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毛皮动物肠炎有哪些类型?临床怎样鉴别? 答:毛皮动物肠炎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病毒性的,主要由细小病毒感染引起,水貂、貉及猫细小病毒同源性高,而狐和犬细小病毒同源性高,因此,用水貂的细小病毒(MEV)和猫传染性肠炎病毒(也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制做的疫苗对水貂、貉的保护率高,而对狐保护率相对低些。  相似文献   

2.
水貂肠炎病毒(MEV)是一种自主复制性的最小的动物DNA病毒。研究表明,MEV是引起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能够引起水貂剧烈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对水貂病毒性肠炎诊断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貂肠炎细小病毒SMPV-11株结构蛋白VP2基因进行扩增,获得了基因序列全长为1755bp的SMPV-11株VP2基因,其编码584个氨基酸;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SMPV-11株VP2基因与其他6株水貂肠炎细小病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均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9.2%~99.4%和98.6%~99.1%,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标准株CU-4株同源性为99.3%和99.1%,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它们属于同一个分支。本研究为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貂病毒性肠炎是一种由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威胁水貂养殖业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之一,给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水貂养殖业造成巨大危害。本文从MEV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和疫苗研究进展等角度对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GPVB株全基因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Primer5.0设计了针对鹅细小病毒VP3(574bp)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小鹅瘟PCR诊断方法。对鹅细小病毒疫苗株和临床病料样品进行了PCR检测,结果从疫苗株和临床病料样品(7/9)中扩增到与预计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而对照的鹅副粘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鸭瘟病毒PCR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PCR可以检测到0.124ng/L的GPV的核酸模板,因此,所建立的PCR方法特异性强,可用于临床病料的快速诊断。来源于黑龙江不同地区的送检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小鹅瘟分布广泛,仍是危害雏鹅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二乙烯亚胺(BEI)对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灭活效果,采用BEI终浓度为0.003mol/L、0.002mol/L、0.001mol/L、0.0005mol/L,灭活温度为30℃,灭活时间为24h、48h、72h条件下,对水貂肠炎细小病毒进行灭活试验。通过F81细胞传代观察细胞病变和血凝试验检测灭活效果;用水貂检验BEI灭活水貂肠炎细小病毒所制疫苗的安全性,通过检测接种水貂的血凝抑制抗体,评价BEI灭活细小病毒所制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与甲醛灭活的疫苗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表明,BEI终浓度0.002mol/L、30℃24h是灭活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适宜参数,BEI灭活工艺制备的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BEI灭活工艺与甲醛灭活工艺的免疫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灭活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中鹅细小病毒(GPV)的7株全基因序列,在相对保守的NS区域设计了一对引物,以GPV-98E株鹅胚尿囊液的核酸提取物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检测GPV的PCR方法。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核酸的最小检出量为4.194 pg,尿囊液的最小检出量为3.09个ELD50;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检测GPV能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476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作为对照的鸭瘟病毒(DPV)、禽流感病毒(AIV)、鹅副粘病毒(GPMV)的核酸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在临床检测中,对52份雏鹅的心、肝、肠等组织进行PCR扩增,能够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表明建立的鹅细小病毒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山东某水貂养殖场发病,经症状与组织病变观察,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及该养殖场免疫情况初步诊断为水貂细小病毒感染,故采集患病水貂的粪便及病变组织进行实验室诊断.将病料按常规方法处理后提取DNA,经PCR检测获得阳性目的片段为600bp,证明该养殖场为水貂细小病毒感染,进而应用F81细胞进行该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结果显示,将该培养物盲传3代后,可见典型的水貂细小病毒样细胞病变,并经PCR鉴定为阳性;红细胞凝集谱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胞毒只可凝集猪红细胞;同时应用对流免疫电泳证明该细胞毒与水貂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出现沉淀线;毒力测定其TCID50与HA效价分别为10-5.68/0.1ml与1:256;最后将细胞培养物接种健康易感水貂,接种后4d出现典型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与组织病变.因此,实验最终确定该养殖场为水貂细小病毒感染,且成功分离了该毒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鹅细小病毒贵州分离株制备琼脂扩散试验沉淀抗原,建立琼脂扩散试验方法;以该分离株免疫家兔、制备高免血清、提取IgG制备荧光抗体,建立荧光抗体检测技术;根据鹅细小病毒VP3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建立PCR检测技术;然后采用这3种技术对鹅细小病毒感染临床病例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诊断技术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鹅细小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但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的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水貂肠炎病毒B株全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貂肠炎病毒基因组分4个重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将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测定基因组近全长序列。