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肌胶原合成的程度及其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45例扩张型心肌病及 30例非心脏病患者血浆 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ICP)、 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 NP)水平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参数 ,用 Holter监测心律失常。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并 CHF患者血浆 PICP、P NP水平分别为 (1 4 9.5± 2 2 .6)、(6.9± 3.2 )μg/ 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 1 9.8± 1 0 .9)、(4.7± 1 .8)μg/ L] (P均 <0 .0 1 )。心功能越差 ,血浆 PICP、P NP水平越高 ,PICP与 VE/ VA、LVEF呈负相关 (γ1 =- 0 .2 98,γ2 =- 0 .31 5,P<0 .0 5) ,P NP与 VE/ VA、LVEF呈负相关 (γ3=- 0 .30 9,γ4 =- 0 .32 6,P<0 .0 5) ;有复杂型室性心律失常者血浆 PICP、P NP为 (1 58.8± 1 9.5)、(6.8± 2 .3) μg/ L,与对照组 [(1 4 1 .6±1 8.9)、(5.6± 1 .9)μg/ 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并 CHF患者存在心肌胶原合成过程 ,与其心功能状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QT离散度(QTd)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经PTCA术冠心病患者44例,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及多支病变组(20例)。手术前、术后1 h、1 d、3 d、7 d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结果:单支病变组则术后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多支病变组则术后1 h、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术后7d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 60~70 ms时,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为4.5%;QTcd>70ms时预测率达50.0%;QTcd>80ms时预测率达90%。结论:冠心病患者QTd、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 70岁以上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治疗患者对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及其预后的意义。方法 :检测 70岁以上高龄AMI组 92例和健康对照组 4 0例心率变异性时域与频域各项指标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1)AMI组的HRV时域指标平均R R间期的标准差 (SDAR R)、平均R R间期标准差均值 (SD)、平均R R间期标准差的标准差 (SDSD)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相邻R R间期差值均方根的均值 (rmSASD)、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大于 5 0ms记数占总R R间期数的百分比 (PNN50 )虽低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HRV频域指标总频谱 (TF)、低频谱(LF)、高频谱 (HF)低于对照组 (P <0 .0 1)。 (2 )AMI溶栓再通组的HRV时域指标平均R R间期 (AVGR R)、SDAR R、SD、SDSD、rmSASD、及PNN50 均高于未溶栓组 (P <0 .0 1) ;HRV频域指标TF、LF、HF亦均高于未溶栓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3)溶栓再通后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的患者HRV低于溶栓再通后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V降低 ,溶栓治疗成功可提高HRV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 ,对患者的预后改善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 :32 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L VH12 6例 ,非 L VH者 2 0 0例 ,所有患者均行 Holter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并随访 2a。结果 :高血压合并与不合并 L 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76 .2 %和 39.5 % (P<0 .0 1) ,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 4.8%和 1.0 %。结论 :高血压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并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Bcl 6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3 3例NHL病理标本中Bcl 6的表达 ,对 5 3例死于NHL的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 :Bcl 6在B细胞淋巴瘤 (BCL)和T细胞淋巴瘤(TCL)中阳性率分别为 5 4.8%( 5 1/93 )和 2 .5 %( 1/4 0 ) (P <0 .0 1) ;BCL中主要表达于滤泡性淋巴瘤 (弱阳性 ,阳性率 10 0 .0 %)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强阳性 ,阳性率 5 2 .0 %) ,两者阳性率与表达强度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TCL中仅 1例CD 3阳性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表达Bcl 6。 5 3例随访病例 ,Bcl 6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 18.9月 ,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 3 2 .1月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Bcl 6表达于滤泡中心细胞来源的BCL和一些特殊类型的TCL ,该蛋白的聚集可能是某些淋巴瘤恶性转化的原因之一并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1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 (IL 13 )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 2 3例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中IL 13、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速 (PEF)占预计值 %及直接测定外周血嗜酸细胞 (Eos) ,并与 2 0名健康正常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哮喘患者PBMC中IL 13水平 ( 5 .5 4± 1.0 75 )、外周血Eos( 0 .3 98± 0 .115 )× 10 9/L水平高于对照组的IL 13水平 ( 3 .13± 0 .83 7)、Eos水平 ( 0 .15 5± 0 .0 82 )× 10 9/L(P <0 .0 1) ,哮喘患者PEF( 5 9.0± 10 .2 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EF( 87.2± 10 87%) (P <0 .0 1)。IL 13与Eos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88,P <0 .0 1) ,IL 13与PEF呈显著负相关 (r =-0 .75 ,P <0 .0 1)。结论 :哮喘发作时IL 13表达水平及Eos明显增高 ,提示IL 13可能通过对Eos的调节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SAH)的疗效。