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贺  林学政  刘同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01-10103,10118
[目的]优化南极适冷菌Rheinheimerasp.97产抗茵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南极适冷茵R.sp.97产抗茵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菌株R.sp.97产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为:蛋白胨3.Og/L,硫酸铵1.0g/L,淀粉2.0g/L,NaCl15.0g/L;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8,发酵温度10℃,摇瓶装液量30.0%(V/V),接种量1.0%(V/V)。优化后菌株R.sp.97发酵液的抗茵活性较优化前提高了22.2%。[结论]为研究南极适冷茵R.sp.9r7的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利用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筛选出絮凝活性高且稳定的菌株,通过计算絮凝率评价其发酵液的絮凝活性,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所选出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分离出13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茵株MC3的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舳.8%。培养72h和84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80.8%和81.2%。以玉米粉和葡萄糖为碳源培养60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2.2%和87.8%,而葡萄糖的絮凝效果更稳定。pH值6时,培养60h后菌株发酵液的絮凝率为81.O%。菌株MC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用葡萄糖替代查氏培养基中的蔗糖,培养液初始pH值6,接种量为10%,在该条件下培养60h和72h后菌株MC3发酵液的絮凝率分别为92.9%和92.0%。f结论]该研究为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4.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污染地域四氯化碳的生物降解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用富集培养基对采自四氯化碳污染区域土样中的茵种进行富集培养,然后用筛选培养基对富集培养液中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中的四氯化碳残留量,进而计算出其四氯化碳降解率。[结果]通过试验筛选出了10株具有降解四氯化碳能力的菌种,其编号分别为SL-1、SL-2、SL-3、SL-4、SL-5、SL-6、SL-7、SL-8、SL-9和SL-10,其四氯化碳降解率分别为11.2%、14.5%、14.9%、18.3%、8.8%、20.1%、19.2%、13.2%、17.5%和15.3%,其中菌株SL-6呈灰色,边缘整齐呈半圆形,其四氯化碳降解率最高。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L-6属于假单胞茵属。[结论]该试验筛选出了10株能降解四氯化碳的菌株,但它们的四氯化碳降解率需要通过诱变育种等微生物技术来提高。  相似文献   

6.
兰蓉  杨国伟  吴志明  苑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79-7181
[目的]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鸡腿菇为供试材料,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酵母膏0.75%,CaCl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酵母膏0.75%,KH2PO4 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发酵条件均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结论]该研究为鸡腿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利  陈福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56-14957,14960
[目的]筛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红曲菌菌株,并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液态发酵,从实验室保藏的23株红曲菌菌株中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Ca2+、Mn2+、乙醇等其他添加成分对其产GABA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结果]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M-4,发现葡萄糖和谷氨酸单钠盐有利于GABA的产生,且当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3%、葡萄糖4%、谷氨酸单钠盐2%、KH2PO40.15%、MgSO4.7H2O 0.10%时,M-4的GABA产量达474 mg/L,为优化前的4.6倍。[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富含GABA的红曲保健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斌  周再知  陈羽  梁坤南  余雪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71-11873
[目的]通过对常规培养基营养因子优化,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菇的仿生栽培和深层培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研究葡萄糖、(NH4)2SO4、ZnSO4和VB1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红菇纯培养菌株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结果表明,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0-25.00g/L,(NH4)2SO4为2.07~4.83g/L,ZnSO4为4.50~6.50g/L,VB1为0.15—0.20g/L。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马铃薯汁+葡萄糖20.00g/L+(NH4)2SO42.07g/L+ZnSO45.50g/L+VBB10.20g/L+KH2PO43.00g/L。[结论]用该培养基配方进行温室振荡发酵试验时,得到红菇最大菌丝产量为0.64g/L。  相似文献   

9.
