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以"紫秋"刺葡萄、"湘酿1号"刺葡萄为试验材料,通过嫩枝扦插、硬枝扦插,环割母枝压条及茎段解剖观测,探究刺葡萄枝条的生根能力。结果发现:刺葡萄枝条生根能力弱,嫩枝扦插保绿时间为2~6 d;硬枝扦插中1 000 mg/L的吲哚丁酸(IBA)处理能有效促进生根,两个刺葡萄品种的生根率分别为60%、57.67%;环割"紫秋"刺葡萄母枝压条试验中,1 000 mg/L的IBA可有效促发生根;通过对比刺葡萄与"夏黑"、"红宝石"无核葡萄的解剖结构,发现刺葡萄疏导组织发育程度低于对照无核葡萄,这可能是导致生根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刺葡萄原生质体分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建立良好的刺葡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刺葡萄进行品种改良,以刺葡萄叶片、根尖和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经不同酶液组合和酶解时间处理,再经过0.45μm筛网过滤,1000r/min低速离心后分离产生原生质体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分离材料以愈伤组织最好,叶片次之,根尖最差;4次以内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经2%纤维素酶+0.5%果胶酶+1%离析酶的酶液组合酶解8h后,原生质体的产量为5.12×106个,活力为88.57%.  相似文献   

3.
福安溪塔葡萄沟是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福安素有"南国葡萄之乡"称号,福安刺葡萄是福安当地野生刺葡萄经过多年栽培驯化产生的品种,是福安市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福安市政府为了打造以世界地质公园(冰窖)、溪塔葡萄沟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产业,大力发展种植刺葡萄产业。为了提高福安刺葡萄栽培管理水平,本文作者对提高福安刺葡萄栽培技术的关键重要环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紫秋葡萄苗木的快速繁殖问题,采用紫秋刺葡萄单芽茎段,研究了不同消毒剂类型、激素组合、培养基类型等对紫秋刺葡萄离体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无菌处理前提下,以0.1%的升汞处理3 min消毒效果最佳;筛选出最合适的芽诱导培养基为1/2 MS+1.5 mg/L BA+0.1 mg/L IBA;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BA+0.5 mg/L IBA;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NAA。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南方刺葡萄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生长特性以及培育技术,为南方刺葡萄的栽培带来一定的建议,并对南方刺葡萄的增长和防虫害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方县刺葡萄产业发展优势及前景,结合目前中方县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建设领导小组、提升葡萄及葡萄酒品质、葡萄区域化布局、生态旅游等4方面,探讨中方县刺葡萄产业综合开发途径,不断推进中方县刺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21个不同类型刺葡萄品种或株系单株在开花期、着色期、果实成熟期进行了农艺性状与生物学性状观察统计,并测定了其果实含酸量、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结果表明,甜刺葡萄和涩刺葡萄的长势较弱;各类型间每新梢花穗数变异较小;单穗重,较大的有涩刺葡萄、甜刺葡萄、9号、紫秋刺葡萄、4号、米刺葡萄,较小的有白刺长安、涩刺葡萄2号;十粒重,较大的有紫秋刺葡萄、9号、甜刺葡萄、米刺葡萄、8号、涩刺葡萄、7号,较小的有白刺长安、右11号、6号、12号、13号;可溶性固形物,较高的有紫秋刺葡萄、甜刺葡萄、7号,均为15%以上,较低的有6号、左11号、12号、13号,均为10.0以下;可滴定酸,较大的有涩刺葡萄2号、6号、8号、9号、白刺长安,而甜刺葡萄酸较低,仅为0.08g/100mL;1号、6号、左11号、12号、13号5个类型的成熟期较晚,白刺葡萄和右11号的成熟期较早,9月下旬果实内糖分积累较高,更容易感染病害等。  相似文献   