方法 :将 16 9例S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脑脊液置换治疗组 ) 84例与对照组 (常规药物治疗组 ) 85例 ,对其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脑积水的发生率、血肿的吸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7.1%vs2 9.4 % ) ;(18± 8)dvs(2 7± 9)d ,P <0 .0 1];治疗 35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3.4± 4 .0 )分vs (13.9± 4 .3)分 ,P <0 .0 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 .5 %vs 6 5 .9% ,χ2 =9.15 ,P <0 .0 1) ;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4 .8%vs 14 .1% ,χ2 =4 .314 ,P <0 .0 5 ) ;治疗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Hc =19.5 ,P <0 .0 0 1)。结论 :脑脊液置换治疗可促进SSAH患者脑内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镍钛手用锉 (NiTiFLEX)与不锈钢K型锉 ,K Flex锉预备塑料块中的弯曲管的成形能力。方法 :3 6个内含相似弯曲根管的塑料块分为 3组 :( 1)镍钛手用锉组 ;( 2 )不锈钢K Flex锉组 ;( 3 )不锈钢K型锉组。均以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 ,叠加根管预备前后的扫描图像 ,分析根管弯曲部分的形态变化。结果 :( 1)组基本维持原根管曲线 ,根尖 1/3平均角度偏移为 ( 1.2 8°± 0 .73°) ,( 2 )组、( 3 )组根管直化较明显 ,根尖 1/3平均角度偏移分别为 ( 10 .76°± 1.17°)和 ( 12 .5 8°± 1.0 9°) ,与 ( 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2 )组与 ( 3 )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根管轴心偏移在弯曲部分向内 ,在根尖区向外 ,偏移量 ( 1)组最小 ,( 2 )组次之 ,( 3 )组最大 ,( 1)组与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除根尖处外 ,( 2 )组较 ( 3 )组的偏移量差异亦存在显著性 (P <0 .0 1)。 ( 2 )组、( 3 )组预备后的根管较 ( 1)组显著增宽 ,两组间只在距根尖 4m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均有根尖拉开和肘部形成。 ( 1)组无根尖拉开及肘部形成。结论 :镍钛手用锉较不锈钢手用锉能保持原根管曲线 ,形成良好的根管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律失常对心脏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DCM患者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AECG)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对患者的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房室大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6例)与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7%,以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为主。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大(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DCM患者多伴各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心脏结构与传导功能的改变,确诊时心功能多为Ⅲ~Ⅳ级,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仍是DCM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0.
脑垂体后叶素在输卵管开窗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脑垂体后叶素在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有生育要求且具备保留输卵管指征 2 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n =14 2 ,术中应用脑垂体后叶素止血 )和对照组 (n =13 4,直接用纱布压迫止血 ) ,比较两组的止血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 2 .3 4± 0 .5 8)vs ( 5 .79± 1.12 )min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观察组出血量 ( 5 .2 7± 0 .75 )mL ,明显少于对照组 ( 13 .5 6± 1.15 )mL(P <0 .0 1) ;观察组手术时间 ( 2 6.89±10 .74)min ,对照组为 ( 3 4.0 1± 8.47)min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观察组术后 2d内体温 >3 8℃ 2例 ,对照组 11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两组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脑垂体后叶素用于输卵管妊娠开窗术创面止血效果显著 ,出血量少 ,缩短了压迫止血时间、手术时间 ,副作用小 ,应用简便 ,费用少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后 1个月内心肌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42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 2、7、14、2 8天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含量。结果 :AMI发病后第 7、14、2 8天的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发病后第 7、14、2 8天的血清PⅠCP及PⅢNP维持在较高水平 ,互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清PⅠCP和PⅢNP含量明显升高并持续 1个月以上 ,反映AMI后心肌间质胶原的合成增加 ,致心肌过度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对9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行l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查,测定其QTcd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空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QTcd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1),而缺血性脑卒中组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串较缺血性脑卒中总性期高(P<0.01);脑卒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理可能与QTc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替洛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并心力衰竭 ( HF)的疗效。方法 :1 0 6例 AMI并 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阿替洛尔治疗组 (简称阿尔组 ) 5 6例 ,对照组 5 0例。阿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洛尔 6.2 5~ 1 2 .5 mg每天 2次口服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心率 ( HR)、血压 ( BP)、射血分数 ( EF)、心功能。结果 :阿尔组显效 2 2例 ( 39.3% ) ,有效 2 6例 ( 4 6.4% ) ,无效 8例 ( 1 4.3% ) ,总有效率 ( 85 .7% ) ;对照组显效 1 1例 ( 2 2 .0 % ) ,有效 1 8例 ( 36.0 % ) ,无效 2 1例 ( 4 2 .0 % ) ,总有效率 ( 5 8.0 % )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两组治疗后心率均有明显降低 ,EF提高 ,心功能改善 ,但以阿尔组改善更为显著 ( P<0 .0 5 )。