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选用初始体质量平均16.7 g、体长平均10.8 cm的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初始密度为125 000尾/hm~2(D1)、100 000尾/hm~2(D2)和75 000尾/hm~2(D3)的3种养殖密度,在精养池塘中进行142 d的养殖和水质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组均属绿藻型池塘,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增幅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均未达到重污染水平,表明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饵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变化不大,均在90%以上。其中特定生长率在D1、D2和D3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肥满度和饵料系数在D1和D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黄颡鱼生长指标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放养密度为D2(100 000尾/hm~2)。  相似文献   

3.
2010年8~10月,于茂名市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选择3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虾池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每个池塘安装5个网箱,网箱中罗非鱼的密度分别为12.5、25、37.5、50、62.5尾/m2,鱼的规格为(68±3)g/尾,密度为12.5尾/m2的网箱不投喂饲料,其余网箱投喂罗非鱼饲料.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网箱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饲料网箱罗非鱼的饲料系数和肥满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62.5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偏小,存活率显著偏低,其他网箱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50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较大,产量与62.5尾/m2网箱接近并显著高于其他网箱.说明在对虾池塘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网箱中罗非鱼放养密度以5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对大菱鲆生长速度、饲料成本的影响,在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下,选用体质量相近的优质健康大菱鲆进行为期10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养殖前期(大菱鲆250 g),投喂配合饲料组的平均质量、日增质量与冰鲜杂鱼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养殖后期(250 g至上市),配合饲料组的平均质量、日增质量极显著低于冰鲜杂鱼组(P0.01)。冰鲜杂鱼组的饲料系数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1)。投喂商品饲料和冰鲜杂鱼对养殖水环境中总氮、氨氮、亚硝酸盐、COD的影响在养殖0、2、4、6个月时差异不显著(P0.05),但商品饲料组略低于冰鲜杂鱼组;至养殖8、10个月时,随着单位面积养殖密度及投饵量的增加,商品饲料组的4项水质指标均显著高于冰鲜杂鱼组(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配合饲料组的饲料系数仅是冰鲜杂鱼组的24%,平均成活率高4百分点,养殖1 kg鱼的饲料成本低7.97元。在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下,大菱鲆养殖前期(250 g)可使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在生长速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降低饲料成本、优化养殖水质;大菱鲆进入快速生长期(250 g至上市)后可改用冰鲜杂鱼进行投喂,最大限度加快其生长速度,缩短养殖时间以尽快上市,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彭泽鲫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质量为(55.25±0.61)g的彭泽鲫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4组试验鱼以不同的投喂频率(分别为4、3、2、1次/d)投喂,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彭泽鲫的终末体质量、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升高的趋势,3次/d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最高,显著高于1次/d组和2次/d组(P0.05),但与4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彭泽鲫幼鱼的饲料系数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1次/d组的肝脏指数和内脏指数显著性的低于2次/d组和3次/d组(P0.05),2次/d组和3次/d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1次/d组和4次/d组(P0.05)。肠道指数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1次/d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3次/d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1次/d组、4次/d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与肌肉品质,彭泽鲫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因大量投喂冰鲜鱼造成的大口黑鲈养殖水体污染、病害频发和生产效益降低等问题,加快推进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开展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大口黑鲈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将360尾大口黑鲈分为3个试验组,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和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的质量各占饲料总质量的50%),在饲喂90 d后对3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的Na、Ca、Zn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占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更高。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混合饲料组和冰鲜鱼组(P<0.05),但冰鲜鱼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的n-6 PU...  相似文献   

7.
