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蚕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从家蚕体内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Vairimorpha sp.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起始侵染期为小菜蛾2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对当代小菜蛾的致病力最高,幼虫的死亡率可达80.00%~82.67%,蛹死亡率可达50.00%~52.94%,而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量由对照的249.64~278.38粒/雌下降到120.56~126.72粒/雌,产卵量下降50%左右;当起始侵染期为3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当代幼虫的死亡率只有40.00%~61.33%,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相差很大,蛹死亡率和成虫每雌产卵量下降率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差异不大。另外,家蚕微孢子虫还可通过垂直传染方式影响下代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几丁质酶1(chitinase 1,Chi1)编码基因在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中的潜在功能,对Chi1基因进行全长序列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其在二点螟生长发育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二化螟Chi1基因序列全长为1 788 bp,开放阅读框为1 653 bp,编码550个氨基酸,并命名为CiChi1;CiChi1基因在二点螟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成虫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6龄幼虫期的相对表达量次之,且在6龄幼虫表皮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RNA干扰试验中,注射ds CiChi1的二点螟3龄幼虫试验组在第14天的最终死亡率为62.0%,显著高于注射ds EGFP的阴性对照组(27.8%)和注射蒸馏水的空白对照组(33.9%);此时试验组的平均虫重为0.024 g,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039 g)和空白对照组(0.040 g),且试验组试虫还伴随有外表皮急剧变黑、消解软化的致死表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试虫体内CiChi1基因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选用Cry1Ac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3龄幼虫进行抗性选育,获得相对抗性为356倍的抗性种群DBM1Ac-R品系。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敏感小菜蛾DBM1Ac-S和抗性小菜蛾DBM1Ac-R品系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s,GSLs)合成酶基因bre-3和bre-5 mRNA在2龄、3龄、4龄和老熟幼虫、蛹及4龄中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re-3和bre-5在两个品系的5个时期和4龄中肠均有表达,其中DBM1Ac-S品系的bre-3 mRNA在3龄、4龄和老熟幼虫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DBM1Ac-R品系(PP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晶体蛋白受体之一GSL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朱航  王雅菲  周小毛   《植物保护》2015,41(6):117-12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了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4龄幼虫不同组织ABCG2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并进一步检测了茚虫威的LC50剂量对小菜蛾3龄幼虫ABCG2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小菜蛾ABCG2mRNA相对表达量在雄性成虫中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发育阶段,分别是3龄的5.63倍、4龄的3.67倍、蛹期的7.36倍、雌虫的3.51倍。4龄幼虫的ABCG2mRNA在中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马氏管、精巢、残余体的3.12倍、8.96倍、7.33倍,在头和表皮的表达量最低;使用茚虫威的LC50浓度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后,ABCG2mRNA的表达量逐步上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茚虫威在小菜蛾体内的代谢与ABCG2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earNPV)侵染棉铃虫中的作用,根据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棉铃虫m6A结合蛋白基因YTHDF1(YTH domain-containing family protein 1)进行鉴定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棉铃虫YTHDF1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HearNPV处理后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RNA干扰效率,并调查该基因下调后对HearNPV复制及感染HearNPV棉铃虫死亡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棉铃虫YTHDF1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2 019 bp,编码672个氨基酸,含有1个保守的YTH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同源物序列一致性达87.52%。YTHDF1基因在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进入5龄期24 h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在2龄取食期幼虫中的表达量最低。YTHDF1基因的空间表达谱呈现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在幼虫血细胞和成虫头部的表达量最高。HearNPV侵染棉铃虫后YTHDF1基因上调表达,经RNA干扰使该基因下调后显著抑制了Hear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并延迟了感染HearNPV棉铃虫的死亡时间。表明YTHDF1基因在HearNPV侵染棉铃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蝉花虫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代谢产物N6-(2-羟乙基)腺苷(HEA)作用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获得差异表达的片段,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小菜蛾中克隆全长1828 bp的小菜蛾腺苷受体(Plutella xylostella adenosine receptor,PxAdoR)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蛋白质结构,PxAdoR为分子量49.2 kD,没有信号肽,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具有7次跨膜螺旋结构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s)。利用HEA及哺乳动物腺苷受体A2aR抑制剂SCH58261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结果显示联合使用HEA和SCH58261后36~60 h,可使HEA引起的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降低(42.7%~53.9%,P<0.05);而联合用药后36、48、60 h小菜蛾2龄幼虫体重增长抑制率由43.3%、38.3%、46.2%显著降低(P<0.05)到13.2%、10.3%、8.6%。