其中编码水貂肠炎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NS1基因)全长为2 007 bp,编码668个氨基酸;编码结构蛋白基因(VP2基因)全长为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水貂肠炎病毒B株与犬细小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NS1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8%~99.2%和98.8%~99.2%,与其他细小病毒毒株VP2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5%~99.8%和97.8%~99.5%,与MEVantigenic type 2株在亲缘上有着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两年来我国水貂、狐和貉主要疾病的发生特点与流行情况。对来自水貂、狐和貉养殖区的380份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与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犬瘟热病毒阳性病例共88例、水貂细小病毒肠炎26例、水貂阿留申病22例、水貂流行性腹泻42例、细菌性传染病96例、饲料和营养代谢性疾病56例、寄生虫疾病20例、其它及未确定原因病例为30例。本文分析并讨论了主要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RT-PCR检测病料中犬瘟热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区水貂、狐狸、貉子和老虎病料中是否存在犬瘟热病毒。根据犬瘟热病毒H和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利用这2对引物分别对14份病料进行了检测。利用H基因引物从7份病料中扩增出761 bp的核酸片段,利用N基因引物也从同样的7份病料中扩增出586 bp的核酸片段。其余病料的检测结果为阴性。2对引物对病料的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自咬和健康水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序列特异性扩增(SCAR)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首先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重复性好的标记引物,对94只水貂群体进行随机扩增DNA(RAPD)标记检测。挑选出在健康组与患病组差异明显的A8引物,其仅可以在患病水貂组中扩增出500 bp左右的DNA片段,而在健康组中没有此特异片段。将该片段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PCR引物,转化为SCAR标记,回到原样本群体中扩增,验证。结果发现,MA8-500特异性条带在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布频率高达86.4%(38/44)以上,而在健康水貂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仅为4.0%(2/50),因此可将其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步研究水貂自咬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貂自咬症SCAR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健康和自咬水貂群体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RAPD向序列特异性扩增(SCAR)标记的转化。从10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个重复性好的引物。通过对引物(A1)的扩增能够在两群体中找到差异标记(HA-400)和共有标记(SA-500),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两对SCAR引物(SHA-400和SSA-500)。SHA-400和SSA-500在健康和自咬群体中均有扩增。其中,SHA-400在两个群体扩增频率分别为82.5%和22.5%,差异极显著(P0.001);SSA-500在两群体的扩增频率为87.5%和97.5%,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HA-400可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5.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and among five populations of mink from Liaoning Province. A total of 20 primers were screened, five selected primers produced 35 discernible bands, with 30 (85.71%) being polymorphic, indicating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t the species level.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was observed in the brown mink population, whereas the lowest diversity was found in the standard-pitchy mink population. Based on genetic distance (1972), 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UPGMA algorithm, and five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Group I consisted of only the standard-pitchy mink population, and Group II included other four populations, in Group II, sapphire mink was close to brown mink population. The result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s was lower and the genetic variation primarily came from within populations. This paper showed that ISSR technique was a reliable tool that could be used to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ink.  相似文献   

16.
养貂的关键时期是妊娠期,该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养貂业的成败。对山东省某养殖区的227只母貂养殖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该养殖户在日粮搭配、妊娠期管理以及阿留申病、流产、肠炎、食毛症等常见疾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在美国Utah州美国黑水貂DNA中产生可重复多态性的6个随机引物,对加拿大NovaScotia省同品种水貂进行了随机引物PCR扩增,结果是这6个引物不能在后者产生多态性或产生带型完全不同的随机多态性.由此在分子水平上证明,同一品种不同地方群体动物的遗传基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在随机引物PCR带型上得以表现.引物OPL-10可作为对水貂群体进行进一步有关遗传多态性研究的随机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