。每年6-7月是防治赤松梢斑螟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9.
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观察了豆野螟取食扁豆、豇豆和四季豆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结果表明: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后的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取食四季豆为最低;豆野螟取食四季豆、豇豆和扁豆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9.9d、11.2d和11.7d,三者差异显著;取食豇豆后5龄幼虫体重达53.9mg,显著高于取食扁豆和四季豆的5龄幼虫体重.  相似文献   

10.
李保平  郭庆  孟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1):4464-4470
【目的】揭示CO2浓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个体生物学的影响,从而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O2人工智能气候箱设置当前(390 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 μL•L-1)处理,种植水稻苗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和子代卵孵化,并测定4龄幼虫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指数。【结果】CO2浓度加倍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到5龄时的体重、蛹历期和蛹重,但对幼虫历期和化蛹率没有显著影响;加倍CO2浓度处理下的5龄幼虫体重比当前CO2浓度处理的轻16.1%、蛹历期缩短28.7%、蛹重降低9.9%。CO2浓度加倍对性比和生殖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幼虫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和卵孵化率有显著影响,与当前CO2浓度处理相比,加倍CO2浓度处理下幼虫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降低约44.0%,卵孵化率降低26.8%。对4龄幼虫的测定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对取食和食物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与当前CO2浓度处理相比,加倍CO2浓度处理下4龄幼虫取食量显著增大,但相对取食率没有变化,相对生长率显著提高21.2%,近似消化率提高15.7%,但摄食食物转化率降低24.8%、消化食物转化率降低37.1%。【结论】CO2浓度升高可能对稻纵卷叶螟重要的生活史特性造成不良影响,推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但是种群动态变化需要考虑温度等其它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行为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潜力。【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评价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并总结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通过观察,发现异色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经过静止、搜寻、试探、取食和爬行5种行为,其中异色瓢虫成虫捕食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出现3对足抱握猎物的现象。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8和161.29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390 6和1.451 4,处理时间分别为0.005 1和0.006 2 d;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5.36和41.84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45 7和1.271 0,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 3和0.023 9 d,即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4龄幼虫。【结论】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潜在控害能力,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真核生物通过保守的自噬途径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受损细胞器,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循环再利用。本文旨在解析苜蓿自噬基因在植物应对营养胁迫中发挥的功能,为指导苜蓿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自噬途径的关键限速基因ATG7(Autophagy-related gene 7)为切入点,分析ATG7氨基酸序列在不同植物中的相似性。利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MtATG7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植株,获得异源过表达植株35S::MtATG7和互补拟南芥突变体的atg7/35S::MtATG7植株,并对其抗胁迫表型和自噬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碳饥饿条件下,atg7/35S::MtATG7能够挽救atg7突变体叶片早衰的表型;恢复到正常生长条件以后,35S::MtATG7和atg7/35S::MtATG7植株存活率和野生型相比都显著提高。GFP-ATG8e的剪切试验表明,atg7/35S::MtATG7能够恢复atg7突变体的自噬降解活性。在氮饥饿条件下过表达MtATG7同样能够减缓拟南芥叶片的衰老速度。【结论】异源过表达MtATG7能增强拟南芥碳氮饥饿抗性的生物学功...  相似文献   

13.