本研究表明SCH58261能显著降低HEA引起的小菜蛾2龄幼虫的死亡率和体重增长抑制率,HEA可能是通过PxAdoR而起作用,PxAdoR基因可以作为新的杀虫靶点用于害虫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不同龄期、3龄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GSTs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有差异,其在3龄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是5龄期的7.4倍,1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次之;3龄幼虫的GSTs1基因在脂肪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体壁、中肠及马氏管,胸部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头部和腹部;使用0.05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是未处理组的2.31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甜菜夜蛾体内的代谢与GSTs1基因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mGST)是否参与大螟Sesamia inferen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采用Illumina深度测序技术分析大螟转录组数据获得mGST1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其在大螟不同龄期幼虫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经不同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共获得2个mGST1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SimGST1-1和SimGST1-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L770267和OL770268)。SimGST1-1和SimGST1-2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56 bp和447 bp,分别编码152个和149个氨基酸,均具有昆虫mGST的特征序列。SimGST1-1和SimGST1-2在大螟不同龄期幼虫体内均有表达,且在4~6龄幼虫体内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3龄幼虫。SimGST1-1在4龄幼虫中肠和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头部和表皮中的相对表达量,SimGST1-2在头部和中肠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表皮和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及抗性种群中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室内采用饲料混毒法进行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RyR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室内选育31代后获得一个抗性倍数为105.60倍的甜菜夜蛾抗性种群,其mRNA表达量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均存在差异,以表达量最低的卵期作为对照,抗性种群中1龄幼虫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154.58倍;其次是雄性成虫,其表达量是卵期的101.51倍;2~5龄幼虫分别是卵期的59.56、35.35、72.99和19.84倍。抗性种群中1、2和4龄幼虫mRNA表达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5.99、2.79和2.14倍,其余阶段低于敏感种群。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可能主要表现在幼虫阶段,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氯虫苯甲酰胺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金永玲  韩日畴 《植物保护》2009,35(5):128-131
本文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 carpocapsae)All品系对小菜蛾的感染力。结果表明:加入辅助剂的线虫液喷施于蔬菜叶面后,线虫的侵染率显著提高,证明黄原胶是一种很好的抗干燥物质;同时表明线虫的最适宜喷洒浓度为感染期幼虫3 000条/mL;线虫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侵染率最高;线虫的侵染率不会随着蔬菜上小菜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比较了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虫腈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研究分析了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处理和间断处理对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及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小菜蛾与敏感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可提高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虫腈对其表达量均无影响;0.05和0.01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均可使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增加;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是敏感小菜蛾的5.79倍。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并可能为筛选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钙粘蛋白(cadherin)是许多鳞翅目昆虫中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的受体。利用RNAi技术对小菜蛾中肠cadherin基因进行沉默处理,明确了cadherin基因沉默对小菜蛾对Cry1Ac毒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目标dsRNA后的第1天至第5天,Cry1Ac敏感及抗性小菜蛾品系cadherin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尤以第2天的减少量最为明显;Cry1Ac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沉默cadherin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即可使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降低。研究初步表明,cadherin基因的功能与小菜蛾对Cry1Ac毒素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类肌钙蛋白基因HaCal的生理功能及其所编码蛋白的生物特性,采用PCR方法克隆了HaCal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借助在线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诱导表达和纯化其编码的蛋白,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棉铃虫不同发育龄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HaCal的ORF序列长度为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0.52 kD,理论等电点为7.64。其保守结构域与Calponin家族一致,但不含跨膜区和信号肽,系亲水性蛋白。原核表达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大小与理论值一致,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HaCal在棉铃虫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6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是1龄幼虫的2.34倍;在5龄幼虫中肠中表达量最高,是头部的257.14倍。