结论 :小剂量阿替洛尔对 AMI并 HF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了 5 7例人脑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人脑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病理分级的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不同 (Hc=30 .1 75 ,P <0 .0 0 1 ) ,Ⅰ~Ⅱ级组与Ⅲ、Ⅳ组差异具显著性 (P <0 .0 5 ) ,且胶质瘤病理分级与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 (r’ =0 .730 ,P <0 .0 0 1 ) ;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不同 ,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也不同 (Hc=2 3.1 6 5 ,P <0 .0 0 1 ) , 、 组与 组差异具显著性 (P <0 .0 5 ) ,且胶质瘤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r’ =- 0 .6 4 2 ,P <0 .0 0 1 )。结论 :PCNA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关 ,可作为预测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对伴高热的重症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将 180例伴高热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88例 )和对照组 ( 92例 )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具可比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 (脱水、吸氧、脑保护剂等 ,脑梗死尚予抗凝或降纤 ,大量脑出血尚予颅穿抽血 )的基础上 ,给予降温床降温 ,使体温降至 3 2~ 3 6℃之间 ;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存活 84例 ,死亡 4例 ;对照组存活 79例 ,死亡 13例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 8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软化灶、梗死软化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 14 .2± 4.4)分vs ( 2 3 .1± 5 .2 )分 ;( 10 .3± 6.5 )mLvs ( 2 8.0± 6.8)mL ;( 18.8± 7.5 )mLvs ( 2 8.4± 9.3 )mL ,P值均 <0 .0 1)。结论 :亚低温治疗伴高热的重症脑卒中疗效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4 (IL 4 )与总IgE水平的变化、相关及临床意义。方法 :哮喘患儿 30例分为 2组 :(1)发作期组 (n=15 ) ;(2 )缓解期组 (n =15 ) ;以及健康对照组 (n =2 0 )。分别用ELISA法和MEIA法检测血清IL 12、IL4和总IgE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12水平低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4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与总IgE呈中度负相关 ,哮喘患儿血清IL 4水平与总IgE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降低 ,IL 4和总IgE水平升高 ,表明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早期角质形成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9例TEN、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和血清中可溶性IL 2受体 (sIL 2R)、IL 1α水平。结果 :TEN患者疱液中sIL 2R水平显著高于烧伤患者 (P <0 .0 0 1)及TEN患者血清 (P <0 .0 0 1) ,而烧伤患者疱液中IL 1α水平显著高于TEN患者(P <0 .0 5 )及烧伤患者血清 (P <0 .0 5 )。结论 :TEN患者疱液中高水平sIL 2R可能与局部免疫介导的细胞毒反应下调有关 ,进一步支持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TEN早期水疱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介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 3 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 ,并于术前 1d、术后即时及术后 1a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 7例患者中 ,手术成功 3 3例 (成功率89.12 %)。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患者每分输出量、二尖瓣A峰与E峰充盈速度比值术后即时与术前 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1a后与术前 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有轻微下降 ,但 1a后明显增加。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术能安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且效果确切 ,术中对心功能不产生影响 ;远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远程监测功能的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82例符合起搏器植入Ⅰ或Ⅱa类适应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接受带远程监测功能起搏器(A组)和常规起搏器(B组)植入,术后分别予远程监测和随访12个月(1、6、12个月进行常规诊室随访,患者明显不适时随访不受限制),评估指标为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提前发现时间.结果 A组发现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异常Q波改变及异常ST-T改变的提前时间均早于B组[(50.5±15.4)dvs (37.0±11.2)d、(62.7±13.9)dvs(39.5±10.1)d、(51.2±18.3)d vs (38.7±15.4)d、(49.4±17.6)d vs (34.6±12.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对血栓事件的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于门诊常规随访时发现.结论 远程监测起搏器能够提前发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起到较好的预警和干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 0 .2 %罗哌卡因和 0 .1 5 %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2 6 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A组 :0 .2 %罗哌卡因 +芬太尼 (2 μg/mL) ,B组 :0 .1 5 %布比卡因 +芬太尼 (2 μg/mL)。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和运动能力的评定 ,并记录两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良好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镇痛后A组产妇双下肢肌力均为 5级 ,而B组产妇双下肢肌力 5级占39% ,4级占 6 1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0 .2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优于 0 .1 5 %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