以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为试验对象,在池塘养殖密度分别为8 000尾/667 m~2(B_1)、10 000尾/667 m~2(B_2)、12 000尾/667 m~2(B_3)、15 000尾/667 m~2(B_4)的4个梯度下,进行为期150 d的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鱼种培育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B_3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组(P0.05);B_1和B_2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_3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组(P0.05)。饲料系数B_3组显著低于B_1、B_2组。试验期间,苗种成活率为66.4%~74.7%,4个密度组中B_4组的成活率最低,与其他3个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B_3组B_4组B_2组B_1组,B_3组产量最高。B_4组支出成本显著高于B_3组,导致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的降低。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1.05±0.02) g的斑点叉尾(鱼回)"江丰1号"苗种放苗密度以12 000尾/667 m~2为宜。该结果可为池塘养殖条件下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在生产实际中科学设置放养密度,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乌鳢为我国主要的优质底栖淡水鱼类,也是目前养殖较为广泛的鱼类,养殖过程中所投喂的饵料往往影响着乌鳢体型、肌肉色泽、肉质和营养成分,这些均为衡量乌鳢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投喂不同饵料的乌鳢鱼体形态、肉色、肉质和营养成分指标,研究饵料对乌鳢品质的影响。试验采集了相同喂养时间的全程饲料喂养、全程冰鲜鱼喂养和动物内脏(鸡肝、鸭肝)喂养的乌鳢,测定了肌肉肉色、硬度、弹性、紧实度等肉质指标以及营养成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喂养的乌鳢肉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乌鳢的营养成分与其食用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自制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3种形态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及免疫力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86.3g·尾~(-1)的大口黑鲈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膨化颗粒剂饲料、自制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3种不同形态饲料,每组设2次重复(把中位数当作第3次重复),养殖周期60d。结果表明:投喂冰鲜鱼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投喂膨化颗粒饲料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最慢;投喂冰鲜鱼和自制软颗粒饲料的饲料系数较低,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的蛋白质效应最高;与膨化颗粒饲料相比,冰鲜鱼和自制软颗粒饲料具有改善大口黑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碱性磷酸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膨化颗粒饲料(P0.05)。综合分析生长指标、饲料系数、免疫力等因素,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的养殖效果与冰鲜鱼相近,是较好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氨基酸代谢和胺类物质沉积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箱中进行,试验分为2个组:冰鱼组(全程投喂新鲜冰鱼)、配合饲料组(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8只(6雄2雌)。养殖8周后,采集样品,测定生长和相关指标。[结果]不同投喂对中华绒螯蟹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配合饲料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配合饲料投喂组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与冰鱼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胺类物质检测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尸胺、亚精胺含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酪胺、腐胺含量显著高于冰鱼组(P0.05),精胺、组胺与冰鱼组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蛋白激酶B基因(protein kinase B gene,PKB或AKT)、4E-结合蛋白基因(4E binding protein gene,4E-B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冰鱼组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gene,mTOR)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结论]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对蛋白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同时保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养殖成本。食物中的胺类物质种类和数量可能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肌肉胺类物质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11.
以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日粮饲喂,试验Ⅰ组饲喂冰鲜鱼,其他试验组饲喂膨化饲料,其中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面粉添加量分别为13%、16%和19%(含糖量分别为17.48%、19.55%和21.63%),研究冰鲜鱼和膨化饲料中不同糖类水平对乌鳢生长性能、血糖、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Ⅰ组相比,其他各试验组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饲料效率与摄食率也显著降低(P0.05)。乌鳢采食膨化饲料后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都在摄食后9 h达到最大值。各试验组随着膨化饲料中糖类水平的升高,肝糖原含量呈升高趋势,同时肝胰腺指数也显著升高(P0.05);此外,试验Ⅱ、Ⅲ和Ⅳ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和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活性与试验Ⅰ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但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se 1,6-bisphosphatase,FBPase)的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乌鳢摄食3、6和12 h后,与没有采食膨化饲料的试验Ⅰ组相比,采食膨化饲料的乌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且试验Ⅱ和Ⅳ组显著升高(P0.05);乌鳢摄食9和24 h后,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Ⅳ组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摄食后前期(3和6 h),随着膨化饲料中糖类含量的上升,采食膨化饲料的乌鳢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与采食冰鲜鱼的乌鳢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后9 h,其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投喂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鱼苗生长的影响,用鲤鱼(水花、乌仔)、大鳞鲃(水花)和二者混合(1∶1)3种方式分别喂养鳜鱼苗[(1.61±0.03)g]。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末质量均差异显著(P0.05),混合组鳜鱼苗的体质量为6.10 g,高于鲤鱼组(5.82 g)和大鳞鲃组(4.91 g);增质量率(WG)依次为混合组(288.22%)鲤鱼组(256.72%)大鳞鲃组(197.58%),且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显著(P0.05),混合组最高,大鳞鲃组最低;各处理组间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肥满度(CF)结果显示摄食鲤鱼组(2.48%)和混合组(2.83%)饵料的鳜鱼苗肥满度高于大鳞鲃组(2.26%),但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鳜鱼苗的日摄食量和体质量随饲养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果显示,单独投喂大鳞鲃组的鳜鱼苗生长效果最差。综上所述,作为翘嘴鳜鱼苗养殖的配套饵料鱼,可以考虑采取不同饵料鱼搭配投喂,兼顾饵料鱼的可得性、适口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周期性间歇投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成活和肝体指数的影响。试验周期为56d,共设6种不同的投喂模式:每天投喂(S0)、饥饿1d投喂6d(S1F6)、饥饿2d投喂5d(S2F5)、饥饿3d投喂4d(S3F4)、饥饿1d投喂2d(S1F2)和饥饿1d投喂1d(S1F1),每组3次重复。结果显示,除S1F6组体重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体重均显著低于S0组(P0.05),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S1F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1F1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试验组(P0.05)。