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海嘉定、崇明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血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BVDV除感染牛外,还可感染猪,也会感染鹿、羊、骆驼、兔及其他野生动物,宿主相当广泛。近年来也有人感染BVDV,以及从生物制品中分离出BVDV的报道。病牛临床表现为腹泻,急、慢性黏膜病,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本病世界广泛流行,自1980年李佑民首次报道BVDV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牛场中普遍存在的持续性感染,探讨不同生物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转化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将致细胞病变型BVDV (CP型BVDV)和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 (NCP型BVDV)感染MDBK细胞,观察细胞变化,感染后12~72 h期间每间隔12 h收集1次细胞,同时对24、48 h收集的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物型BVDV感染宿主细胞24 h后,与感染NCP型BVDV的细胞相比,感染CP型BVDV的MDBK细胞中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2 849个,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3 347个,48 h后,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2 933个,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2 831个。对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有催化活性、结合活性、酶调节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自噬、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因子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控制BVDV和研制其候选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作为一种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应用疫苗来防控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依然是重要的方法。直至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BVDV疫苗,本研究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外BVDV疫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国内BVDV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Mucosal disease,BVDV-MD)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泻、黏膜糜烂、流产或产畸型胎儿为主要特征。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6.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起的,以急慢性黏膜病、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该病在世界范围流行,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BVDV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状态,给养牛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1疫病流行对我国养牛业的危害通常将BVDV引起临床急性感染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牦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后常发生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和呼吸系统疾患、繁殖障碍,造成机体损伤,给牦牛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基于5"-UTR的差异将BVDV分为BVDV-I和BVDV-II两种基因型,牦牛源BVDV的主要基因型为BVDV-1型;根据BVDV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ogen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ogenic,NCP)两个生物型,牦牛源BVDV既有CP型又有NCP型,且这两种生物型能相互转化。牦牛生活的高原地区风、鸟类的迁徙等因素可能都会导致牦牛BVD传播范围广泛,牛群中大量的BVDV携带者和牦牛特殊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导致了BVDV种间传播的巨大潜力,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养殖经济收益。针对本病在牦牛群中的感染流行等情况未发现相关详细的研究报道,笔者就牦牛BVD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整理,供同仁在研究和防控中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以发热、消化道黏膜糜烂或坏死、胃肠炎、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进而引起生长迟缓、产奶量下降、孕牛流产等繁殖障碍及其他疾病甚至死亡等.BVDV除感染牛外,也可感染羊(绵羊、山羊)、猪、鹿等动物[2].  相似文献   

9.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并且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1-2],其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员,可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BVDV-2)。研究证明:BVDV会引起牛的急性感染、持续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呈世界性分布,由于持续性感染及母牛的繁殖障碍,给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种,由于传统疫苗存在不足之处,对预防该病仍存在较大难度。为了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新型核酸疫苗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是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重要特征,也是该病的防控难点.本试验将2种生物型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致细胞病变(CP)型(BVDV OregonC24株)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BVDV Yak株),灭活、浓缩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制备高免血清.同时,使用BVDV全病毒蛋白作为包被原,建立了检测BVD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试验利用该方法对高免血清进行检测,探讨CP型BVDV与NCP型BVDV抗原免疫原性差异.结果显示,CP型BVDV的高免血清效价均比NCP型BVDV高免血清的效价高,平均高35%.结果表明,CP型BVDV的免疫原性优于NCP型BVDV,且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血清效价具有明显差异.这为在实践中疫苗毒株筛选及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的。各年龄段的牛对BVDV均易感,BVDV可以垂直传播引起牛慢性感染,也可以平行传播引起急性感染。1946年人类首次发现和报道BVDV,而我国是在1983年第一  相似文献   

13.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以腹泻、繁殖障碍和免疫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2]。BVDV进入机体后可造成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BVDV持续感染牛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主要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造成免疫耐受、持续性感染及母畜的流产、死胎及畸形胎。该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并可引起猪、羊、鹿、骆驼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黏膜病(BMD),是以牛发热、黏膜糜烂和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病原是牛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根据它在细胞培养物上的特性,BVDV分为两种生物型:一种为致细胞病变型(CP型),能引起细胞形成空泡,核固缩、溶解和死亡等;另一种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此型病毒在细胞中复制不引起细胞病变.两种生物型除了与宿主细胞作用不同外,血清型相同.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80年,李佑民首先证明我国也有本病存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查出该病,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骆驼、鹿等.王新平等对内蒙古、吉林、宁夏等不同地区的牛、羊、鹿群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结果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6.5%~89.0%、14.6%~83.3%、19.6%~44.4%,表明本病在国内某些地区存在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6.
抗CP型、NCP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CP)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标准毒和非致细胞病变(noncytopathic,NCP)型新疆优势毒株免疫产蛋鸡,用改良PEG法提取卵黄抗体(IgY),并对提取的IgY采用SDS-PAGE检测纯度,间接ELISA检测免疫后每隔7 d的抗体效价,并测定所得抗体对NCP型BVDV的中和效价。结果表明,用该法提取的IgY纯度较高;间接ELISA结果证明,经过4次免疫后,抗CP型BVDV的效价达到1∶32000,抗NCP型BVDV的效价达到1∶40000,3个月后再次检测,卵黄抗体效价未见明显下降。最后一次免疫14 d的抗体对NCP型BVDV的中和效价达到1×10-3。  相似文献   

17.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泛,可以感染牛、猪、羊、鹿等野生动物[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后可造成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持续性感染使病畜常年带毒、排毒,成为畜群中的传染源,免疫抑制使病畜免疫力下降,导致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18.
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感染后会出现与其他腹泻病相似的症状,仅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观察很难做出准确鉴别;其次持续感染(PI)牛是该病主要传染源,如何鉴别、净化牛场中PI牛十分重要。为了检测BVDV病原和净化PI牛,选择一种最佳的检测方法非常重要。文章对目前常用的不同BVDV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检测目的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牛传染病,其特征是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1946年Olafson等[1]在美国首次报道本病,之后世界各国均有该病报道.我国也于1980年首次报道分离出BVDV,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南京等地均有本病报道.近几年来,河北省奶牛群中也有该病的发生,BVDV平均感染率高达42.6%[2].为有效地控制奶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从河北省奶牛场采集腹泻及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样品分离本病毒,用分离毒株制成油乳剂灭活苗,经临床应用后该病得到有效控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生物型转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重组、病毒基因的复制与重排、病毒基因的重复复制和序列插入、病毒基因的缺失和点突变几个方面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由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向致细胞病变型(CP)转化的分子变异机制。总结了前人对NCP型向CP型BVDV转化研究的结果,归纳了5种生物型转化形式,揭示了BVDV具有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