8.
以溪塔刺葡萄和5个野生葡萄为材料,利用ISSR-PCR标记技术,对6个葡萄品种进行了标记扩增。结果表明,溪塔刺葡萄与同是刺葡萄的金枝2号相似系数为0.69,差异较大,说明溪塔刺葡萄可能是福建福安特有的刺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长期保持的紫红色刺葡萄愈伤组织DLR细胞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KT浓度对其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T可以有效调控刺葡萄愈伤组织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合成,其中以MS+2,4-D 1.0 mg/L+KT 0.05 mg/L培养基效果最佳,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含量分别达到66.95μg/g(FW)和3947.50μg/g(FW),分别是对照的2.44倍和1.68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福安刺葡萄的基本情况如品种特性、产值、产量等进行说明,重点阐述了福安刺葡萄高产栽培技术,为福安葡萄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为选育高光效的刺葡萄品种,以16份野生刺葡萄资源的枝条为接穗,高接于以SO4为基砧的6年生红地球葡萄植株上,以红地球葡萄为对照,对不同刺葡萄类型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刺葡萄种质资源光合特性差异明显,浏阳刺葡萄雄株和白刺葡萄净光合速率最大;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密切相关,且对净光合速率影响最为显著是叶绿素b的含量;不同类型的刺葡萄资源其暗呼吸速率不同,芷江Co60辐射刺葡萄属低消耗型刺葡萄种质;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而与气孔导度无显著性相关。通过对光合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白刺葡萄属高光合效率型、高光能利用率型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型;芷江Co60辐射刺葡萄属叶绿素a、b积累型,CO2高利用型和水分高利用型,低消耗型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福安市气象资料以及刺葡萄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福安市刺葡萄生产的适宜气候条件,并对影响刺葡萄生长发育的气象灾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提升福安市刺葡萄的产量以及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695个野生刺葡萄(Vitis davidii)种质为材料,测量9个叶片度量性状,通过Galet的数值分析法将叶片性状数量化并对野生刺葡萄材料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野生刺葡萄的成熟叶型具有丰富多样性,叶片主脉长为67~272mm,其他叶脉长度和夹角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叶面积变化范围为43.85~573.12cm2。野生刺葡萄叶型变异主成分为叶脉长度和叶面积的变化(占总变异的58.81%),而夹角变化占总变异的15.40%,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累积为74.2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刺葡萄材料间的欧式平方距离从1到25变化,距离系数为1的材料用A系列表示。在距离系数为5时,刺葡萄材料被分成45类。当距离系数为25时,野生刺葡萄材料被分成2大类,第1类由111个A系列和138个刺葡萄材料组成,而第2大类仅由编号为565和646的2个材料组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论述了福安刺葡萄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着重论述了刺葡萄的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为种植刺葡萄农户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比较腺枝葡萄和刺葡萄2种野生葡萄与红地球、户太8号2个栽培品种对葡萄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腺枝葡萄和刺葡萄嫁接不同栽培品种后,通过调查砧穗组合的抗病性,分析腺枝葡萄与其他野生葡萄资源赋予接穗抗病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腺枝葡萄对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均较强,刺葡萄抗黑痘病,但不抗霜霉病;嫁接后,刺葡萄作砧木的组合,抗病性明显增强。由此可以认为,腺枝葡萄和刺葡萄均可作为真菌病害抗性育种的资源,刺葡萄可作为砧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上刺葡萄物候期、茎叶生长量、果实膨大速度、产量、糖分等观测,总结分析刺葡萄各生长发育阶段有利不利天气条件及指标;建立包括培育刺葡萄健壮树体、防御连阴雨、高温、久旱遇雨等不利天气影响,预防霜霉病为重点的病虫害等关键技术措施,对刺葡萄栽培推广及农业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刺葡萄属于野生葡萄品种中的一种,是东亚种群中的一种,在野生刺葡萄果实转色期和成熟期对于天气要求比较高,不能有过多的雨水,降水量过大会导致野生刺葡萄霉根、发病。本文就野生刺葡萄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与防御技术研究问题,首先论述了崇义县野生刺葡萄生长期农业气象灾害的气候变化特征,提出野生刺葡萄灾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福安刺葡萄的遗传背景,寻找刺葡萄与欧亚种葡萄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展开对福安刺葡萄基因组的分析,共得到测序数据8.4Gb,鉴定出3 192 484处非冗余遗传差异。差异位点分布位置结果显示,30.34%的差异位于基因间区,3.67%的差异位于基因外显子区。通过对比葡萄参考基因组序列,共鉴定出刺葡萄基因组上存在1 863 237个同源SNP、1 244 590个异源SNP位点,表明本次测序所用的福安刺葡萄有可能是异源二倍体。  相似文献   

19.
湘黔地区作为野生刺葡萄的原产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通过对湘黔地区刺葡萄产业的实地调查,总结了刺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政府引导扶持,有序进入市场;加大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地域葡萄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刺葡萄种植的逐步推进,给中方县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这就需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保证中方县刺葡萄的供给,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刺葡萄生产力发展。文章就中方县刺葡萄推广的实践谈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