马楠  刘华波  王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51-9153
[目的]研究光合细菌混合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对沼泽红假单胞菌、荚膜红假单胞菌和球形红假单胞菌混合培养的环境条件和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光合细菌混合培养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接种量25%,培养基初始pH为7.0,光照度为5 000lx,温度为30℃;培养基最佳碳氮比为4∶1。[结论]为光合细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王利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7-69,82
[目的]优化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方法]以不同的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茵丝体和多糖,分离胞内和胞外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虎奶菇生长及虎奶菇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最佳碳源,有利于细胞生长和胞内外多糖等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获得高的多糖产率;酵母膏是最适氮源,可以获得最高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金属离子对细胞生长有影响,在EDTA离子培养基里细胞生长及代谢产物累积效果最佳。在最优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总多糖含量为3.34g/L,胞内多糖含量为1.92g/L,胞外多糖含量为80.34mg/g,多糖产率为8.13%,细胞干重为23.62g/L。[结论]该方法优化了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为虎奶菇的种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营养成分对一株沼泽红假单胞菌氮磷同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KH2PO4对沼泽红假单胞菌同化氮磷的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在同等发酵生物量的情况下,当NH4Cl为0.05 g/L、KH2PO4为1.40 g/L、酵母抽提物为1.00 g/L时,可使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氮磷同化率分别由原来的32.51%和5.98%提高到48.02%和7.7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罗非鱼养殖的影响,为罗非鱼的规模化、高密度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沼泽红假单胞菌(有效活菌数≥5×109个/mL)为饵料添加剂,分别按3%、5%和7%的比例添加于饵料中投喂罗非鱼;试验期为160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试验结束起捕计算罗非鱼的单位产量、均末重、成活率及饵料系数等指标并进行研究与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试验组能有效稳定水体pH,抑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有毒物质的产生(P<0.05,下同);各试验组中罗非鱼的单位产量、均末重、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单位产量提高15.52%~34.67%、均末重提高9.10%~18.18%、成活率提高5.87%~13.97%,饵料系数降低9.42%~21.52%.综合比较来看,以添加5%沼泽红假单胞菌综合效果最佳,所产生的单位产量最高.[结论]罗非鱼饵料中添加适量沼泽红假单胞菌,可减少养殖中后期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改善水质,促进罗非鱼生长、提高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和提高经济效益,而过量添加则会影响食欲,抑制生长.最适添加量约为5%,可在罗非鱼养殖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邵双  谭淑莉  郭晓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69-14971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沼泽红假单细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Ⅲ-3生长的影响。[方法]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和分离方法等对抗盐、抗重金属菌株R.palustrisⅢ-3生长的影响。[结果]R.palustrisⅢ-3菌株在30℃、光强约6000lx、pH值7.0、接种量10%、碳酸氢钠3g/L、氯化铵6g/L条件下培养34d,可获得最大活菌数3.17×108个/ml,12000r/min离心30min能有效保持菌株活性和数量。[结论]该结果可为R.PalustrisⅢ-3菌种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1株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寅峰  张孟婧  黄小帅  郝燕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47-14849,14875
[目的]为光合细菌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技术资料。[方法]从宁波大学南门商贸街旁河道水体中富集到4株光合细菌,选取生长速度快、易纯化并具有脱氮功能的PSB-3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脱氮能力鉴定,并进行了污水处理试验。[结果]PSB-3经常规方法和16SrDNA基因分析初步鉴定为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比对显示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和粪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相似性均达到98%。经测定,该菌脱氮效果明显。将该菌挂膜后配合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4种菌混合作用使NH3-N、NO3--N、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8%、63.3%和33.7%,比仅使用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混合菌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8.3%、8.1%和3.5%,而且该菌在氨氮的去除过程中有明显减少NO2--N积累的效果。[结论]分离鉴定了1株脱氮能力强的红假单胞菌PSB-3。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胡南  王兰甫  邱玉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860-17861
[目的]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猪厂污水的生物净化作用。[方法]从猪场污水沟的活性底泥中分离具有高活性净水能力的光合细菌,并进行生化及分子鉴定,最后测试其对猪厂污水的净化能力。[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EM01经鉴定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其对猪厂污水中COD、氨态氮和亚硝酸盐10 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2.5%、63.5%和54.3%。[结论]该菌株用于污染水体的净化是可行的,但能否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污水塘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胡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26-1928
[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根菇这一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定指标,采用静置培养的方法探索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静置培养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玉米淀粉、0.2%黄豆饼粉、2.0%葡萄糖、0.2%蛋白胨、0.2%KH2PO4、0.1%MgSO4、0.1%CaSO4和60.0 mg/L VB1。在此培养基中,在25~26℃静置培养8 d后,长根菇菌丝体生物量可达8.75 g/L。[结论]由于优化的培养基中主要原料价格较低,因此将此培养基配方用于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张胜利  刘书  刘丹  马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33-13334,13336
[目的]为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筛选出一种较优的氧化剂。[方法]采用烧杯试验,探讨了强氧化剂NaClO和KMnO4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结果]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时,NaClO和KMnO4的最佳pH值分别为9和5。在最佳pH值条件下,氨氮和COD去除率随氧化剐投加量和温度增加而增大,但NaClO对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当NaClO作为氧化剂时,随反应时间延长,COD去除率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在静置反应时间为75min时出现谷值。[结论]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时,氧化剂NaClO是可行的,且其效果优于KMnO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用亚硝基胍(NTG)对产可得然胶菌株进行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为可得然胶产量提升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土壤杆菌HS615(Agrobacterium sp.)为出发菌株,通过NTG诱变筛选高产菌株,再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提高得率。[结果]根据致死率确定了NTG的诱变条件为0.5 mg/mL,NTG处理30 min。其次根据菌落颜色和大小确定了初筛平板培养基为1.0%葡萄糖,0.2%酵母粉,0.05%苯胺蓝,初始pH为7.0。经过NTG诱变得到1株可得然胶得率比出发菌株高11.79%的高产菌株。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成分为11.0%蔗糖,0.3%玉米浆,0.2%KH_2PO_4,0.2%K2HPO4,0.2%NH_4Cl,0.2%CaCO_3,0.1%MgSO_4·7H_2O,此时可得然胶得率为5.67%,比优化前提高了6.78%,比初始产量提高了19.37%。[结论]该研究可为可得然胶高产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的COD与TOC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常江  李莉  陈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94-6495
[目的]研究通过测定垃圾渗滤液TOC来预测CO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国内不同地区7个垃圾填埋场的TOC和COD值,通过文献获得不同地区的TOC和COD数据。利用MS Modeling 4.0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建立TOC与COD的关系方程,分析TOC和COD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COD与TO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通过测定TOC来预测COD值,快速了解垃圾渗滤液的有机污染程度。[结论]TOC的测定具有快速、准确、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