韩颖  马建鹏  张静  梁晨  杨斌  赵宁 《西北农业学报》2021,(12):1898-1904
为探讨云南核桃丛枝病感病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LC-MS/MS法测定云南核桃主产区楚雄、大理、临沧三地的感病和健康植株叶片中的2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共检测到11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最大的是细胞分裂素类激素,该类激素在感病植株中的含量相对于健康植株均成倍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是cZ,3个核桃主产区的感病植株cZ含量均为健康植株的3倍左右,且C/A值在感病叶中均高于健康叶;其次是ABA,感病植株ABA含量为健康植株的2倍左右;赤霉素类的GA7仅仅在感病植株中被检测到。结果表明,核桃感染丛枝病后植株内源激素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胞分裂素增加,从而导致丛枝、叶片卷曲变小、腋芽萌生等丛枝病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玄参叶的开发利用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生药学常规方法对玄参叶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其中组织切片采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方法,叶表面制片采用撕取表皮的方法,叶表面扫描电镜观察采用脱水、干燥、喷金后常规扫描的方法,组织、叶表面、粉末图均采用显微拍摄。结果 找出了玄参叶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结论 此研究可作为鉴定玄参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植物D型细胞周期蛋白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花序中克隆出At CYCD3;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131 bp,预测编码376个氨基酸,蛋白质的分子量为42701.6 Da,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89。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ROKII-At CYCD3;1,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外源基因导入野生型烟草中。通过PCR及q RT-PCR检测显示,At CYCD3;1成功插入烟草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表达。表型观察显示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株系相比主要表现为花冠宽度变大,花瓣和萼片长度变长,果实变大,茎干弯曲,叶片卷曲,根尖细胞变小。综上,拟南芥At CYCD3;1基因的过量表达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柑橘黄龙病菌对沙田柚Citrus maxima (Burm.) Merr. cv. Shatian Yu田间性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系统研究沙田柚感染黄龙病菌后叶片症状、果实内外品质和风味感官品质的变化,及病菌浓度和树龄对病程发展的影响。【结果】沙田柚嫁接病芽后,黄龙病菌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Ct28)时,植株叶片的黄龙病症状表现不明显,老叶轻微斑驳黄化,新叶轻微均匀黄化,抽梢正常。与健康植株(Ct35)相比,低黄龙病菌浓度(28Ct32)的植株,叶片症状、果实产量和各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变化;随着发病程度的加深,高黄龙病菌浓度(Ct26)的柚树叶片出现典型斑驳黄化症状,单株柚果总产量和总结果数显著降低,果实变小变轻,着色不均匀,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甜味度、果肉饱满度和综合风味显著下降,酸味度和异味度反而显著提高,失去食用价值。【结论】沙田柚黄龙病病程进展较慢,但随着发病程度加深,其经济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可为评价柑橘黄龙病对沙田柚品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解析柚类植物的黄龙病耐性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bioguided fractionation of the ethanol extracts from the leaves of Momordica charantia, we obtained two most active compounds against the feeding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arvae. The antifeedant activity of momordicine Ⅰ and momordicine Ⅱ again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star larva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were tested using leaf discs of cabbage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mordicin Ⅰ and momordicin Ⅱ had significant antifeedant activity on the larvae of P. xylostella, and momordicin Ⅱ was more active than momordicin Ⅰ. The concentrations for 50% antifeedant effects (AFC50) of momordicin Ⅱ again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star larvae of P. xylostella were 76.69 and 116.24μg mL^-1, whereas that of momordicin I was 144.08 and 168.42μg mL^-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momordicin Ⅰ and momordicin Ⅱ had significant inhibitive effect on the rate of weight gain and survival of P. xylostella larva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控制华南地区危害严重的入侵杂草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的方法,检验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是否具有竞争抑制乃至替代控制假臭草的潜力。【方法】设置一系列不同比例皇竹草与假臭草的混种盆栽试验,测定2种植物的竞争指数及形态特征。【结果】假臭草的竞争平衡指数为-0.97~-0.40,在所有比例的混种处理中均小于0,说明皇竹草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皇竹草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假臭草的种植比例增加而增加,从最低48.98 g增加至最高161.66 g;假臭草与皇竹草混种限制了假臭草的茎、叶的发育和生长,导致混种处理的假臭草单株总叶面积比单种假臭草减少43.4%~68.2%、单株总茎长减少49.4%~63.6%、单株分枝数减少46.1%~71.6%。【结论】皇竹草对假臭草有竞争抑制作用,具有替代控制假臭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影响,我国亚热带区域森林虫害呈加剧态势,开展叶片生理性状与虫害程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对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闽楠Phoebe bournei人工混交林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非结构性物质含量、酶活性等主要生理性状与虫害等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虫害导致刨花楠和闽楠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上升,但对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刨花楠和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中度虫害时最低。刨花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随虫害等级的提高而降低,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轻度虫害时最高。健康叶片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出现在刨花楠轻度虫害和闽楠中度虫害时。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比值均在中度虫害时达到最大值,但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的最小值出现在不同虫害等级。轻度和中度虫害的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差异显著。2种楠树健康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均以中度虫害时最高,重度虫害时最低,各等级间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楠树受相同虫害等级的影响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叶片酶活性对同等虫害的响应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的受害叶片和健康叶片具有相互补偿和自我调节作用,且2种楠树均具有自我愈伤能力和防御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叶片对虫害的响应机制,开展人工林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航天搭载对当归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通过对航天诱变当归种子育成种苗分级移栽,研究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物候特征、抗逆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苗越大其返青率、移栽成活率、早期抽薹率越高,前期生长发育态势越好,表现为大苗成药栽培期株高、株幅、叶柄粗、复叶数、叶面积等生长发育指标优异;种苗大小对当归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