S1F6和S1F1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S1F2组成活最低,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S0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S1F6和S2F5组肝体指数次之,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黄鳝通过间歇性禁食可以获得补偿生长,饥饿1d投喂6d的循环投喂方式养殖效果最佳,而且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不同投饲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不同投饲率组(5%、8%、10%、12%、15%和20%),每组3次重复,试验持续56d。结果显示:(1)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投饲率低于10%时,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当投喂饵料超过黄鳝体重10%后,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而特定生长率在投饲率达到15%后趋于稳定,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投饲率为8%组成活率最高,达到92.22%,除与投饲率5%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投喂20%组成活率仅57.22%,显著低于其他各试验组。(3)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黄鳝肝体指数均显著性增加。其中,投喂量最少的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投喂量最大的两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8%~12%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饲率的影响,且以15%的投饲率投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其需要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64.04±1.26)g/尾的吉富罗非鱼幼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投喂生物素水平为0.00(对照组),0.03,0.07,0.31,0.61和1.26mg/kg的饲料10周,测定并分析生物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生物素可显著提高鱼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肥满度(P0.05)。0.07 mg/kg生物素添加组鱼粗脂肪以及1.26mg/kg生物素添加组鱼灰分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0.61mg/kg生物素添加组鱼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0.61和1.26mg/kg生物素添加组鱼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以0.07和0.31mg/kg生物素添加组最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3~0.31mg/kg生物素添加组血清丙二醛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可提高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改善饲料利用效率,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生物素适宜需要量为0.08mg/kg。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著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著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著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红曲米对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幼鱼生长、体色及部分血液和肝胰脏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5种饲料,分别添加红曲米0(对照)、0.5、1.0、1.5、3.0 g/kg,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79±1.80)g的红白锦鲤幼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投喂56 d后停喂含红曲米的饲料,采用不添加红曲米的基础饲料继续投喂14 d,养殖周期共70 d,在试验的第56天时取样检测生长、生化指标,分别在停喂红曲米饲料的第0、7、14天时取样检测体表色度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红曲米能显著提高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效率(P<0.05),且显著降低试验鱼血糖含量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红曲米添加量为1.5 g/kg时,试验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红曲米添加量过高(3.0 g/kg)时,试验鱼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不同水平的红曲米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0 g/kg红曲米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试验鱼体表a?值和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停喂红曲米饲料7、14 d后,1.0 g/kg组试验鱼体表a?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红曲米能有效提高红白锦鲤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其血糖含量,改善体色,建议添加量为1.0 g/kg,可维持14 d.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鲟鱼无公害健康养殖,以闪光鲟[初始体质量(412±30.5)g]为对象,投喂添加4种复方中草药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试验组(复方A-D组)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中草药,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体质量的2.5%每天投喂添加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和全价基础饲料,连续投喂30 d。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血液,离心取血清测定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试验鱼临床表现无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复方A、B组闪光鲟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复方D组肝体比显著升高(P0.05);复方A组总蛋白含量增加较显著(P0.05),复方A、C、D组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方B、D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尿酸含量,复方D组能显著提高葡萄糖含量,复方C组能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P0.05);复方B组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乳酸脱氢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复方B、C、D组总胆红素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机体内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初步筛选出了对闪光鲟生长和生化指标有促进作用的复方中草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体质量为(584.85±23.97)g的鳡8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豆粕替代0%、10%、20%、30%、40%鱼粉的等氮等能饲料。每天投喂2次(07:00和17:00),并记录投喂量和死亡情况,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当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20%时,鳡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下降(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各个处理组肌肉成分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粗脂肪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逐渐升高,溶菌酶(LYZ)、甘油三酯(TG)和血糖(Glu)浓度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总胆固醇(TC)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10%~30%的替代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鳡饲料中可添加豆粕来部分替代鱼粉,但不能超过30%的替代比例,最佳替代比例为20%。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同一批培育的钝吻黄盖鲽幼鱼(体长为10.16 cm±0.06 cm)为研究对象,经42 d的投喂试验,采用体尺性状测量、肠道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冰鲜杂鱼(FF组)、配合饲料(CF组)及二者混合投喂(MF组)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杂鱼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幼鱼肠道及其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投喂冰鲜杂鱼能显著提高幼鱼肠道绒毛长度和基层厚度(P<0.05),提高幼鱼肠道菌群多样性,并促进红杆菌科等有益菌在肠道中的分布;混合投喂组各项指标介于冰鲜杂鱼组与配合饲料组之间。研究表明,在钝吻黄盖鲽的养殖过程中,可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红杆菌科的有益菌以促进钝吻黄盖鲽的生长和营养吸收,而钝吻黄盖鲽人工配合饲料的配方还应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