表明棉铃虫类肌钙蛋白基因HaCal可能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苏芸金杆菌 HD-1制剂,进行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技术方法的研究,求出了 HD-1制剂对小菜蛾2、3、4龄幼虫杀虫曲线的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 y=8.18+2x,y=7.92+2x,y=6.93+2.1x。田间试验结果说明:每亩应用 HD-1制剂0.1~0.15公斤加水75~100公斤,防治小菜蛾效果达90%,高于常用化学农药,防治费用在0.3元左右,低于常用化学农药。HD-1制剂对天敌昆虫、蜘蛛等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斜纹夜蛾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和Holling III型2种模型;在拟合Holling II模型中,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4.17、4.35、12.50和8.33头,控害效能分别为5.53、6.54、8.78、14.75和10.42;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56、2.86、3.85、3.57和4.35头,控害效能分别为2.23、3.94、4.54、11.32和5.70,其中雌成虫的控害效能最大。在拟合Hol-ling III模型中,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5、4.10、4.32、10.76和7.41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19、2.03、1.73、5.28和3.88头/盒;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38、2.78、3.55、3.58和4.00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83、1.50、2.06、0.95和2.10头/盒。搜寻效应与害虫密度呈负相关;种内干扰效应与天敌密度呈正相关。表明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3、4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优于黄带犀猎蝽若虫。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CYP6家族P450基因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代谢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利用浸叶法测定不同小菜蛾种群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的抗性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分析CYP1v3、CYP1v4、CYP6B6和CYP6f这4种P450基因在小菜蛾不同抗性种群体内的表达差异及杀虫剂的短期诱导效应,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4种P450基因后分析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4种P450基因在中等抗性水平小菜蛾种群体内高表达;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可诱导4种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分别沉默4种P450基因后,处理组小菜蛾的P450酶活力显著下降37.60%~54.82%,且处理组小菜蛾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沉默4种基因处理组的小菜蛾P450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表明4种P450基因可能同时参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液泡型ATP酶(vacuolar-type proton ATPase,V-ATP酶)亚基A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Bt杀虫机制中的作用,采用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棉铃虫V-ATP酶亚基A基因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在棉铃虫不同发育历期和幼虫肠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比较了4龄幼虫取食含Cry1Ac蛋白饲料后中肠中该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棉铃虫V-ATP酶亚基A基因全长2 578 bp(Gen Bank登录号KP090287),开放阅读框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V-ATP酶亚基A高度保守,不同物种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0%。V-ATP酶亚基A在棉铃虫整个生育期都有表达,在4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3.00倍;在幼虫肠道不同组织中,中肠中表达量最高,是后肠中的2.65倍。4龄棉铃虫幼虫取食含Cry1Ac蛋白的人工饲料后,中肠V-ATP酶亚基A的表达受到抑制,表达量为对照的0.39~0.81倍。表明V-ATP酶亚基A基因可能参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并可能与抵御Cry1Ac的毒杀作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从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学鉴定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该分离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虫生真菌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fBb。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可侵染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随着该菌株孢子液浓度的增加,其对朱红毛斑蛾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PfBb菌株孢子液处理朱红毛斑蛾1~5龄幼虫6 d时的LC50分别为2.61×104、1.04×105、1.11×106、1.54×106和1.44×107 个/mL,处理6龄幼虫8 d时的LC50为1.02×107 个/mL。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LC50和LC90随之降低,表明存在剂量效应。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僵虫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较高浓度1.0×107~1.0×109 个/mL处理时,1~5龄幼虫的僵虫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0×107个/mL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孢子液防治朱红毛斑蛾幼虫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表明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有较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三种寄主植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萝卜、白菜和油菜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特征的影响,测定了小菜蛾对3种寄主的取食量,通过构建两性生命表比较了不同寄主植物对其实验种群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并综合生命表与取食量参数,评价了小菜蛾对萝卜、白菜和油菜的危害。结果显示:小菜蛾幼虫在萝卜、油菜和白菜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分别为93.3、105.0和114.7 mg/头。小菜蛾取食萝卜、白菜和油菜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依次为8.6、8.5和7.6 d;种群内禀增长率依次为0.18、0.23和0.23,周限增长率为1.19、1.26和1.26,净生殖率为18.7、46.1和30.6。取食萝卜的小菜蛾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最低。小菜蛾对各供试寄主实际危害量占理论危害量的百分比为油菜(71.8%)白菜(70.8%)萝卜(53.0%)。表明同一时间内,小菜蛾对油菜危害程度最大,白菜次之,萝卜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